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5 0岁 ,汉族 ,工人。因头疼、乏力、心慌、伴牙龈出血 ,于 2 0 0 2年 5月 2 3日入院治疗。体检 :贫血貌 ,外周血象 :WBC1 .2× 1 0 9/ L,RBC1 .1 3× 1 0 1 2 / L,Hb:46g/ L,PLT 5 7× 1 0 9/ L,网织红细胞 0 .3 %。诊断为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 ( MDS-RA)。因贫血 5月 2 8日申请输血 40 0 ml。患者 2 3年前产一 Rh阳性婴儿 (已查 Rh血型 ) ,后又怀孕 2次 ,均在妊娠 3个月内自然流产。 1 3年前因手术输 Rh D阳性血液 40 0 ml,输血后很快出现寒战、呼吸窘迫、高热、血红蛋白尿等输血反应 ,立即注射非那根 5 0 m…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男,40岁.第1次献血,无既往输血史,献血地点为街头固定采血点,经体检医生健康检查合格后献血,血型正定型为AB型,后经复检发现反定型为B型,常规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参照第2版<输血技术学>[1],在室温、4C、37C 3种不同温度下正反定型检查确定为A2B型,含不规则抗A1.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输血安全,对产生不规则抗体的患者有必要提前进行抗体鉴定及配血.但对严重贫血时才人院的患者,尤其不规则抗体情况复杂时,做到紧急供血非常困难.我们检测1名溶血性贫血患者标本,在筛血同时,临床迫于病情为患者输注了随机O型洗涤红细胞,后经详细检测证实患者体内除冷凝集素外,同时存在抗-K、抗-E和抗-Jkb同种抗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血清抗SmD1、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双链DNA(dsDNA)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SLE患者、14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清抗dsDNA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SmD1、AnuA用德国IMTEC公司抗核抗体谱线性印迹法检测。结果 SLE患者单项检测抗dsD NA、抗SmD1、AnuA的阳性率分别为42. 5%、80. 0%、72. 5%,三者联合检测后的阳性率为87. 5%,诊断效率为85. 2%。结论 抗SmD1、AnuA、抗dsDNA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SLE的敏感性和诊断效率,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Rh抗-E致多胎新生儿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病例资料黄× ,女 ,35岁 ,汉族 ,既往无输血史。生育史 :孕 5产1 ,其中妊娠第 1胎 3个月时人工引产。第 2、3、5胎出生 2 4h后出现全身皮肤黄染 ,分别于 5、3、2d死于新生儿黄疸。第 4胎生后 1 2h出现全身黄疸治疗后痴呆 ,1岁半时因病治疗 1个月无效死亡。为查明致新生儿黄疸原因 ,进行了相关血型血清学检查。2 血型血清学检查2 1 血型 黄×B ,CCDee,其血清IgG抗 A 1∶8;夫A ,CCDEE。2 .2 吸收放散试验 黄×血清与CCDEE细胞以 1∶1比例吸收 ,吸收后的血清与CCDEE细胞在各种介质不凝集。吸收后的细胞用乙醚进行放散。2 .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ATD致粒缺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1~62岁,其中3例由丙基硫氧嘧啶所致,6例由甲巯咪唑所致;1例为男性患者,40岁,由丙基硫氧嘧啶所致.6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3例在2~3个月发生,1例在9个月后发生.1例以低热、臀部皮肤感染起病,其余均以突发高热、咽痛起病.经治疗后均痊愈,粒细胞在停用ATD后2周内恢复.结论 粒缺为ATD应用中少见但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开始ATD治疗的前2~3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友病甲患者抗-HCV和抗-HIV阳性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友病甲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患者终生需要输血或输注凝血因子Ⅷ(FⅧ)以预防和治疗出血.国外报道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血液传播肝炎的主要原因[1],血友病患者常伴有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合并感染[2].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报道甚少,为了解血友病甲患者输血后HCV和HIV感染情况,为预防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的发生提供数据,笔者对1996年以来确诊的血友病甲患者进行了抗-HCV 、ALT和抗-HIV检测,并与1995年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3],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抗E合并抗-Jkb致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 选择2015年4月3日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抗-E合并抗-jkb致HDN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因“出生后全身黄疸进行性加重”从外院转至本院,初步诊断为Rh血型不合HDN.经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患儿存在不规则抗体抗-E和抗-jkb后,及时给予换血及输血治疗,监测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等指标,观察患儿转归,探讨治疗效果,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入本院治疗时TBIL水平为303.5 μmol/L、IBIL水平为291.6 μmol/L;对症治疗3h后(换血治疗前),TBIL和IBIL水平分别升高至333.5 μmol/L、316.5 μmol/L;换血治疗后TBIL和IBIL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219.6μmol/L、203.4 μmol/L.该患儿住院治疗10 d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于2015年4月12日出院.结论 加强基层医院对Rh血型和孕妇免疫性血清抗体筛查的认识,在准确诊断为重症HDN后采取换血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HD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所采取的相关护理措施.结果 1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发生率为27.3%.1例患者放弃进一步治疗,1例患者移植后第50天死亡,1例患者治愈.结论 ...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在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各大中心对于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的报道不尽相同.目的:拟验证和探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5/2009-02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暨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肝移植中心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患者59例,移植前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50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15例.移植前5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例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1例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1年.移植后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肌注200 U/d的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根据患者的乙肝两对半的滴度情况进行调整,55例患者同时口服拉米夫定,3例服用阿德福韦酯,1例服用恩替卡韦.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移植后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未检测是否为YMDD变异毒株感染,移植后1年和1年以上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均为2%.移植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者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为2%,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者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为7%.提示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而行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服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同时联合200 U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以很好地预防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简介患者,女,57岁,因贫血入住当地医院,拟诊:恶网,自述A型血,RH阳性,曾输过血,无不良反应,本次入院后于2008年2月23日和3月3日做凝聚胺法交叉配合试验阴性后,输洗涤红细胞4U,无不良反应,3月7日做凝聚胺法交叉配合试验阴性后输洗涤红细胞380 ml时出现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等不适,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考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次日,病情稳定,尿液变清.为查明原因送我科血型室鉴定,检出患者产生抗-Jka及抗S抗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HCV弱阳性标本对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判断.方法 对2007年3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6 752例患者中121例抗-HCV弱阳标本复查及HCV-RNA定量检测,并在3、6个月及1年后再作抗-HCV及HCV-RNA检测,以确定感染HCV状况.结果 121例抗-HCV弱阳性标本复查后,只有116例为阳性标本,其中HCV-RNA阳性15例;3个月后第2次复查抗-HCV阳性只有12例,HCV-RNA阳性9例;6个月后第3次复查抗-HCV阳性只有10例,HCV-RNA阳性8例;1年后第4次复查抗-HCV阳性只有9例,HCV-RNA阳性8例.结论 抗-HCV弱阳性标本不能忽视,最好能随访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HCV.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相容和筛选试验,对7种血清学方法作了评价,认为低离子抗球蛋白试验(LIAGT)明显优于其它方法。材料:冷冻20年以上的抗-RHI血清,以及新鲜和冷冻15年的其它抗血清。方法:1.无花果蛋白酶(Ficin)法:Ficin处理细胞1滴加入同种抗血清1滴或4滴,37℃孵育20分钟,离心分析结果。2.Ficin-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法:Ficin试验完后,离心弃上清液,加1滴PVP-BSV,37℃孵育5分钟,离心后加2滴新鲜盐水,观察凝集。3.Ficin-抗球蛋白试验(AGT)法:观察Ficin-PVP法结果后,细胞经盐  相似文献   

14.
抗-E和唯酶抗体抗-c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简介 产妇31岁、汉族,无输血史.1998年12月25日生产1男婴,患儿属第2胎第2产,出生32h后出现黄疸,送本中心检测,经血型血清学检验,发现患儿及该产妇血清中存在抗-E和唯酶抗体抗-c ,且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2+,认为这两种抗体引起患儿Rh系统的新生儿溶血病(HDN)诊断成立.患儿换无c、E抗原的血液后,黄疸逐渐消退,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市不同民族献血者抗-HCV阳性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引起的1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经血液传播.大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将发展为慢性肝硬化或肝细胞癌[1].抗-HCV阳性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占报废血液的11.59%-17.82%[2].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5 3岁 ,干部。半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午饭后感心悸 ,气短 ,心前区憋闷 ,即到当地医院诊治。查体 :心率 114次 /分 ,心律绝对不齐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予以吸氧 ,在吸氧过程中心律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 2个月后类似发作 1次 ,在前往医院过程中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 1个月来无何诱因反复发作心房颤动 4次 ,每次发作 0 .5~ 2小时后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为进一步诊治 ,于 1998年 4月 11日住院治疗。患者否认有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史。无烟酒嗜好。无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及甲亢家族史。半年来为…  相似文献   

17.
抗精神病药物致恶性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玲  游咏  陈敏 《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1):73-74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致恶性综合征(NM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精神分裂症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后致NMS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有精神分裂症病史20余年,长期间断服用氯氮平,1周前出现多语、言语混乱、脾气暴躁等症状,加用氟哌啶醇,渐出现发热、意识障碍、四肢肌肉强直、吞咽困难,转我院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NMS,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相应治疗未再发作NMS.结论: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均可诱发NMS,氟哌啶醇为最常见的促发药物,且联合用药更易导致NMS发生,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交叉配血不合时我们发现1名Rh血型(DCCee)的患者血清中产生了类抗-c、类抗-e.现将该类抗体的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3岁,于2009年5月因头晕,乏力10 d余,加重伴发热3 d由外院急诊转入我院.人院后急查血常规:WBC 11.7×109/L;RBC 1.07×1012/L;Hb 41g/L;肝功总胆红素65.5μmol/L,直接胆红素12.5μmol/L,间接胆红素53.0μmol/L.  相似文献   

19.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54岁,以胸闷气短1月,加重1周来我院就诊,人院后确诊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预择期升主动脉置换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前备血常规检测,该患为B型Rh阳性,卡式抗体筛查阳性,卡式配血若干人份,主侧无凝集,次侧凝集,该患者有输血史,无输血反应史,孕2产1,无新生儿溶血史.  相似文献   

20.
郭俊勇  王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603-3603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病原体之一.为防止输血后丙肝的发生,国内血站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献血员HCV抗体,但由于有部分HCV感染者因所处感染期的不同或由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抗-HCV检测表现为阴性,但并非为真正的阴性[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