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进行了血清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的检测,发现抗 HCV阳性率为41.0%,其中肾移植术后再透析者达56.52%。且透析时间越长、输血次数越多,受血量越大者,抗 HCV 阳性率越高(r=0.901,P<0.05;r=0.949.P<0.01)。提出尽快开展对献血员抗 HCV的检测,加强消毒隔离是降低丙型肝炎发生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HCV-RNA的阳性率,探讨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北3个血透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3例,采集患者病史?输血史?透析器复用史等临床资料,同时采集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抗HCV抗体及HCV-RNA?结果:303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39例(12.9%),其中HCV-RNA阳性33例(84.6%)?抗HCV(+)组和抗HCV(-)组间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 > 0.05),而抗HCV(+)组患者血液透析时间显著长于抗HCV(-)组[(4.18 ± 3.80)年 vs (2.75 ± 3.64)年,P = 0.023],输血发生率?透析器复用率也高于抗HCV(-)组(59.0% vs 38.3%,P = 0.014;28.2% vs 3.4%,P < 0.001)?尽管抗HCV(+)组患者转氨酶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抗HCV(-)组患者,转氨酶异常的患者也较未感染者显著增加,但大部分患者(76.9%和79.5%)的转氨酶水平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透析时间?输血史及透析器复用是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血透患者HCV感染的监测主要检测抗HCV抗体,必要时应进一步监测HCV-RNA;转氨酶水平不宜作为判断血透患者HCV感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透患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透患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酶标法检测115位规律血透患者空腹静脉血乙肝两对半和抗-HCV抗体。结果:本院血透中心HBVHCV感染率分别为9.6%及47%,有输血中的血透患者HCV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者,并与输血次数有关。HBV 、HCV感染者透析平均时间分别无感染者长(P<0.05)。结论:输血史、输血次数及透析时间是血透患者HCV感染主要影响因素,而HBV感染受输血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输血传播性病毒 (TTV)感染情况 ,对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PCR技术检测 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TTV感染情况 ,并对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间是否有输血史、输血次数、透析时间 ,透析器重复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TTV感染率为 5 3 .49% (4 6/86) ,其原因与输血史有关系 (P <0 .0 1) ,也与输血次数、透析时间、透析器重复使用次数有关 (P均 <0 .0 5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严重的TTV感染 ,避免接受输血与重复使用血液透析器或者减少其次数 ,加强血液透析机的消毒 ,对预防和减少发生TTV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平  周巧玲  李碧娟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6):620-621,625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分别对208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实验组)及138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率为30.77%,HCV感染率5.29%,且HCV感染与透析时间及受血次数呈正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与透析时间及受血次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探讨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实验室资料。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12.50%、丙型肝炎病毒42.67%,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取110例血透患者(HD组)及108例非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ND组)血清,检测甲、乙、丙和戊型4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肝功能,调查输血史,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D组肝炎病毒感染率(61.8%)显著高于ND组(26.9%,P<0.01)。HD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均显著高于ND组(P值分别<0.05、0.01),有输血史者的HBV感染率(75.9%)、HCV感染率(82.8%)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者(51.9%和9.9%,P值分别<0.05、0.01)。透析时间越长,HBV、HCV感染率越高(P值分别<0.05、0.01)。肝炎病毒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肝功能的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0.01)。结论血透患者的HBV、HCV感染率较高,与输血及血透本身的医源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加明 《农垦医学》2005,27(3):194-196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探讨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实验室资料。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12.5%,丙型肝炎病毒40%,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衰弱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222例,根据是否发生衰弱分为衰弱组(n=85)和非衰弱组(n=137)。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的危险因素。采用Bootstrap进行模型内部验证。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Homst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合并校准曲线图、临床决策曲线图分别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结果:2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发生衰弱共85例,衰弱发生率为38.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3.460,95%CI:1.775~6.747)、透析并发症个数(OR=1.644,95%CI:1.192~2.268)、白蛋白水平(OR=0.904,95%CI:0.838~0.976)、锻炼(OR=0.567,95%CI:0.430~0.748)、夜间睡眠时间(OR=0.488,95%CI:0.325~0.731)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基于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MH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63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MHD患者各个变量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63例MHD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者59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为16.25%;病原菌检出42株,革兰阴性菌25株,革兰阳性菌9株,真菌8株。年龄大、经股静脉穿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有糖尿病史均为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存在糖尿病史均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均<0.05)。结论年龄大、经股静脉穿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以及糖尿病为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80例分为对照组120例,此期透析室未进行明确分区、分机,透析器及血路管复用;观察组360例,此期丙型肝炎区、正常区及透析机、复用机严格分开,血路管均一次性使用,丙型肝炎透析器2010年起全部一次性使用不予复用,于血液透析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CV,对两组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12例,HCV感染率为10%,观察组3例,HCV感染率为0.83%,近连续2年无新发抗-HCV阳性患者。透析年限<2年者,HCV感染率为1.07%;明显低于>2年者,HCV感染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中,院内交叉感染起着主要作用,且感染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应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提高医、护、工、患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HCV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庚型肝炎病毒(HGV)在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键(RT-PCR)方法检测63例HD患者血清HGVRNA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输血、透析器复用次数、肝功能损害及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结果HD患者中HGV感染率达22.2%,远高于正常对照人群(2%)。HGV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提示:HGV感染率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透析器复用次数成正相关.同时,HGV多伴发HCV感染,并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结论HD患者HGV感染的高危人群,其高发生率可能与透析时间、输血及透析器复用次数有关。HGV多与HCV并发感染,并可能诱发肝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分析MHD患者微炎症相关因子与贫血的关系。方法:选择MHD患者30例、尿毒症非透析组28例、健康人(对照组)28例,分别检测CRP、IL-6、TNF-α、Hb水平。结果:血液透析组CRP、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透析组(P<0.01),血液透析组H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透析组(P<0.01)。透析组CRP、IL-6、TNF-α与Hb呈负相关(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增高与贫血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自理能力,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中日友好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28例老年MHD患者,采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表和衰弱筛查量表进行现况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0.9±7.2岁,男性占51%,23.7%的患者在日常生活(进食、个人卫生、穿衣、入厕及排泄和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透析血流量、非计划下机和关注事件(骨折、心血管事件、门急诊住院)在不同ADL能力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发生率高达85%,衰弱与ADL自理能力中度相关(r=0.50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DL可自理者发生ADL轻度、中度依赖的风险因素包括衰弱(OR=0.22、0.124,P<0.01)和年龄(OR=1.104、1.117,P<0.01);透析龄是ADL完全不能自理的风险因素(OR=1.151,P<0.01)。结论:老年MHD患者ADL自理能力与衰弱关系密切,衰弱进展增加了自理能力下降的风险。发生临床事件、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透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HCV感染措施,为卫生行政监督提供参考。方珐;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对照组)及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设立肝炎隔离室,使用专用透析机后透析的患者(实验组)进行的丙肝病毒检测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HCV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无输血史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减少输血次数,加强对院内感染的监管,可有效控制血液透析患者高HCV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住院治疗及影响因素,以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和未住院治疗MH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治疗MHD患者38例,住院治疗的前两位直接病因为心功能不全(42.10%,16/38)和呼吸道感染(26.31%,10/38)。与同期未住院MHD患者比较,住院MHD患者透析次数少、透析充分性差、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多,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透前血肌酐水平均较低,且干体重减轻明显(P<0.01,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呼吸道感染是我院血液透析患者住院治疗的前两位直接病因,营养不良为患者住院治疗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加强营养支持与管理在内的综合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住院率。  相似文献   

17.
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31例、对照组31例,比较两组生存率、死亡原因、透析中不良反应及合并精神抑郁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MHD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老年血液透析第一年的病死率高,死亡原因第一位是心血管病,第二位是感染;透析中不良反应及合并精神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血液透析的耐受性明显差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充分透析;加强个体化透析;加强透析中及透析间期的管理及血液透析知识的健康教育;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防治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可提高老年MHD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黎嘉敏  李彤  何永成 《医学综述》2013,(16):2967-2970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血液透析时频繁的血管穿刺和体外循环、输血及各种医源性因素等,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人群。HCV抗体检测被广泛应用于HCV感染的诊断,但对窗口期感染的检测不灵敏,且MHD患者中HCV抗体假阴性率高。因此,研究探索具有高敏感性和检出率的检测方法对明确MHD患者中HCV隐性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就丙型肝炎的定义、HCV感染后血清的变化特点、抗-HCV的检测方法及确证方法、HCV-RNA的检测方法、HCV核抗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的病因,为提高老年MHD患者的生存率提供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及北站医院血透室接受MHD治疗的70例老年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老年MHD患者的前3位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疾病。男性进入透析的平均年龄小于女性〔(71.6±8.9)岁vs(76.0±8.1)岁,P<0.05〕,但透析生存时间短于女性〔(34.1±53.9)月vs(63.2±65.1)月,P<0.05〕。透析生存时间与性别、清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心血管事件呈负相关,与脑血管事件及感染无相关性。结论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等并发症,适时开始血液透析可能有助于提高老年MHD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分析中青年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5—12月南阳市4所医院血液净化科的267例中青年MHD患者,使用基本资料调查问卷和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中文版短问卷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体力活动水平,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267例MHD患者,体力活动充足81例,占30.34%,体力活动不足186例,占69.66%;随着透析龄的延长,体力活动不足构成比逐渐增加(Z=5.45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OR=1.726,P=0.002)、家庭月收入(OR=1.213、1.457,均P<0.001)、透析频率(OR=1.572,P<0.001)、透析模式(OR=1.425,P<0.001)、营养水平(OR=1.253,P<0.001;OR=0.634,P=0.021)、合并症指数(OR=1.715,P<0.001)、血肌酐水平(OR=1.919,P<0.001)、血尿素氮水平(OR=1.895,P<0.001)、血红蛋白水平(OR=1.172,P=0.004)、血钙水平(OR=0.435,P=0.038)、脑钠肽水平(OR=3.186,P<0.001)是中青年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MHD患者是体力活动水平不足高危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主要受透析充分性、营养水平、透析频率及模式、家庭经济水平和合并症等因素影响,提示临床应重视MHD患者营养和体力活动水平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