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62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深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两组给药方法相同。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1.3%和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9〈0.05)。结论对肿瘤患者采用经深静脉置管化疗可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MST)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需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ST置入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技术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患者置管时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疼痛程度也较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非超声引导下MST能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技术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与20例中心静脉导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操作时间、补液速度、抢救成功率及其近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动脉导管鞘组耗时为(3.57±0.63)min,中心静脉导管组耗时为(9.74±1.36)min。补液速度动脉导管鞘组较深静脉导管组快(P〈0.01)。结论: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操作有效、便捷。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抢救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危重病患者140例,将其按照静脉穿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外周静脉穿刺,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深静脉穿刺置管,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且该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5.
张宁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38-23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临床护理路径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354例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86例)和对照组(16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优质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临床PICC护理路径。比较两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健康教育达标及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配合度。结果观察组具有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少、PICC相关健康教育达标及护理满意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工作中,不仅提高护士的理论技术知识水平,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PICC临床护理路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32例和对照组(按传统PICC置管)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选择贵要静脉比例高,头静脉比例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陈金挺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1971-1972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途径给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78例心肺骤停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给肾上腺素为观察组和常规外周静脉给肾上腺素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初期心肺复苏效果。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初期复苏成功率和短期存活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药物肾上腺素的用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常规外周静脉给复苏药比较,心肺复苏时行紧急深静脉穿刺置管,通过该中心静脉通道给复苏药能明显提高初期复苏成功率,并且有利于后期脑复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管活性药经外周静脉及深静脉微量泵泵入对血管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12月需要经静脉血管活性药微量泵泵入治疗的80例危重患者按床号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观察组经深静脉泵入,对照组经外周静脉泵入,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种经不同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对血管的影响。结果血管活性药经深静脉微量泵泵入组发生了1例穿刺处局部稍红;而血管活性药经外周静脉微量泵泵入组发生了3例渗漏、2例静脉炎、甚至1例局部组织坏死。结论需要血管活性药微量泵泵入治疗的患者宜采用经深静脉微量泵泵入,不但可以快速达到药物治疗效果,而且减少了对血管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深静脉置管术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中的应用与护理经验。方法将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8例采用头皮针或普通留置针静脉用药(传统组),44例采用深静脉置管术静脉用药(改良组)。结果传统组一次穿刺成功并能顺利完成静脉滴注治疗11例,二次及以上穿刺成功17例,其中4例由于药液外漏而引起静脉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经予硫酸镁湿敷后好转,平均置管时间3~4 d。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42例、二次穿刺成功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长时间静脉滴注治疗,无堵管、外漏现象;有2例在置管后第6天出现缝线脱落、导管外移而立即拔管;平均置管时间7~11 d。结论深静脉置管术具有有效保护血管、减少重复静脉穿刺、避免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和减少护理工作量、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能够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静脉滴注救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快速有效建立危重患者静脉通路方法.方法 选择危重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静脉留置针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A组),30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B组).结果 A组30例穿刺成功,成功率100%,成功后29例静脉通畅,通畅率96.7%.无误伤颈动脉及血肿,无气胸发生.B组30例置管成功,成功率100%,成功后30例静脉通畅,通畅率100%.1例误伤颈内动脉,2例皮下血肿,无气胸发生.穿刺置管时间A组(2.25±0.30)min,B组(9.05±2.45)min.结论 静脉留置针行简易颈内静脉穿刺术,具有深静脉穿刺的优点,且更简便、快速、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某院收治的90例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穿刺方式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普通外周静脉穿刺,观察组接受深静脉穿刺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留置时间(37.58±11.23)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留置时间(21.37±6.1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5.56%)和穿刺成功率(9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75.56%),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77%)(P<0.05)。结论对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探讨深静脉置管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其护理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东莞沙田医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深静脉置管术进行化疗,并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外周表浅静脉穿刺注射方法进行化疗,并给予常规护理,1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周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31例,有效7例,无效1例,化疗过程中发生穿刺点出血1例,总有效率79.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7例,化疗过程中发生穿刺点出血3例,静脉炎2例,皮下硬结1例,总有效率43.6%,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深静脉置管对妇科恶性肿瘤进行化疗,并给予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干预,疗效显著,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痊愈妥薄片对预防经外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PICC、CVC穿刺点感染情况,依据穿刺点护理操作不同分为观察组(痊愈妥薄片组)和对照组(常规贴膜组)各30例.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感染和隧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深静脉留置时间、患者经济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痊愈妥薄片覆盖深静脉穿刺点可预防或减少深静脉穿刺点和隧道的感染,延长深静脉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途径行BD留置针置管输注艾易舒(斑蝥钠维生素B6注射液)后对血管的影响,从而有利保护患者的血管,减轻静脉炎带来的痛苦。方法将76例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颈外静脉BD留置针穿刺置管组(33)例和前臂静脉BD留置针穿刺置管组(4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艾易舒的输注速度、静脉炎的发生、BD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艾易舒的输注速度有差异(P<0.05),颈外组与前臂组发生静脉炎及BD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外静脉置管输注艾易舒优于前臂静脉置管,对要求较长时间输注艾易舒的患者,建议首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 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榄香烯乳注射液是一种中药抗肿瘤药,经周围静脉输注可发生不同程度局部刺激症状及静脉炎,1999年2~6月,我科对16例病人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输注,临床观察未发生局部刺激及静脉炎。1临床资料1.1治疗分组32例患者均经病理学及细胞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分AB两组:A组16例经周围静脉输注榄香烯乳注射液,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5~74岁,平均55岁;B组16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输注榄香烯乳注射液,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9~71岁,平均50岁。1.2治疗经过全部病例静脉穿刺部位均未接受过放射…  相似文献   

17.
罗培 《淮海医药》2014,(3):301-302
目的比较运用超声引导下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PICC并发症情况。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121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比较置管一次成功率,以及并发静脉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不舒适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置管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广泛运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统计引起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行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危重病患者720例,男性患者508例,女性患者212例,年龄39~96岁,平均年龄(73.5±12.3)岁。其中颈内静脉穿刺置管31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49例,股静脉穿刺置管34例,PICC227例。在穿刺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结果 720例患者中出现导管相关感染51例,占7.08%。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中出现导管相关感染16例,占5.16%;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者出现感染6例,占4.02%;经股静脉穿刺者出现感染18例,占52.9%;经PICC者出现感染11例,占4.84%。结论在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我们发现感染的发生主要与深静脉穿刺置管的位置;患者年龄过大,体质过于虚弱,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反复多次穿刺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过重;长期使用化疗药物抑制免疫系统;留置导管时间> 4周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因素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穿刺置管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注意对导管的维护和消毒。  相似文献   

19.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94-129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股静脉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68例股静脉置管,135例PICC置管,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导管置入通畅程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置入通畅程度、总并发症率比较,PICC组与股静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组高于股静脉置管组(P<0.05);两组在发生静脉炎、误入动脉及导管脱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深静脉置管均为成熟安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可以互补,PICC组优于股静脉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行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可长期留置导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