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根据其下肢动脉闭塞的程度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0例,102条肢体行下肢动脉内介入治疗,根据术中、术后1、3、6个月动脉血管的再通情况,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部位、分级、临床症状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90例102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0.2%(92/102);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超声、踝/肱指数(AB 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合理的选择适应证,对能否再通动脉血管、维持时间的长短以及糖尿病足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动脉硬化闭塞症常累及下肢 ,动脉广泛狭窄甚至闭塞 ,导致慢性下肢缺血 ,重者常肢体坏疽被迫施行截肢而残废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病人表现为间歇跛行 ,患肢病变部位皮温较正常皮温低 ,患肢出现静息痛 ,足背动脉搏动由弱到消失 ,重者足趾及下肢出现坏疽。近 3年我院对 6例经DSA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以远的动脉无流出道或流出道特别狭窄 ,无法行各种旁路血管移植术的行动脉—经后动脉转流术 ,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病人中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5 1~ 83岁 ,平均年龄6 9.4岁。出现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护理方法.方法针对糖尿病足坏疽的病因及特点,配合全身治疗、局部处理、饮食、锻炼计划,多法并施,降低截肢率.结果通过综合治疗及护理,47例患者中26例1~8周内完全愈合;17例8周后创面面积缩小75%~85%,2例为下肢主干动脉闭塞致大面积干性坏疽,行截肢手术,总有效率达93%.结论对糖尿病足坏疽患者的治疗护理、管理及教育,对减轻或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5例(16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实施的不同方式的动脉重建术.结果 术后13条下肢疼痛消失,肢体溃疡愈合,2例疼痛减轻,1例截肢,无死亡病例.结论 膝上动脉闭塞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有较好的效果,膝下动脉闭塞应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造影对于实施评价吻合口及流出道情况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临床诊断CT血管造影提示有2条以上小腿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伴有股、腘动脉闭塞;所有患者经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和长度后.利用“路途”技术将再通导线穿过动脉狭窄或闭塞段,沿导丝送入专用的高顺应性小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成形,对伴有股动脉病变处同时行扩张成形或投放支架.结果 10例患者共10次介入治疗,其中9例肢体血流恢复,症状改善.5个月内有效率90%.1例无效(10%),因并发足背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并在3个月后因足背动脉复发性闭塞行截肢.本组患者保肢率90%,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保肢率高.  相似文献   

6.
动脉溃疡主要是由于肢体缺血性疾病引起的,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性脉管炎等)是外科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下肢缺血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静息痛、皮肤溃疡或坏疽,以高发生率、高截肢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静脉溃疡病因学上70%是由于静脉高压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对比,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等的影像表现,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敏感性94.5%、特异性98.8%、准确率97.9%。结论 16层螺旋CT在观察和测量下肢血管狭窄、闭塞等方面,具有与下肢动脉DSA相同的检查效果,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糖尿病足坏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TAO),好发于股浅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主要症状为患肢冷感、静息痛、间歇性跛行。尽管在传统药物治疗、自体血管搭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对于下肢动脉远端流出道不佳者的疗效不确切,出现很高的截肢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本科自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进行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患者2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下肢动脉病变患者30例,分别行MSCTA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和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国际关节血管学会标准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级并分型,比较MSCTA诊断同DSA之间的接近程度。结果MSCTA诊断区别狭窄分级结果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具有和DSA相当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指因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症、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因相应供血区域缺血、缺氧引起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及坏疽,严重者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策略。方法 2001年2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介入病房收治的7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的患者,男性45例,女性31例,年龄32~85岁。闭塞段长度1~40 cm,发病时间10 h至30年。术中分别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导丝机械开通、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术后给予抗凝及抗炎治疗1周,随访12个月至5年。结果总的技术成功率为97%(74/76)。本组治疗中,溶栓治疗26例,机械开通65例,PTA68例,支架置入62例。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其余62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rat model of gangrenous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with vascular injury and occlusive thrombi. Rat hind limb gangrene was induced by injecting arachidonic acid (2 mg/leg) into the femoral artery. Using this model,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a thromboxane A2 receptor antagonist, Z-335, on the progression of hind limb gangrene. Z-335 (10 mg/kg/d, p.o.) ameliorated arachidonic acid-induced hind limb gangrene. In contrast, daltroban (10 mg/kg/d, p.o.) and cilostazol (100 mg/kg/d, p.o.) tended to improve the hind limb gangrene but their effects failed to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Z-335 (10 mg/kg, p.o.) inhibited U-46619-induced, but not collagen-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rat whole blood. Daltroban (10 mg/kg, p.o.) showed a tendency to inhibit U-46619-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Cilostazol (100 mg/kg, p.o.) did not inhibit U-46619- or collagen-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injured paws showed that Z-355 (10 mg/kg, p.o.) had partly inhibited the formation of occlusive thrombi.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romboxane A2 receptor antagonist Z-335 is effective against arachidonic acid-induced hind limb gangrene in rats. Our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Z-335 may be beneficial in the prevention of gangrenous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踝、跟、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根据创面大小,在小腿后侧切取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小腿下1/3、踝、跟、足部软组织缺损31例,切取皮瓣范围5cm×6cm~12cm×1ce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结果术后26例(83.9%)逆行皮瓣全部成活,5例远端浅表或部分坏死,经换药、Ⅱ期清创缝合或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操作技术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成活率高,便于各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对颈部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行颈血管CTA检查,13例患者一侧或两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患者一侧椎动脉横突孔段狭窄,其中16例患者在同期行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45例患者基本满意地显示了两侧颈部动脉血管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将每侧颈部动脉分为4个血管节段进行观察,16例可评价病例共观察128段血管。MSCTA显示不同程度狭窄的血管段共30段,与DSA结果比较,两者诊断总符合率为98.4%(124/128),MSCTA对颈部动脉狭窄诊断的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28/28)、98%(98/100)。MSCTA与DSA二者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上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颈部MSCTA与DSA比较,能够清晰显示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是一种可靠的、无创的、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与临床表现类型特点。方法58例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依据头部MRI成像所示梗死灶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影像学分类,深部小梗死最常见,占55.17%,交界区梗死占24.14%,皮层区域内梗死占22.41%,有7例在MRI影像上正常。临床类型分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占48.28%,腔隙性脑梗死占22.41%,完全前循环脑梗死占5.17%。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以深部小梗死为主;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类型以部分前循环脑梗死为主,亦可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或无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足负重区深度冻伤组织坏死的显微清创与组织修复方法。方法199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以足负重区为中心深度冻伤组织坏死8例16足,利用显微镜的引导对冻伤区域准确的识别与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保护具有活性的组织结构,应用血运充足的小腿外侧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小腿内侧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与足创面一期愈合9足,二期愈合2足;前足残端直接短缩缝合5足,一期愈合4足,二期愈合1足。随访4—12个月,患者行走自如,足跟和前足皮瓣覆盖区组织营养状况良好,均恢复行走和正常生活。结论通过显微镜下精确的组织清创,使感染和坏死组织清除更确切、彻底,最大程度保留和保护正常组织,且以血运丰富、组织容量好、动脉供血的轴型组织瓣进行修复,可加速组织愈合,提高组织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暴露疗法、包扎疗法、基因转染猪皮疗法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小儿下肢浅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开放的前瞻性研究设计,对208例小儿下肢浅Ⅱ度烧伤创面分别应用暴露疗法、包扎疗法、基因转染猪皮疗法,观察创面愈合时间、色素沉着与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暴露疗法组小儿下肢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时间为(15.0±2.2)d,包扎疗法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1.4±1.5)d,基因转染猪皮疗法组创面愈合时间为(8.3±1.4)d,各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浅Ⅱ度烧伤创面,应用基因转染猪皮疗法,创面愈合时间较包扎疗法、暴露疗法缩短。  相似文献   

19.
孟丽  沈军  刘浩  穆洁  陈伟  张军  王超  严颖彬 《天津医药》2018,46(5):527-532
摘要: 目的 总结颏下岛状瓣的制备技巧及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 月—2017年5月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患者25例, 总结颏下岛状瓣的静脉回流特点、 手术技巧和术后并发症。通过随访分析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安全性。结果 皮瓣切取大小为 (5 cm×3 cm) ~ (12 cm× 5 cm), 平均手术时间 (350.5±50.5) min。皮瓣通过面前静脉回流至颈内静脉17例 (68.0%)、 颈外静脉4例 (16.0%)、 颈前静脉4例 (16.0%)。除1例因术中损伤颏下动脉弃去皮瓣外, 其余24例均完全成活。术后1例发生伤口感染, 其余 24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例 (32.0%) 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中4例为颌下淋巴结转移, Ⅰ区淋巴结转移率为 16.0%。平均随访 (14.3±5.2) 个月, 1例原发灶复发, 2例颈部复发, 均为术后未放疗患者。结论 颏下岛状瓣的静脉回流方式存在变异, 制备皮瓣时应特别注意回流至颈外静脉和颈前静脉的情况, 以避免回流障碍及皮瓣坏死。对于术后颈部淋巴结阴性的患者, 应密切随访或辅助放疗, 警惕皮瓣及血管蒂周围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