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病 ,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 4 0 %左右 ,占全部乳房病的75 % ,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1 ] 。 182 9年英国人AstleyCooper最先报道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和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乳  相似文献   

2.
汪成 《医学科普》2014,(2):55-55
乳腺增生症,又名小叶增生,属于良性乳腺疾病。乳腺增生症是一个统称。既非肿瘤,亦非炎症,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约占全部乳房疾病的60%。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1829年英国人Astley Cooper最先报道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和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乳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或界线不清的乳腺增厚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或胀痛,与月经有相关性,少数病人可见有乳头溢液或溢血性分泌物。它与乳癌的关系至今仍在研究中,但多种类型的上皮增生,特别是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存在可能癌变的倾向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西药结合乳腺动力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中原医刊》2007,34(20):68-68
乳腺小叶增生又称乳腺增生症,是育龄妇女易患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资料表明,乳腺增生症占乳腺疾病的65%~70%,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本院采用中西药结合加乳腺动力治疗仪理疗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石青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315-4316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研究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主要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临床表现为乳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或境界不清的乳腺增厚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或胀痛。乳腺增生症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而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5%,以25岁~50岁多见,以35岁~45岁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6.
乳腺小叶增生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可包括乳腺疼痛、乳腺小叶增生症、纤维腺病、纤维化增生症等,其癌变率约为2%~4%;乳腺小叶增生的患者约50%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发病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特别多见于30岁以上未婚、未育、哺乳少、爱生气的妇女。乳腺小叶增生属中医学“乳癖”的范畴,其病变是乳腺小叶增生为主,质地较软,与月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伟 《海南医学》2001,12(4):27-28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即非炎症又非肿瘤的良性乳腺增生生疾病。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在乳腺病门诊病员占75%以上,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对该病治疗的中、西药物也有很多,但一般均单独应用,疗效常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治疗试验性地将中、西药结合起来,贯序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6567例乳腺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秋华  庞武珍 《医学文选》2006,25(2):221-222
目的 探讨妇女乳腺疾病的临床特点,防治措施。方法 对6567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增生症占76.79%,为乳腺疾病中的首位;乳腺炎次之占10.63%;其余为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结论 对乳腺增生类型不同治则有异。  相似文献   

9.
穴位敷贴治疗30例乳腺小叶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小叶增生疾病属女性乳房疾病之首,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0%~75%,以20~45岁育龄妇女为发病高峰。有文献记载,其中5%~10%有继发癌变可能;由此对于乳腺小叶增生的治疗已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在2004年全国乳腺疾病诊治防高级研修班上,经中国女医生协会推荐,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穴位敷贴“乳腺贴”(简称“乳腺贴”),在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内病外治上有一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症是临床常见乳腺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城市高于农村,约占乳腺疾病的90.54[1],在我国育龄妇女中的检出率为15%~22.4%,已占乳腺专科门诊的50%~70%[2,3],患乳腺癌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2~4倍,甚至高达3~10倍[4].  相似文献   

11.
毋妙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736-4737
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的范畴,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本病以35岁~45岁为高发年龄段,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临床两大主症,且肿块消长和疼痛随月经周期性变化而表现为经前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2.
我科于2012年对374例女性乳腺进行常规体检,其中超声诊断乳腺增生症208例,占56%,均有典型临床表现--乳房周期性疼痛。乳腺增生症为最常见的乳腺疾病,而其超声图像表现具有多样性,本文结合文献对乳腺增生症的超声表现分析总结,在其规范化诊断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乳腺增生病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属中医的“乳癖”范畴。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50%,占乳房疾病的75%。西医治疗本病多以对抗雌激素为主,但效果不大理想且副作用大。中医药物治疗本病存在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疗程较长等不足。寻求疗程短、效果好、无副作用、方便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本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乳房疾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1],特别是威胁生命安全的乳腺癌尤为严重,已远远超过位居第一的宫颈癌,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杀手"。乳腺增生症发病率在育龄妇女中为40%左右,占乳腺疾病的75%[2]。  相似文献   

15.
乳康贴片治疗乳腺增生症12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占乳房疾患的第1位。乳腺增生症患者乳癌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的发病率,因此防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科自2001年10月-2003年2月,使用乳康贴片治疗乳腺增生症患者124例,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其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邵云霞 《黑龙江医学》2011,(12):939-940
目的 了解已婚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全市城镇9 500例已婚育龄妇女的乳腺疾病普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疾病总发病率为82.95%,乳腺增生症发病率在乳腺疾病中占首位.结论 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应普及宣传乳腺疾病防治知识,加大乳腺疾病普查的力度,从而做到早...  相似文献   

17.
浅谈乳腺增生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增生病,是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前后,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焦丽霞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04-104
临床资料 1985~2001年切取乳腺肿块患者208例,其中女204例,男4例;年龄21~67岁。其中常见乳房肿块205例(乳腺纤维瘤71例、乳腺痛19例、乳腺增生症88例、乳腺慢性炎症5例、男性乳房发育症2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积乳囊肿3例、乳腺结核1例、副乳12例、乳腺脂肪坏死1例,占98.5%),少见乳房肿块3例(乳腺囊肿1例、乳腺肉瘤1例、乳房神经纤维瘤1例,占1.44%),本文208例诊断均经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乳腺良性疾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临床名称繁多,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88~1996年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62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本组62例女性患者年龄21~50岁,病程3个月至3年,多在1年内就诊。诊断依据:①周期性乳房胀痛,月经前加重;②乳房多触有无粘连、可推动的肿块、结节,有压痛或伴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不肿大;③必要时经X线平片、B超或细胞学检查确诊。62例患者伴月经紊乱46例占74%,乳头溢液5例占8%,单侧乳腺发病者19例占30.6%,双侧乳腺发病者43例占69.4%。一般治…  相似文献   

20.
阚翠芳 《安徽医学》2012,33(9):1114-1117
目的探讨合肥市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乳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15~49岁3 300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采用先集中和后入户的调查方式进行乳腺疾病相关问卷调查和乳房检查。乳腺疾病普查包括临床体检和乳腺红外线检查。结果合肥市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的患病率为16.3%,所患乳腺疾病分别为乳腺增生、纤维腺瘤、乳腺癌,其患病率分别为:16.0%、0.2%、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已婚妇女及其丈夫的年龄、学历、丈夫的职业、生育次数为影响因素。结论合肥市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乳腺疾病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坚持定期防癌普查,加强乳腺疾病的二级预防;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症,减少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