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酷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年间收治的住院患者18例.结果 起病时16例患者出现肢体力弱和言语含糊,5例患者出现头晕.查体发现16例患者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瘫痪,17例患者出现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16例患者有构音障碍,3例患者有非持续性水平眼球震颤.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发现在肢体瘫痪对侧的脑桥均可见片状、条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结论 早期行头颅MRI检查有助于发现酷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桥病变,对于起病时有构音障碍及头晕、临床表现为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的患者应考虑到病变有可能在脑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脑桥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和头颅MRI检查对患者病灶定位,随之探讨脑桥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3年6月~2007年12月收住益阳医专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139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将病例分为A(腹内侧梗死组--脑桥旁中央动脉分布区)、B(腹外侧梗死组-脑桥短旋动脉分布区)、C(被盖部梗死组-脑桥长旋动脉分布区)、D(混合组-可能累及A、B、C多条动脉分布区),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良Rankin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39例患者中A、B、C、D组各占66(47.5%)、44(31.6%)、17(12.2%)、12(8.7%).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结论 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内、外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不同梗死部位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不同,不同部位的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脑干梗死的典型表现是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即病灶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病灶同侧而部感觉障碍及对侧肢体偏侧感觉障碍为主要特征。有些患者其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意识模糊、吞咽困难、复视、构音不清等。随着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典型脑干梗死的检出率与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基层临床医师对不典型脑干梗死认识不足,加之受影像学检查的限制,单纯依据经典理论和临床表现,可能对病灶定位错误,不典型脑干梗死容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4.
史静卉  蔡忠云  龚利 《中医学报》2016,(11):1819-1822
目的:观察临床-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痉挛状态,运动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临床-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三位一体疗法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康复锻炼治疗(P0.05),而两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步态周期、步速、患侧步长、健侧步长、双支撑相、健肢摆动相、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健侧踝关节等多项参数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及健肢摆动相3项参数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位一体综合疗法能显著降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肌张力、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5.
基底节血管病所致偏侧舞蹈症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节血管病所致偏侧舞蹈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例基底节血管病所致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6例为突然起病的不伴肢体瘫痪的病变对侧肢体舞蹈症,4例为突然起病的肢体完全瘫痪,治疗5~7天后出现偏瘫侧肢体舞蹈症,8例为突然起病的伴有肢体轻偏瘫的瘫痪肢体的舞蹈症;18例偏侧舞蹈症均治愈。结论 掌握血管性舞蹈症的特点对此类疾病的及时诊治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杨俊彦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3):246-246,251
单纯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临床少见,表现为病变对侧偏瘫及深感觉障碍,可伴同侧舌肌瘫痪.我院近2年发现经MRI确诊的MMI 2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延髓内侧梗死(M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其与MMI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1例M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结果(1)早期临床表现:21例患者中20例(95.2%)肢体活动受限,17例(81.0%)感觉异常,15例(71.4%)构音障碍,13例(61.9%)头晕,9例(42.9%)轻度共济失调,7例(33.3%)水平眼震,5例(23.8%)轻度面瘫,5例(23.8%)恶心、呕吐,4例(19.0%)吞咽障碍,3例(14.3%)头痛,2例(9.5%)复视。(2)MRI资料特点:MMI患者MRI显示梗死部位包括左侧病变12例(57.1%),右侧病变8例(38.1%),双侧病变1例(4.8%);MRI横断面显示病变多同时累及延髓内侧腹部、中位和背部,同时累及腹部和中部也较常见;MRI矢状面显示病变多累及延髓内侧头部,同时累及头部和中部也较常见,仅累及中部较少见;(3)MRI横断面显示21例患者病灶均累及延髓内侧腹部,20例出现运动障碍,发生率为95.2%;17例患者累及延髓内侧中部,均出现感觉障碍。(4)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16例患者存在椎动脉或椎动脉-基底动脉结合处病变,出现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或阻塞,其中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3例,闭塞1例。结论通过M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灶并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8.
对51例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研究报道。男20例,女31例,年龄4~60岁。临床表现为多发病灶,主要症状和体征是视力障碍、肢体瘫痪及截瘫等。MRI异常长T2信号及脑诱发电位有临床应用价值。复习有关文献,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延髓梗死(M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对延髓外侧和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延髓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MI患者,31例延髓外侧梗死(LMI),19例延髓内侧梗死(MMI).LMI组和MMI组的发病年龄分别为(57.3±9.3)岁和(61.4±12.6)岁.LMI组病灶多位于延髓上中段28例(90.3%),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头晕或眩晕28例(90.3%),感觉障碍26例(83.9%),构音障碍16例(51.6%),吞咽困难19例(61.3%),共济失调17例(54.8%)等.MMI组病灶多位于延髓上段14例(73.7%),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肢体无力17例(89.5%),眩晕13例(68.4%),构音障碍12例(63.2%).LMI组和MMI组梗死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分别为24例(77.4%)和12例(63.1%).50例MI患者总体预后良好.结论 MMI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较LMI患者大,LMI病灶多位于延髓中、 上段,MMI则以延髓上段多见.椎动脉粥样硬化是MI的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起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起病年龄(24.3±12.7)岁,均有前驱感染史诱因.临床表现多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多发病灶的范围和部位,包括意识障碍或行为异常、头痛、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复视、视力下降、高热.MRI均表现为颅内多发、斑片状病灶,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病灶无强化.经激素治疗,总体预后较好.其中2例为复发.结论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急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及时确诊、尽早应用激素等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甲基泼尼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ADEM优于单用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1.
高健  吕志宇 《四川医学》2013,(11):1741-1743
目的 探讨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2009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例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发病机制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均有一侧肢体无力,肌力从0级至轻瘫,与肢体瘫痪同侧的中枢性面瘫9例,与肢体瘫痪同侧的舌瘫7例;一侧肢体感觉障碍11例;10例起病时伴有头晕或眩晕;13例伴有构音障碍;6例有饮水呛咳;1例患者出现一侧肢体共济失调;1例患者出现复视,在体征上表现为病灶侧眼球外展障碍对侧肢体瘫痪的交叉瘫.头颅MRI示梗死灶位于一侧脑桥内侧,多为楔形,底部紧靠脑桥腹侧表面,尖部朝向脑桥被盖;病灶大部分位于基底动脉旁中央支的供血区域内,常位于脑桥中上部,很少累及第四脑室底.结论 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位于脑桥内侧2/3区域,主要由基底动脉穿支病变引起;凡在临床诊疗中发现一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伴有头晕或眩晕、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的患者均要考虑到脑桥旁正中梗死,及时行MRI检查;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心病并发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已确诊的60例肺心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肺心病并发脑梗死灶的分布为单发24例,多发36例,好发部位为基底节、脑叶;CT呈圆形、卵圆形、带状或楔形低密度灶;临床表现:头昏43例,头痛5例,肢体麻木38例,失语21例,意识障碍6例,肢体不同程度瘫痪41例。经综合治疗,临床治愈38例,好转19例,死亡3例。结论 慢性肺心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病灶小、多发性病灶为特征,临床上以腔隙性脑梗死及分水岭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3例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11例,视物不清8例,意识障碍19例,肢体瘫痪11例.所有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多发性病灶.经各种方法治疗后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5例,恶化3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成像有助于早期确诊,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症51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1例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研究报道,男20例,女31例,年龄4-60岁,临床表现为多发病灶。主要症状和体征是视力障碍,肢体瘫痪及截瘫等。MRI异常长T2信号及脑诱发电位有临床应用价值。复习有关文献。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因受累血管不同 ,可有不同的表现 ,最常见为锥体束损害 ,表现为病灶对侧的肢体瘫痪。少数人在急性期或恢复期出现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本文报告 3例由脑梗死所致的偏侧舞蹈症 ,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2例 ,女 1例。年龄分别为 5 2、6 0、75岁。 3例均有高血压病史 ,原发病均为脑梗死。 3例皆急性起病 ,并且都是在脑梗死发生的同时起病。全部病例无智力障碍及家族史。1 2 临床表现  3例偏侧舞蹈 ,为近端及远端肢体无规律不自主运动 ,舞蹈侧肢体轻偏瘫。舞蹈动作常突然发生 ,短暂、迅速 ,严重程度不等 ,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酷似大脑半球的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42 例酷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酷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以偏侧肢体运动障碍或/和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在MRI 上病变部位主要在脑桥基底部(腹侧)上、中部,大多数桥脑梗死预后较好.结论:起病有头晕,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运动障碍或/和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病灶可能在桥脑,应尽早做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偏侧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对23例以偏侧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糖尿病14例;舞蹈症状累及偏侧肢体22例,双侧肢体受累1例;责任病灶多位于偏侧舞蹈症状对侧尾状核、壳核;责任病灶对侧基底核区存在病变者10例;12例给予常规治疗后舞蹈症状好转,11例加用氟哌啶醇后7例症状好转;半年后12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引起偏侧舞蹈症,糖尿病是引发偏侧舞蹈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以对侧尾状核、壳核病变所致为主,同侧基底核区病变也可致病;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氟哌啶醇可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llard-Gubler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从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诊治经过等对2例Millard-Gubler患者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中急性起病,均表现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偏瘫,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调脂等治疗后病情有好转。结论: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头MRI的特定部位病灶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对典型病例不难诊断,遇不典型病例需仔细体检及依靠头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6例均为未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中,4例为糖尿病非酮症高血糖症,2例为酮症高血糖症。(2)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为突发一侧肢体舞蹈样运动,症状均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3)影像学表现:早期CT表现为舞蹈症状对侧的尾状核、壳核和(或)苍白球的高密度影像,并在1个月左右减弱或消失。磁共振T1像为病灶部位的片状高信号,T2像则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信号,无水肿征象。(4)本组患者中4例给予氟哌啶醇及氯硝安定等药物治疗,2例患者没有使用上述药物,但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血糖治疗,症状均在短期内迅速改善。结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多见于未系统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结合特定部位的变化性影像成像及肢体舞蹈样动作可以做出诊断。通过控制血糖,症状可以短期缓解。是否服用氟哌啶醇和氯硝安定对于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特殊类型小脑幕切迹疝临床上少见 ,国内报告较少 ,其主要表现为脑疝同侧肢体锥体束征和 (或 )对侧瞳孔散大。由于其临床表现易与典型的小脑幕切迹疝相混淆 ,从而造成治疗上的错误。 1 996年 1月~ 2 0 0 1年 9月共收治此类脑疝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0~ 65岁。均为脑外伤所致 ,受伤至发生脑疝时间 4~ 7h。 5例患者就诊时均处于浅昏迷状态 ,同侧瞳孔散大并同侧肢体偏瘫 3例 ,对侧瞳孔散大并同侧肢体偏瘫 2例 ,偏瘫肢体瘫痪程度均表现为下肢重于上肢。 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 ,其中硬膜外血肿 3例 ,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