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ED组(48例,采用MED治疗)和PTED组(48例,采用PTE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PTED组长(多)于MED组(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MED组2例、PTED组3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VAS评分:两组术后第1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MED组优良率为87.50%,PTED组优良率为89.5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和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的效果,MED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但PTED更微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及Quadrant通道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微创系统阶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理念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4月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9例,其中PELD组手术62例,MED组手术54例(其中2例是PELD术后复发),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组手术53例(其中1例经PELD、MED术后不佳);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对比分析;采用ODI评分、VAS评分及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比较3组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组平均随访>1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PELD组优于两组,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VAS、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基于患者术后12个月对手术经历和疗效的问卷调查各组优良率大于91.4%,改良MacNab 标准评定各组优良率大于92.8%。术后并发症:PELD组手术有5例复发,经MED或Quadrant通道辅助下手术后治愈。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对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PELD→MED→Quadrant均有微创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PELD治疗LDH是首选且更理想的手术方式,其经济、安全、有效、恢复快,这种阶梯式治疗方式患者更容易接受,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行PELD和MED手术的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ELD 30例,MED 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采用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LD组出血量较MED组少,切口长度较MED组短,而透视次数较ME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3 d时PEL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优于MED组(P<0.05),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PELD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0%;MED组优2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早期缓解患者腰痛方面具有优势,ME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年经M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22例,男203例,女119例;年龄39±12岁(14~84岁);随访28.6±17.8个月(12~68个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腰椎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MED术后复发与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类型、突出部位、术后活动程度等因素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对MED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2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5%,其中19例为同部位复发,2例为对侧部位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3.6±17.8个月(1~60个月),其中16例(76.2%)为MED术后1年内复发。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突出类型及术后活动程度与MED术后复发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部位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出类型(P=0.009,OR=2.762,CI=1.282~5.942)、术后活动程度(P=0.026,OR=1.907,CI=1.079~3.370)与术后复发显著性相关。结论:脱出型、游离型及高强度术后活动程度为ME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术(OL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ELD组和OLD组。手术效果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结果PELD组平均随访24.3个月,单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60min,失血11ml,术后卧床24h。OLD组平均随访24.5个月,单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50min,失血30ml,术后卧床120h。两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随访结果,PELD组优良率为92%,OLD组96%。PELD组和OLD组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PELD和OLD具有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但是PELD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和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除术(MED)及MED与胶原酶溶核术(CCNL)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60例单纯行MED治疗(MED组),另60例在行MED的基础上向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600U(MED CCNL组)。术后观察并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并发症。术后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MED组有效率为83.3%,MED CCNL组为9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MED与CCNL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MED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2005年5月~2011年12月采用PELD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93例(YESS技术234例,TESSYS技术659例),男524例,女369例;年龄14~83岁,平均44.3岁。46例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或术后复发,无椎间盘钙化或椎体后缘离断及腰椎不稳或滑脱;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旁中央型突出371例,外侧型突出417例,极外侧型突出37例,游离型突出58例,中央型突出10例;L2/3 4例,L3/4 26例,L4/5 552例,L5/S1 296例,L3/4、L4/5 10例,L4/5、L5/S1 5例。均在局麻及影像监视下行PELD。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共发生并发症59例次,发生率为6.61%。其中6例髓核部分残留患者残留髓核压迫神经根,再次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后痊愈。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为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即发现脑脊液渗漏,予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破口,严密缝合伤口并加压包扎后痊愈。3例神经损伤,均为一期行同侧L3/4、L4/5 PELD患者,予以神经营养、理疗等治疗,2例术后3~6个月内完全恢复,1例未恢复。2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经抗感染、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腹膜后血肿,予以加压包扎、卧床休息,血肿逐渐吸收。24例患者术后出现感觉异常,经神经营养及理疗1~3周后均恢复。术后随访6~75个月,平均31.6个月,共有22例复发,14例二次行MED术,8例行微创腰椎融合术(MIS-TLIF)。结论:PELD手术的并发症并不少见,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后路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35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共210例(58. 7%)获得至少5年随访。根据术前医患沟通,患者自主选择术式,行椎间孔镜(PELD组,86例)或椎间盘镜手术(MED组,124例)。记录2组术前、术后5年腰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采用Mochida方法测量手术间隙高度比,通过腰椎屈伸位椎间隙角度评价腰椎稳定性,记录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2组腰及下肢疼痛VAS评分、ODI术后5年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 000),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5年PELD组和MED组优良率分别为84. 0%(63/75)、89. 0%(105/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010,P=0. 315)。PELD组和MED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 8%(5/86)和4. 8%(6/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0,P=1. 000)。PELD组术后复发率(12. 8%,11/86)显著高于MED组(4. 8%,6/124)(χ~2=4. 316,P=0. 038)。术后5年PELD组手术间隙高度比为术前的(84. 1±5. 2)%,MED组为(72. 9%±3. 0)%,MED组较PELD组高度丢失更明显(t=17. 033,P=0. 000)。均无手术节段失稳或腰椎滑脱。结论 PELD与MED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方法,均能取得良好的远期疗效,但PELD术后复发率较高,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例,女130例,年龄20~66岁(38.1±12.1岁)。其中172例单纯行MED(对照组),118例行M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缝合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随访时间无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手术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32个月(28.35±5.08个月),两组组内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8.29±1.43mm)较术前(10.34±1.74mm)降低19.83%,缝合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8.94±1.35mm)较术前(10.46±1.55mm)降低14.53%,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同节段复发14例,复发率为8.14%,再手术患者6例,再手术率3.49%;缝合组术后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54%,再手术患者1例,再手术率为0.85%。两组复发率和再手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LDH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1.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ME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5月15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MED治疗,术后9~61个月8例患者出现同节段典型的神经根损害症状和体征,MRI和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男5例,女3例,年龄25~47岁,平均35.6岁。均再次行单侧MED手术,其入路和经过与常规MED相似。结果:8例患者的神经根显露和减压良好,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68min,平均失血量45ml,平均住院12.7d。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无其它并发症。随访5~46个月,平均20.8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例,良3例。结论:对于首次ME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再次行MED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MRI的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 MRI改变,探讨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对15例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MED治疗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并记录手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MED术后患者的症状都有明显的缓解,复查MRI显示原来突出的椎间盘消失或突出减小,椎管内未见明显疤痕形成,原手术通道仍清晰可辨,通过椎旁肌的部分有纤维化和轻度组织水肿。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肯定,手术创伤小,能减少硬膜外粘连疤痕形成。但也有髓核摘除不彻底时从破裂纤维环处脱出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炎性因子水平。方法将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开放组(采用传统开窗治疗,115例)和PELD组(采用PELD治疗,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的Mac Nab疗效评分;术前及术后24 h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ELD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 Nab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PELD组3项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创伤小、疗效确切且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终板炎(Modic改变)对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术后疗效及残留神经根性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节段是否有Modic改变分为Modic改变组(27例)和单纯椎间盘突出组(39例),均采用PELD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残留神经根性症状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两组术后1 d、7 d、1个月、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个月,疼痛VAS评分单纯椎间盘突出组均低于Modic改变组(P<0.05),JOA评分单纯椎间盘突出组均高于Modic改变组(P<0.05)。术后残留神经根性症状发生率Modic改变组高于单纯椎间盘突出组(P<0.05)。结论 采用PELD治疗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短期内恢复情况较差,Modic改变是术后残留神经根性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手术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将二者的手术疗效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切口组手术出血量略多于MED组,手术时间少于MED组。术后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按照Macnab评定标准,小切口手术组:优28例,良18例;MED组:优30例,良24例,二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切口手术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且操作方便。二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内窥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急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窥镜髓核摘除(MED)手术治疗急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方法对21例青壮年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入院4h内采用MED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结果21例患者术后即刻优良18例。经4~18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腿痛,20例恢复工作。结论急诊MED手术能尽快解除急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髓核对神经的急性压迫,防止神经损伤进行性加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显微内窥镜下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鄄my,MED)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对33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组)的各突出椎间盘进行CT形态学分型,根据分型选择部分间隙实施MED,并与24例未做分型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A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手术侵袭性与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大于B组(P<0.001),而手术优良率则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施行MED治疗可获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S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2006年4月~2007年10月收治单节段LDH患者27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48例采用MSLD治疗,130例采用MED治疗.比较两种手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天数,手术后VAS、SF-36量表躯体疼痛评分、ODI改善率和改良MacNab评分情况.结果:MSLD组及MED组的切口长度分别为4.5±1.5cm和2.5±0.8cm.手术时间分别为40.0±13.8min和56.0±15.9min,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6±77ml和111±45ml、住院天数分别为9.4±2.6d和9.8±2.8d,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SLD组及MED组随访时间分别为平均18.3个月和18个月,未次随访时MSLD组及MED组的VAS改善率分别为(85.3±1.8)%和(84.5±2.1)%,SF-36量表躯体疼痛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1.3±5.6)%和(80.1±6.1)%,ODI改善率分别为(85.3±1.8)%和(82.3±2.0)%,改良MacNab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4.0%和93.7%,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SLD组及MED组并发症分别为:腹部不适14例(9.46%)和12例(9.23%)、急性尿潴留21例(14.19%)和18例(13.84%),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硬脊膜撕裂0例和2例(1.54%)、急性竖脊肌血肿2例(1.36%)和5例(3.85%),MSLD组明显少于MED组(P<0.01).结论:MSLD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MSLD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是目前更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内镜技术(microendoscopic disectomy,MED)结合类固醇激素神经根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10-02—2012-12收治的60例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MED组30例,行MED手术,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治疗30例,行MED手术并在神经根鞘杰注入5 mg地塞米松。记录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及术后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减低,直腿抬高角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ED组比较,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直腿抬高角度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患者治疗后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明显短于MED组患者(P0.05);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患者出现2例并发症,发生率6.7%,术中硬脊膜撕裂并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因侧隐窝减压不充分和瘢痕粘连再手术1例;MED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发生率为3.3%(P0.05)。结论后路脊柱显微内镜结合鞘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能显著改善术后疼痛、恢复肢体活动范围及更早的恢复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鄄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 3例,L4/5 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