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手术因素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搜集我中心进行的70例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病例,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术前及术后的凝血相关指标和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利用Gross方程计算出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以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影响公认的影响失血的7个因素为自变量,以患者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为应变量,做直线回归方程;采用逐步法排除拟合较差的指标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索并筛选影响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主要非手术因素,并利用直线回归的方法,探索围手术期失血与肢体肿胀的关系.结果 入选的非手术因素中符合检验假设并被保留的自变量指标为:D-二聚体(X1)、患者性别(X2)、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X3)、凝血时间(X4),各自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b1=0.634,b2=-0.344,b3=-0.264,b4=-0.167.方程的决定系数R2>0.5,采用t检验对各自变量的检验假设结果符合检验标准<0.15.在没有引流的情况下围手术期失血量对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影响显著.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出血量受D-二聚体、患者性别、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凝血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D-二聚体的升高会导致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增加,因此对这两个指标增高的患者应适当放宽预防围手术期失血并发症的治疗标准,目前TKA围手术期输血治疗缺乏专业的指南,我们建议在相关的指南中,应该包含以上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成人全膝关节置换( TKA)术中使用止血带,能否降低围手术期的失血量。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1966~2013.8)、EMbase (1974-2013.8)、WanFang Data 、SinoMed (1978-2012.8)、CNKI等数据库,查找涉及在TKA术中使用与不使用止血带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查看相关文献的引文。遵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选文献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5.2软件分析,利用Gradeprofiler 3.2行证据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研究6个,408例患者。止血带组手术时间较短[MD =-6.18,95%CI (-11.33,-1.02), P =0.02],术中出血量少[MD=-191.81,95%CI (-294.77,-88.85),P=0.0003],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77.99,95%CI (-17.14,-173.12),P =0.11],预计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30.5,95%CI (-154.22,-93.21),P =0.63]。 GRADE评估结果显示,证据水平均为高级,推荐强度为强烈推荐。结论在TKA手术中使用止血带,能降低术中失血量,但并不能减少围手术期总的失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之间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膝骨关节炎(KOA)伴或不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行单侧TKA的8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40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71±6)岁。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各35例,骨量减少组为19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应用公式计算出每位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数据差异,应用SNK-q检验两两比较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组医师完成。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手术前Hct、Hb水平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骨质疏松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98、23.502,均为P<0.05),显性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质疏松患者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多于骨量减少及骨量正常的患者,因此应重视和治疗有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气压止血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6例60岁以上因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气压止血带分为试验组(49例,术中未使用气压止血带)和对照组(67例,术中使用气压止血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病程、术前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实际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百分比,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及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3,P=0.000)。试验组实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3,P=0.200)。试验组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但可能增加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加重术后早期患肢肿胀,对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水泥封堵股骨髓腔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TKA的患者173例,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血液学检验报告且伴发疾病不影响凝血或血流动力学的患者共116例,其中男53例,女63例,年龄平均(64±5)岁。65例患者使用自体截骨块制成的塞子填塞股骨髓腔口(A组),51例患者在使用自体骨塞的基础上采用面团期骨水泥封堵残存的股骨髓腔裂隙(B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麻醉方式、异体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截骨厚度、术后引流量及围手术期显性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χ2=0.161,P >0.05)、年龄(t=-8.38,P >0.05)、BMI(t=1.837, P >0.05)、麻醉方式(χ2=0.91,P >0.05)、手术时间(t=1.714,P >0.05)及截骨厚度(t=0.448,P >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显性出血量为(237.7±58.7)ml,B组的显性出血量为(225.5±68.1)ml,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的隐性出血量为(624.6±77.1)ml,B组的隐性出血量为(543.1±63.3 )ml, A组的隐性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t =6.104,P <0.05)。A组的异体输血率为35%,B组的异体输血率为21%,经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 <0.05)。A组和B组下肢DVT的发生率分别为6.1%与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使用骨水泥封堵股骨髓腔可有效减少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KA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成全程组(手术开始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和短时组(术中截骨完成后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记录2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是否能主动直腿抬高、有无大腿疼痛,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短时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全程组(P〈0.001);短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全程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TKA术中短时应用止血带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可降低输血率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医源性抽血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围术期贫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141例。依据围术期常规检验抽血量,抽血在17管(约51 ml)的患者66例,列为常规组;抽血在30管(约90 ml)的患者75例,列为额外组。评价两组患者围术期的总失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变化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额外组在总失血量(659.53±429.50 ml vs 610.48±516.71 ml, P=0.32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1、3 d,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P0.05),但均未达到中度贫血诊断标准,且于术后15 d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各时间点两组间血红蛋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间均没有需要输血的病例。[结论]在血液管理策略干预下,大量的医源性抽血(30管,约90 ml)并不会增加TKA患者围术期的失血量和贫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选取98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35例,女63例.病因:骨性关节炎66例,类风湿关节炎32例.病程2~12年,平均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 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以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d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A组均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A组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未发现卜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程使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半程使用止血带32例(半程组),全程使用止血带32例(全程组)。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1、3、7 d大腿及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后至能完成直腿抬高和屈膝90°的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半程组术中失血量(257.8±105.1)ml,稍高于与全程组的(213.8±87.4)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术后引流量(195.3±89.1)ml,低于全程组的(280.2±114.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预估失血量(561.0±165.1)ml,也低于全程组的(673.0±20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大腿肿胀率低于全程组,术后第3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完成直腿抬高的时间(1.5±0.9)d,早于全程组的(1.9±1.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完成屈膝90°的时间(1.8±1.1)d,也早于全程组的(2.7±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半程使用止血带能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可改善患肢早期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位患者192例TKA,患者平均年龄67.5岁,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80例,双膝关节同期置换56例,同组医师采用同种术式完成,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利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情况,记录年龄、性别、术侧、BMI、输血等危险因素,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隐性失血量有无差别,分析影响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侧TKA总失血量1650ml,隐性失血830ml;双膝同期置换者总失血量2864ml,隐性失血1487ml。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TKA,男性及应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双膝同期置换隐性失血量比例较大(X^2=6.836,P〈0.01),高龄肥胖患者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单膝)X^2=21.587,P〈0.01,双膝X^2=29.233,P〈0.01)。结论TKA术后失血量较高,其中隐性失血比例占50%以上。男性双膝同期置换的患者,年龄〉70且BMI〉27.0,使用自体血回输均是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模式止血方案对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及减低术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分析95例行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量等相关资料,59例患者采用多模式止血方案为A组,36例患者未采用多模式止血方案为B组。多模式止血方案包括:术前血红蛋白浓度的优化,术前补充循环容量,尽量减小手术创伤,术中关节内外鸡尾酒混合剂的应用,止血带压力的设置,术中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h等。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血常规相关数值,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患者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B组,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A组0例,B组10例(2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及相关并发症。结论多模式止血方案对减少单膝TKA术后血液丢失效果显著,达到零输血率的目标,该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99例,94例接受UKA治疗,105例接受TK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围手术期Hb和HCT减少量、术后住院天数。同时分析其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UK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TK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量的69.22%,而TKA组占64.95%。UKA组术后Hb减少量、术后HCT减少量明显低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总失血量(r=0.245, P0.001)、显性失血量(r=0.216, P=0.002)、隐性失血量(r=0.176, P=0.013)均与手术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术后住院天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UKA组患者手术后均无需输血治疗,TKA组有2例患者需输血治疗。[结论]与TKA手术比较,UKA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总失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少等特点。但无论是TKA或是UKA手术方式,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百分比较大,且手术时间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0):1847-1850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应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选取10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28例,女72例;年龄552012年12月,选取10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28例,女72例;年龄5578岁,平均65.5岁;骨性关节炎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病程178岁,平均65.5岁;骨性关节炎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病程115年,平均6.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50 ml生理盐水;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关节腔内注射。记录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为评价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第7、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A、B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浓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并且避免了静脉内应用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镇痛效果,获得最佳的镇痛方案。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的82例单侧TKA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不同的镇痛方案进行围手术期镇痛治疗。对术后疼痛进行评分分析并观察并发症。结果两种镇痛方法均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率及功能康复效果取得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TKA围手术期采用积极的综合镇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是否有效减少术后出血。方法60例TKA患者术后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术后采用自制组配式抬高支架将手术膝置于大腿抬高60。屈膝45。位;B组:患肢小腿下垫枕抬高伸直位。术后两组均放置负压引流24h。比较两组术后24h出血负压引流量、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差值、两组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和并发症。结果术后24h的总引流量,A组为(331.75±55.04)ml,B组为(558.52±94.36)ml,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的差值,A组为(2.8±1.1)g/dl,B组为(3.6±1.2)g/dl,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为(4.9±0.6),B组为(5.1±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未发现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TKA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隐性失血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隐性失血量并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功能评分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膝关节功能,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中是否输血、使用假体类型以及术后抗凝方案等对术后隐性失血发生的影响。结果低隐性失血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KSS功能评分均高于高隐性失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以及植入的假体类型与隐性失血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隐性失血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其与性别、年龄、假体类型有关,围手术期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骨科常见手术之一,它作为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手段,有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等良好效果。但是,TKA围手术期所发生的并发症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及时的处理。因此,本文就TKA的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33-1938
[目的]对比利伐沙班和那曲肝素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接受初次单侧TKA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79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n=53)和那曲肝素组(n=26)。记录术后切口总引流量、自体血回输量和异体血输血量。测量术前及术后1、3、5 d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TKA术后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总引流量、回输量分别为(784.34±367.78)ml,(561.89±305.86)ml,与那曲肝素组相当[引流量和回输量分别为(713.46±356.94)ml和(479.62±259.85)ml,P=0.42和0.24]。术后5 d利伐沙班组Hb为(90.68±11.89)g/L,显著低于那曲肝素组(98.77±12.01 g/L,P=0.01)。两种抗凝药的应用对于患者术前、术后1、3、5 d的Hb及Hct总体的影响均不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分别为(1 361.46±601.01)ml,(2 207.40±651.95)ml,与那曲肝素组相当[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分别为(1135.01±755.35)ml,(1 917.09±811.30)ml;P=0.15,P=0.09]。异体血输注率54.72%,输血量(307.55±329.25)ml,与那曲肝素组均无组间显著性差异(异体血输血率38.46%,输血量[(230.77±323.44)ml,P=0.17和P=0.28)]。[结论]相对于那曲肝素,利伐沙班并不增加术后失血量和异体血输血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对术后失血及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就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减少失血及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机制,膝关节屈曲及伸直位、不同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的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TKA术后膝关节保持屈曲位可通过血管成角变化等减少术后失血、提高屈肌肌力,进而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维持屈曲位时间较长时,可显著改善术后失血和膝关节活动度;但维持时间≥24 h与<24 h相比,不能进一步减少失血并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结论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是减少术后失血,提高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简单、有效方法,但膝关节最佳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