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高雌激素状态相关,多见于老年妇女,近年来发病有升高趋势.过去认为,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是雌激素与其核受体(nER)结合,激活下游元件调控相应的基因转录使细胞增殖;而近年来发现,细胞膜上存在雌激素膜受体(mER),雌激素能通过mER引起快速的非基因转录效应,而Ca2+作为第二信使在非基因转录效应中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对Ca2+及其通道与子宫内膜癌非基因转录效应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生殖道肿瘤的25% ~ 30%,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40岁以下)多为Ⅰ型子宫内膜癌,占子宫内膜癌的2%~14%,且多伴有月经不调、无排卵、不孕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提示内源性雌激素代谢紊乱与年轻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高雌激素水平相关,多见于老年妇女,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有关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传统的观点是雌激素与其核受体(nER)结合,激活下游元件调控相应的基因转录,使细胞增殖;而Wang等[1]证明了子宫内膜癌细胞膜上存在雌激素膜受体(mER),并且雌激素能够调控mER的表达;Zhang等[2]发现,雌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引起Ca2+浓度快速增高.  相似文献   

4.
患有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的妇女终生患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风险大幅增加.而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可以是LS患者的首发恶性肿瘤,也可以是第二原发恶性肿瘤.LS相关子宫内膜癌主要类型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近年来,有关LS相关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筛查研究较少,主要是通过门诊子宫内膜活检、微卫星高不稳定性(mi...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高雌激素水平相关,多见于老年妇女,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有关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传统的观点是雌激素与其核受体(nER)结合,激活下游元件调控相应的基因转录,使细胞增殖;而Wang等[1]证明了子宫内膜癌细胞膜上存在雌激素膜受体(mER),并且雌激素能够调控mER的表达;Zhang等[2]发现,雌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引起Ca2+浓度快速增高.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高雌激素水平相关,多见于老年妇女,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有关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传统的观点是雌激素与其核受体(nER)结合,激活下游元件调控相应的基因转录,使细胞增殖;而Wang等[1]证明了子宫内膜癌细胞膜上存在雌激素膜受体(mER),并且雌激素能够调控mER的表达;Zhang等[2]发现,雌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引起Ca2+浓度快速增高.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并逐渐年轻化.子宫内膜癌根据其病理类型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占70% ~ 80%),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代表;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占10%~15%),主要为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癌肉瘤.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Ⅰ型子宫内膜癌),其发病机制除了认为是外源性雌激素与细胞核内ER相结合引起下游基因改变,从而促进细胞异常增殖而发生癌变的基因转录效应外;国内学者研究还发现,雌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引起Ca2+浓度快速升高,Ca2+的快速释放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使其磷酸化,从而发挥非基因转录效应[1].然而,临床上发现还有一些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发病与雌激素无关,为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而白噬作为细胞死亡方式的一种,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另一条研究途径.因此,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对细胞自噬与Ca2+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高发年龄40~65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目前国内外文献定义有年龄≤40岁,也有年龄≤45岁.考虑到与目前国内外专家探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指征一致,目前多数主张以年龄≤40岁的子宫内膜癌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据报道,≤40岁的子宫内膜癌所占比例为1% ~15%,近20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40岁以下妇女中发病数由2/10万上升至40~50/10万[1].  相似文献   

9.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妇女健康~([1-2])。文献报道,维生素D(vitamin D,VD)在多种肿瘤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循环中VD水平升高与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发生风险降低有关~([3-4])。VD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凋亡、黏附、侵袭和血管生成、炎性反应等参与肿瘤发生~([5])。目前,VD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故在VD对子宫内膜癌有局部作用的基础上,对其潜在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可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5%发生在40岁以下的妇女,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生育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症状(月经异常)出现早,多为早期、分化程度好、且多数为性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好。现已有早期子宫内膜癌采用保守手术及激素(通常为孕激素)治疗成功且保留生育功能、成功分娩的报道,现就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1位,在我国占第3位,在很多国家其发病率已超过宫颈癌,发生呈上升趋势.另外,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也将增多.本文讨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分期.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是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且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癌的化学预防是指用化学药物预防肿瘤的发生,或使肿瘤细胞分化逆转,从而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目的.从子宫内膜癌化学预防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关于子宫内膜癌分子水平的致癌机制研究日益深入,如癌基因、抑癌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雌激素代谢酶相关基因、甾体激素受体基因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综述目前研究热点——抑癌基因的进展,为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临床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其确切病因不清。目前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雌激素依赖型 (Ⅰ型子宫内膜癌 ) ,一种为非雌激素依赖型 (Ⅱ型子宫内膜癌 ) ,两型的高危因素不同。前者的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 ,多发生在内膜增生的基础上 ,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 ,分化好 ,肌层浸润浅 ,预后较好 ;后者与雌激素的刺激关系不大 ,多发生在萎缩内膜基础上 ,病理类型以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多见 ,绝经后妇女多见 ,分化差 ,容易有深肌层浸润 ,预后不良。由于Ⅰ型子宫内膜癌常见且研究较多 ,本文重点讨论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进…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高发年龄为58~61岁。近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在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后上存在一定特点。现针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随访进行探讨。1临床病理特点与复发1.1肌层浸润程度及肿瘤的大小子宫内膜癌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两种类型,即: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乳头状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老年妇女,好发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占到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1],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根据发病原因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在基因和转录水平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子宫内膜癌(简称内膜癌)是欧洲和北美洲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对西欧妇女来说,内膜癌是癌症致死的第7大危险因素,占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数的1%-2%.在欧盟国家每年有81500例妇女患病,而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第三,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磷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子宫内膜癌中发生最频繁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有研究证实,24%~39%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众多研究表明,其通路中分子的改变不同程度的参与并影响了多种生物功能,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引发了其机制研究的热潮。临床前期实体肿瘤和临床各期试验研究均在证明不同种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抑制剂的作用。本文将对子宫内膜癌中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整体阐述,进而对该通路各个组件相关的抑制剂做总结,从而对于药物靶向治疗或联合其他方案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广阔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rcinoma)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约5%的病例发生在40岁以下的生育年龄妇女。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或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然而,随着全球妇女准备受孕的时间越来越晚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不仅要以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且还应在保证预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生存质量,保留生理功能,甚或保留生育功能。尽管有关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中孕激素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孕激素 (P)能有效的降低雌激素 (E)替代治疗 (ERT)所致的子宫内膜癌发生危险。但P对脂质和糖代谢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增加冠心病的发生 ,而且绝经后妇女使用E、P是否减少患乳腺癌的危险目前仍有争议。现将有关绝经后妇女应用P的利弊及如何合理应用的研究结果 ,做一综述。一、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单用ERT可使子宫内膜呈增生效应 ,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并与剂量和疗程有关。曾有学者对 172 4例接受ERT的绝经后妇女进行双盲随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对服用结合雌激素 0 .6 2 5mg/d的妇女观察 1年发现 ,在每日加服醋酸甲羟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