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中IL-18和IL-33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间于该院进行诊治的49例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8和IL-33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血清中IL-18和IL-33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IL-18:(328.3±12.7)ng·L-1vs(131.7±14.2)ng·L-1;IL-33:364(178~537)ng·L-1vs 156(52~193)ng·L-1,P<0.05],且肿瘤恶性程度越高,IL-18和IL-33水平升高越明显,两者与疾病程度均呈正相关(IL-18:r=0.67,P<0.05;IL-33:r=0.71,P<0.05);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间IL-18和IL-3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血清中IL-18和IL-33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且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疾病恶性分期与病情进展的潜在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不同分期,不同疗效时表现出的变化,分析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26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不同分期、不同疗效情况下,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MM患者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随着临床分期增加,水平值逐渐升高,有效组治疗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无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M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呈现正相关(γ=0.645,P<0.01)。结论血清炎性因子IL-6和TNF-α对于MM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和免疫治疗提供了客观标准,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清β_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3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病例组(n=33)及健康对照组(n=30),检测全部受检者的β_2-MG、CRP、LDH,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β_2-MG、CRP、LDH,并且骨髓瘤细胞比例与此三个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β_2-MG、CRP、LDH阳性率分别为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患者及各个分期患者β_2-MG、CRP、LDH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髓瘤细胞比例与β_2-MG(r=0.698,P 0.01)、CRP(r=0.360,P 0.05)、LDH(r=0.324,P 0.05)指标间均具有相关性;Durie-Salmon分期与CRP间无相关性,与β_2-MG(r=0.326,P 0.01)、LDH(r=0.514,P 0.05)指标间均具有相关性。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β_2-MG、CRP、LDH三个指标阳性率都较高,可作为本病诊断、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 目的 探讨Wilms瘤基因(WT1)在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血液内科收集的77例白血病、29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0例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组骨髓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显著的高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显著的低于初诊的白血病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与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T1在白血病患者表达水平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呈显著的高,同时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较初诊白血病患者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15例MM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M患者IL-10和sFas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2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10、IL-12和sFas参与MM的免疫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上述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MM患者监测病情、疗效判断及免疫治疗提供较为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何敬远 《中国医药科学》2014,(12):123-125,12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丙型肝炎患者、30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结果相比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0.01);经治疗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IL-6、IL-12及IL-33介导的免疫应答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中有-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血浆suPAR水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并选取4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方法对其血浆suPAR水平和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和对照组对比,研究组suPAR显著上升(P〈0.05),各亚型并未出现统计学差异;suPAR水平和血沉、肌酐、Hb以及临床分期都具有相关性。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uPAR变化对于病情诊断以及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P化疗方案对卵巢癌患者血清IL-2及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本院接受CP方案化疗的38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IL-2及CA125的含量。结果化疗前,卵巢癌患者血清中IL-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A125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化疗后,卵巢癌患者血清中IL-2含量较化疗前显著升高,CA125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P化疗方案治疗卵巢癌的有效率为96.4%,且疗效与患者血清IL-2及CA125水平显著相关,治疗效果越好,血清中IL-2水平越高,血清CA125水平越低。结论 CP化疗方案治疗卵巢癌患者的效果较好,可能与影响患者血清IL-2及CA125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亚砷酸联合T-VAD方案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血清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及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亚砷酸联合T-VAD治疗方案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唐山工人医院血液科治疗的88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采取亚砷酸联合T-VAD方案治疗45例(观察组),根据Blades标准评价疗效将观察组分为有效组32例和无效组15例2个亚组;采取VAD治疗共43例(常规治疗组);选取同期体检的45例老年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PRIL 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APRIL及TPO表达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β2-m,比较各组血清APRIL、β2-m及TPO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PRIL mRNA、血清APRIL、32-m以及TPO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APRIL mRNA、血清APRIL、β2-m以及TPO浓度下降明显(P<0.05),但是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亚砷酸联合T-VAD治疗组下降水平显著优于VAD治疗者(P<0.05);观察组中治疗有效组患者血清APRIL、β2-m以及TPO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 亚砷酸联合T-VAD方案能够降低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APRIL、β2-m及TPO水平,是老年多发性骨髓瘤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中IL-23及IL-17A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2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2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阳性检出率、血清和脑脊液IL-23和IL-17A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中IL-23、IL-17A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血清和脑脊液IL-23和IL-17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IL-23和IL-17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L-23及IL-17A呈高表达状态,这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有效降低IL-23和IL-17A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M蛋白分型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04例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分型,同时分别检测各型患者血清中的β2-TG、CRP和Cr的含量。结果 104例MM患者血清中IgG-к型有31例;25例IgG-λ型;11例IgA-к型,13例IgA-λ型,5例IgD-λ型和7例к轻链型、12例λ轻链型;MM患者血清中β2-TG、CRP和Cr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各型之间β2-TG、CRP和Cr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M蛋白进行分型鉴定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是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多发性骨髓瘤患者β2-TG、CRP和Cr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各型之间β2-TG、CRP和Cr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探对检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的IL-33水平的结果,总结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受检者血清中IL-33水平,同时也检测观察组患者滑液及血清中的IL-33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中IL-3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滑液和血清中均有IL-33表达,但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血清IL-33水平的检测,能够较好地反应出滑膜内的病变严重程度,对早期诊断并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疾病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中DKK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及与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通过ELISA法检测2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中DKK1的表达水平,并以23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结果①Ⅱ/Ⅲ期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DKK1水平高于I期患者[(13.26±11.85)ng/mLVS(3.03±0.93)ng/mL]](P=0.011),并高于健康对照组[(2.83±1.75)ng/mL](P<0.001)。②治疗有效者治疗后血清DKK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2.93±11.22)ng/mLVS(7.01±3.14)ng/mL,P<0.001],在传统治疗组及新药治疗组均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8,0.028)。③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DKK1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7.57±6.38)ng/mLv(s6.98±4.60)ng/mL,P=0.44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DKK1表达水平增加并与疾病分期有关,疾病缓解后DKK1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咪喹莫特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22例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IL-18 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IL-18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t=10.82,P<0.0001)。尖锐湿疣患者经过咪喹莫特治疗8周后,皮损消退,外周血中IL-18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患者治疗前的表达水平(t=10.74,P<0.0001),但与正常对照者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t=1.05,P>0.05)。结论咪喹莫特抑制尖锐湿疣外周血IL-18 mRNA的过度表达,这可能是咪喹莫特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预测MM患者GC敏感性指标。方法以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MM患者血清HSP90浓度,Western Blot检测MM患者PBMNC中P23蛋白表达,探讨其与GC抵抗的关系。结果(1)MM患者血清HSP90含量明显比正常人高(P<0.05),且GC敏感组患者较GC抵抗组患者高(P<0.05),但各组P23血清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23蛋白低表达患者和P23蛋白高表达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和33%,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随访中,前者生存率高于后者(P<0.05);(3)HSP90和P23蛋白在MM1.S、MM1.R细胞株以及GC敏感和抵抗的MM患者均位于胞浆内,无定位意义。结论血清HSP90和P23蛋白表达能预测MM患者对GC的敏感性和生存情况,可用此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63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及血清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测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蛋白检测在M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63例[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居多(55例),50岁以下较少(8例),男性略多于女性(41∶22)]确诊为MM的患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IgG类患者所占比例最高(68.3%,43/63),游离轻链型MM最低(9.5%,6/63);无论是κ型还是λ型M蛋白,κ/λ值均显著异常。各种免疫学指标检测M蛋白阳性率,血清κ/λ最高(84.1%,53/63),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最低(39.7%,25/63)。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M蛋白分类及分型可为临床M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分析其与实验室和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0例RA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TL1A和IL-17水平,分析RA患者血清TL1A及IL-17水平与炎症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RA患者血清TL1A和IL-17浓度分别为(1031.8±634)pg/ml和(257.07±84.88)pg/ml,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309.46±59.64)pg/ml和(116.12±35.31)pg/ml(P〈0.05),TL1A和IL-17与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度、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和疾病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类风湿因子RF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血清TL1A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