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并131I治疗后,通过测定不同时间含化维生素C前后泪液内131I放射性计数变化,研究腺体内放射性变化规律,进而探讨维生素C的最佳应用时间。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初次采用131I治疗的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各40例。每组患者在131I治疗后2h, 4h, 6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共10个时间点分别含化维生素C前后利用泪液检测滤纸条收集泪液,剪取浸透的试纸前段10mm测定泪液试纸内131I放射性计数,研究腺体中放射性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服用维生素C前后的腺体放射性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 利用泪液检测滤纸条收集泪液,测量患者131I治疗前的本底计数为(57.50±2.95),其95%置信区间上限为60.9,作为正常参考值。服用131I后各时间点含化维生素C前后,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 131碘( 131I)配合丙基硫氧嘧啶(PTU)有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低)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 121例甲亢患者采用常规 131I治疗作为对照组;168例甲亢患者采用小剂量 131I配合PTU治疗,131I用量 为111~148 MBq(3~4 mCi),一次性空腹口服,于服 131I后3 d依据患者血清TT3、TT4、FT3、FT4、sTSH水平及临床症状配合150~300 mg•d-1的PTU治疗,定期随访。结果:小剂量131I+PTU治疗组患者 131I治疗后1个月血清FT3、FT4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血清FT3明显降低(P<0.01),而FT4下降缓慢;治疗后4个月起FT3、FT4下降缓慢,至6个月时FT3、FT4降至正常;治疗后1个月小剂量131I+PTU组血清FT3、FT4降至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 131I组(P<0.01),治疗后3和6个月2组FT3、FT4降至正常及接近正常的比例接近;治疗后1年,小剂量 131I+PTU组治愈、好转和无效的比例均与常规 131I组接近,而甲低的发生率[1.2%(2/168)]明显低于常规 131I组[6.6%(8/121)](P<0.01)。结论:小剂量131I配合PTU治疗甲亢,既可以达到常规 131I治疗甲亢的效果,又可以降低早发甲低的发生率,永久性甲低发生率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柠檬酸对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简称清甲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唾液腺功能的影响,阐明柠檬酸对131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唾液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随机选择准备首次行131I治疗的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柠檬酸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无特殊准备,柠檬酸组患者于131I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3周内每天含柠檬酸1 min(0.2 g/次)后吐出。2组患者分别于131I治疗前24 h及131I治疗后3个月行2次99mTcO4-唾液腺显像检查,计算第15分钟摄取指数(15 min UI)和排泌分数(SR),评估唾液腺功能。结果:与131I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131I治疗后右侧腮腺和双侧颌下腺15 min U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腮腺15 min UI降低(P<0.05);与131I治疗前比较,柠檬酸组患者131I治疗后双侧腮腺及双侧颌下腺15 min U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柠檬酸组患者131I治疗前后双侧腮腺和双侧颌下腺15 min U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31I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双侧腮腺治疗后SR降低(P<0.05),双侧颌下腺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柠檬酸组患者双侧腮腺和双侧颌下腺治疗后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31I治疗后比较,柠檬酸组患者双侧腮腺SR升高(P<0.05),双侧颌下腺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唾液腺排泌功能可能受损,短期口含柠檬酸对唾液腺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唾液腺的放射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宫颈腺癌病理分级/分型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为宫颈腺癌的患者95例,治疗前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取0、800 s/mm2,测量宫颈腺癌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均值,比较ADC均值在宫颈腺癌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差异。结果 宫颈腺癌低分化组ADC均值为(1.00±0.25)×10-3 mm2/s,中分化组ADC均值为(1.09±0.25)×10-3 mm2/s,高分化组ADC均值为(1.22±0.20)×10-3 mm2/s。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病灶ADC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子宫颈管腺癌(普通型)组ADC均值为(1.04±0.24)×10-3 mm2/s,黏液腺癌组ADC均值为(1.21±0.26)×10-3 mm2/s,两组病灶的ADC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宫颈腺癌分化程度越差,ADC均值越低。黏液腺癌的ADC均值高于子宫颈管腺癌(普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为登革热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5例登革热患者年龄4~88岁;男性患者66例,≥ 60 岁者51例。登革热患者外周血中登革热患者组AST、LDH、HBDH、CK、CK-MB、APTT和CRP分别为(75.39±63.75)U/L、(345.79±146.09)U/L、(247.47±95.27)U/L、(340.98±506.73)U/L、(42.30±47.91)U/L、(42.28±9.48)s和(7.45±10.41)m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0.01±5.79)U/L、(184.95±42.31)U/L、(147.40±32.79) U/L、(97.85±43.84)U/L、(13.46±5.55)U/L、(29.76±4.90) s和(1.79±2.2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登革热患者组血白细胞均数、血小板均数、K+、Na+、CREA和PT分别为(2.84±1.50)×109/L、(79.00±41.25)×109/L、(3.49±0.40)mmol/L、(137.86±3.62)mmol/L、(89.78±24.81) μmol/L和(11.03±2.23) s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67±1.93)×109/L、(237.49±61.25)×109/L、(4.07±0.34) mmol/L、(139.33±1.73) mmol/L、(95.99±15.40) μmol/L和(12.39±1.2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4—2016年期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病毒感染流行人群中大多数患者为成年人。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心肌功能异常及肾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碘(131I)的清甲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甲状腺癌患者86例,并根据清甲治疗效果分为清甲成功组与清甲不成功组,采用单因素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体质指数、131I首次治疗前TSH水平和sTg水平、原发风险分层、原发病灶直径、TNM分期、转移情况、131I首次治疗剂量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TC患者131I清甲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DTC患者中,有52例清甲成功,清甲成功率为60.47%。单因素分析显示,清甲成功组和不成功组在131I首次治疗前sTg水平、复发风险分层、原发病灶直径、131I首次治疗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体质指数、131I首次治疗前TSH水平、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 TC)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5%以上。131I治疗是DTC患者术后治疗的重要环节,在131I治疗时,唾液腺可摄取少量131I从而引起唾液腺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引起的唾液腺辐射损伤应给予足够重视。本文将对继发于131I治疗的唾液腺损伤的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31I对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清除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疗效反应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131I清甲治疗的DTC患者,共236人次接受131I治疗。根据治疗后6~12个月的血清学及影像学指标评估患者的疗效反应,根据131I治疗剂量分为1次1.1 GBq(G1组)、2次1.1 GBq(G2组)、3.0 GBq(G3组)和3.7 GBq(G4组)。对201例患者随访12~90个月,收集131I治疗后的血清学、影像学及治疗记录等资料,评估病情有无进展。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治疗组的疗效差异及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PFS,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PFS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1)4组的总疗效满意(excellent response,ER)、疗效不确切(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99Tcm-MIBI 显像与手术131I清甲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为DTC清甲治疗后患者173例,行99Tcm-MIBI 双时相甲状腺局部静态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分别计算99Tcm-MIBI 早期、延迟T/N比值及洗脱率;依据Tg、TgAb、B超、X线及全身131I显像的复发判定标准,分析DTC手术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复发率;比较复发与无复发组99Tcm-MIBI 早期、延迟T/N比值及洗脱率。结果:DTC手术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内复发率为5.20%(9/173)。其中乳头状癌复发率为4.90%(5/102),滤泡状癌复发率为5.63%(4/7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论何种病理类型,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组早期、延迟T/N 比值均明显低于无复发组(P<0.05),洗脱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99Tcm-MIBI显像早期、延迟T/N比值及洗脱率与DTC手术131I清甲后复发有明显关联性,99Tcm-MIBI 显像对DTC手术131I清甲治疗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除剩余甲状腺(清甲)治疗后复发与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探讨HIF-1α对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依据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B超、X线及全身131I显像的复发判定标准,观察分析1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复发率,将复发病例作为复发组;随机选取相同数量未复发病例作为无复发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技术检测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癌组织中HIF-1α阳性细胞率和HIF-1α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内复发率为5.20%(9/173)。其中乳头状癌复发率为4.90%(5/102),滤泡状癌复发率为5.63%(4/71),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组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组织HIF-1α阳性细胞率和HIF-1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仍有少数患者复发,其机制之一可能与癌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外加磁场作用下131I-VEGF siRNA/SPIO在人肝细胞癌移植瘤裸鼠体内的血液清除动力学及生物分布特性。方法以Bolton-Hunter法使VEGF siRNA标记上131I,以氧化铁超顺磁性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包裹131I-VEGF siRNA。以人肝细胞癌细胞株Hep G2细胞悬液臀部皮下注射建立人肝细胞癌移植瘤裸鼠模型。45只人肝细胞癌移植瘤裸鼠随机分成外加磁场组(尾静脉注射131I-VEGF siRNA/SPIO+肿瘤部位外加磁场)、非外加磁场组(尾静脉注射131I-VEGF siRNA/SPIO+肿瘤部位无外加磁场)及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31I-VEGF siRNA+肿瘤部位无外加磁场)。然后进行:(1)血液清除动力学研究:三组人肝细胞癌移植瘤裸鼠(每组5只)尾静脉给药后,分别于0.5 h、1.0 h、1.5 h、2.0 h、3.0 h、4.0 h、6.0 h、8.0 h、10.0 h、12.0 h时间点尾静脉采血20 μL,测量血样每分钟放射性计数(counts per minute,cpm)值并绘制放射性-时间曲线,计算血液半衰期;(2)体内生物分布研究:三组人肝细胞癌移植瘤裸鼠尾静脉给药1 h后进行SPECT显像(每组5只)及MRI显像(每组5只),SPECT及MRI显像完毕,依次摘取移植瘤裸鼠肿瘤、皮肤、肌肉、骨、甲状腺、胃、小肠、大肠、肺、脾、性腺、肝、心、肾、膀胱等脏器称重并测量cpm值,然后计算各离体组织的%ID/g[即组织的放射性比活度 (cpm/g) / 注入标记物的放射性比活度 (cpm/g)]。结果本研究分别以薄层层析硅胶板为载体、1∶1丙酮-生理盐水为展开剂和以新华一号滤纸为载体、1∶1甲醇-5%醋酸铵为展开剂测定131I标记VEGF siRNA的放化纯分别为81.15%和84.05%。外加磁场组、非外加磁场组及对照组移植瘤裸鼠的血液半衰期分别约为(2.27±0.14) h、(2.93±0.20) h和(3.06±0.23) h,外加磁场组半衰期小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CT显像显示外加磁场组肿瘤局部明显放射性增浓,非外加磁场组及对照组肿瘤局部未见明显放射性增浓;尾静脉给药前后MRI T1WI显示外加磁场组肿瘤局部信号明显强化,非外加磁场组及对照组肿瘤局部信号未见明显强化;外加磁场组肿瘤组织的%ID/g分布较非外加磁场组及对照组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以SPIO作为siRNA载体能够较成功地将131I-VEGF siRNA转导至人肝细胞癌移植瘤裸鼠臀部皮下的肿瘤部位,对进一步研究肝细胞癌的VEGF靶向治疗、基因治疗以及示踪体内基因转导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治、复治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河北省胸科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肺结核患者的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治组和复治组,其中初治组117例,复治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营养状况指标。结果 复治组患者的CD3+、 CD4+T细胞与CD4+ /CD8+数值分别为(64.15±9.12)%、(35.21±6.37)%、(1.13±0.09)%,均低于初治组(71.07±8.07)%、(43.28±7.96)%、(1.52±0.13)%,而CD8+T细胞计数复治组(36.36±7.58)%高于初治组(28.55±6.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的NK细胞、B淋巴细胞、IgG、IgA、IgM数值分别为(12.37±5.98)%、(12.41±7.74)%、(12.37±6.28) g/L、(2.13±0.26) g/L、(1.34±0.52) g/L,复治组为(11.89±6.38)%、(13.21±6.41)%、(13.35±7.24) g/L、(2.17±0.31) g/L、(91.42±0.45) g/L,两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组BMI、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数值分别(18.64±3.68) kg/m2、(110.36±15.57) g/L、(1.63±0.52)×109/L、(30.05±5.84) g/L,均低于初治组相应数值(20.34±3.58)kg/m2、(119.86±17.85) g/L、(1.92±0.61)×109/L、(34.25±6.31)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治与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推断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此类指标进行监测。复治肺结核患者身体营养状况较差,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保证营养的摄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且术后发生膝关节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术后关节感染的发病过程、临床特征、试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结果: 20年间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共27 867例,术后膝关节感染65例,感染率0.23%。临床表现有体温增高[(38.7±0.5) ℃]、膝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度受限。细菌培养阳性率 69.2%,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5.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6%)最常见。保守治疗组(16例)和手术治疗组(49例)均能有效控制感染,但保守治疗组体温恢复较慢(保守治疗组5.6 d,手术治疗组1.6 d,P=0.042)。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是一种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诊断建议及早进行关节腔穿刺和病原学检查,一旦确诊,建议尽早进行关节镜清理手术,并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鲍温样丘疹病(BP)患者 L1-IgG抗体、存活素(Survivin)表达水平,为鲍温样丘疹病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HPV感染致BP患者150例。根据HPV分型分为高危型组112例和非高危型组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PV L1-IgG抗体、Survivin、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使用杂交信号方法核酸检测技术,检测标本中HPV E6/E7 mRNA数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HPV E6/E7 mRNA和L1-IgG抗体、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关系。结果 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L1-IgG和Survivin阳性表达分别为73.21%(82/112)、67.86%(76/112)和26.32%(10/38)、31.58%(1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4,15.400,P<0.01)。高危型组患者HPV E6/E7 mRNA 为(1 125.64±113.42)copies/mL,且L1-IgG、Survivin阳性表达HPV E6/E7 mRNA水平较高,呈正相关(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IgA、IgG、IgM分别为(1.23±0.13)、(8.89±0.91)、(1.13±0.12)g/L和(1.60±0.17) 、(11.42±1.15) 、(1.53±0.16)g/L,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71,13.814,16.246,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患者CD3+、CD4+分别为(58.78±5.91)%、(29.96±3.12)%和(65.48±6.61)%、(65.48±6.61)%,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8,8.249,P<0.01)。两组患者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组患者TNF-α、IFN-γ和IL-6水平分别为(2.64±0.30) 、(4.36±0.53)和(3.11±0.32) pg/mL,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1.67±0.18)、(2.44±0.25) 和(2.21±0.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92,21.499,15.769,P<0.05)。结论 BP患者感染HPV可影响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和炎症反应,且HPV高危型患者L1-IgG抗体和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伴与不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分析两组患者牙周基础治疗与白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无系统性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2例(CP组),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7例(CP+DM组)。所有患者行全口牙周检查和空腹血液检查,记录患者入院时的数据作为基线资料,包括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CP+DM组额外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入院时的所有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及血液指标的变化差异,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WBC与牙周临床指标及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牙周炎症和破坏程度一致,但CP+DM组WBC水平显著高于CP组[(7.14±1.99)×109/L vs. (6.01±1.26)×10 9/L, P=0.01]。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全口平均PD、AL、BI及PLI均显著低于入院时基线水平,且6个月时CP+DM组的PD比3个月时仍有进一步降低[(3.33±0.62) mm vs. (3.61±0.60) mm,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相比,两组各项牙周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DM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7.09±0.79)% vs. (7.64±1.16)%,P<0.05;(7.06±0.78)% vs. (7.64±1.16)%,P<0.05], 6个月时的FBG显著低于基线水平[(7.35±1.14) mmol/L vs. (8.40±1.43) mmol/L,P<0.05]。CP组的WBC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5.35±1.37)×10 9/L vs. (6.01±1.26)×10 9/L,P<0.05],CP+DM组的WBC水平在治疗后6个月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6.00±1.37)×109/L vs. (7.14±1.99)×10 9/L,P<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显示,WBC水平与PD及FBG呈一定程度正相关。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伴与不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状况,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指标及WBC水平对牙周基础治疗的反应慢于不伴糖尿病的患者,WBC在糖尿病与牙周炎的相互关联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131I治疗DTC肺转移的回顾性研究,评价131I治疗DTC肺转移的疗效;结合疗效,对可能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4年9月至2007年3月期间在华西医院核医学科进行131I治疗的48例DTC肺转移患者,评价131I治疗DTC肺转移的疗效,对可能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的多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按照131I治疗DTC肺转移的疗效评价标准,48例DTC肺转移患者治愈率10.5%、有效率62.5%、无效率37.5%.(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胸部X线或CT、除肺之外的远处转移、确诊肺转移时的血Tg水平和肺摄取131I率等是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的因素;性别、肿瘤病理学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残留甲状腺组织等时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无明显影响.(2)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确诊肺转移时的血Tg水平和肺摄取131I率等是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 131I治疗DTC肺转移有较好的疗效.DTC肺转移患者中,无肺之外的远处转移、确诊时的血Tg水平低和肺摄取131I率高的患者1231I治疗效果好.总之,131I治疗DTC肺转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对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对今后提高131I治疗效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丙型肝炎患者丙肝病毒RNA(HCV RNA)、丙肝病毒抗体(HCV Ab)和肝功能指标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HCV RNA与HCV Ab和肝功能指标间的关系,为丙肝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342例丙肝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 RNA拷贝数,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HCV Ab浓度,分别采用速率法、免疫比浊法、溴甲酚紫法和重氮盐法检测血清ALT、AST,PA,ALB和TBIL、DBIL的活性或浓度。结果 342例研究对象中,HCV RNA拷贝数以N×106 IU/mL为主,占48.7%;而N×103 IU/mL和N×104 IU/mL最少,分别占4.3%和7.4%。在HCV RNA拷贝数小于1×103 IU/mL组中,HCV Ab浓度较其他组低,而HCV RNA拷贝数在N×(103~107)IU/mL组间时,HCV A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HCV Ab浓度大于10 S/CO时,HCV RNA阳性率升高,可达88.7%。与HCV RNA拷贝数小于N×103 IU/mL相比,大于N×104 IU/mL的丙肝患者血清ALT、AST、ALB和PA异常率增加(P<0.05),而血清DBIL和I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肝病毒主要损伤肝细胞及其合成功能,联合检测HCV Ab和HCV RNA拷贝数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