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和传统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8-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30例采用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经皮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结果经皮组随访时间平均11.6(6~24)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平均12.3(6~23)个月。经皮组与开放组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较开放组高,矢状面Cobb角较开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皮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较开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存在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具有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矫正丢失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不同复位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比较。方法对55例AO分类为A型及部分B1、B2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后路手术,伤椎置钉;其中一组(A组)以单纯后方轴向撑开复位骨折椎体;另一组(B组)以伤椎椎弓根螺钉按撬拨、矫形原理恢复生理弧度及椎体高度,再适当撑开或不撑开,分别从伤椎前缘压缩比、侧位Cobb角、椎管面积比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比、Cobb角及椎管面积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体前缘压缩比和Cobb角恢复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显著(P<0.05),并且无后方韧带复合结果过撑现象。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胸腰爆裂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但通过伤椎螺钉撬拨复位优于单纯后方轴向撑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钉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25例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比较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 (14. 6±1. 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均无断钉、断棒现象,末次随访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Frankel分级:6例术前D级者末次随访均恢复为E级; 19例术前E级者无神经功能损伤。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9月间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75例,30例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A组),45例行常规跨伤椎(B组)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相邻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测量手术前后CT片上伤椎椎管中矢径和计算椎管侵占率;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用Denis疼痛分级评估术后腰痛。结果:伤椎前高压缩比A组术前为59.8%,术后为92.9%;B组术前为57.3%,术后为87.1%。相邻椎Cobb角A组术前为20.2°,术后为8.5°,末次随访时为10.3°;B组术前为22.7°,术后为12.3°,末次随访时为16.7°;椎管侵占率A组术前为37.1%,术后为21.9%;B组术前为34.8%,术后为18.3%;A组平均出血量256ml,手术时间107min,疼痛评估P1 25例,P2 5例,1例脑脊液漏;B组平均出血量236ml,手术时间87min,疼痛评估P1 35例,P2 8例,P3 2例,有1例断钉和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压缩比和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组内比较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管侵占率、手术出血量和并发症以及疼痛评估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跨伤椎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我们收治12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年龄23~61岁。采用后路减压椎管成形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跨伤椎固定97例,经伤椎置钉固定29例。结果所有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PVH)的比值由术前(0.34±0.11)增加到术后(0.84±0.10);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46±2.59)°减少至术后(12.12±1.23)°。跨椎体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比值由术前(0.36±0.12)增加到术后(0.83±0.11);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40±2.50)°减少至术后(12.2±1.21)°。经伤椎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比值由术前(0.345±0.11)增加到术后(0.882±0.12),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43±2.53)°减少至术后(10.17±1.21)°。两组间结果对比显示经伤椎组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椎体组(P〈0.01),末次随访显示跨椎体组矫正角度有所丢失。跨伤椎组发生断钉3例,松动2例,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无松动,无断裂、断棒。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经伤椎固定可以有效维持脊柱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6.
陈志刚  周广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1):804-806
目的比较后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单节段骨折40例,按置钉椎体情况分为传统椎弓根固定组(四钉固定组)和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组(六钉固定组),分别从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面Cobb角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面Cobb角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六钉固定组的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四钉固定组(P〈0.001)。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更好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及伤椎前缘高度,使骨折块复位,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途径伤椎靶向植骨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途径伤椎靶向植骨置钉治疗2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比,并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5.3±4.1)个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内骨块矢状径占位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植骨均获骨性愈合。结论经椎弓根途径伤椎靶向植骨置钉可以有效修复伤椎复位后椎体骨缺损,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26例结合伤椎置钉(经伤椎组),22例跨伤椎置钉(跨伤椎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压缩率以及伤椎Cobb角。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2(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棒、脱棒等并发症。跨伤椎组手术时间较经伤椎组短,术中出血量较经伤椎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跨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低于经伤椎组,伤椎Cobb角大于经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日常生理功能,但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能够更有效重建脊柱生理序列,维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经伤椎与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06—2012-06收治的58例胸腰椎单一椎体爆裂骨折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42.5(30-60)岁;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41.9(28-59)岁。观察比较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面积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30个月。在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恢复、伤椎椎管面积比恢复、神经功能恢复及ODI评分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矫正丢失程度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提高复位质量,并且能增加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地维持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的32例胸腰椎骨折。观察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2.5±9.2)min,术中出血量(50.4±12.3)ml。32例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等优点,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和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06诊治的6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用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常规组),采用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4例(新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6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12~27)个月。常规组与新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与新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恢复伤椎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可控撑开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6—2022-03采用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26例胸腰椎骨折,排除合并骨质疏松、需直接减压、椎间盘终板复合体严重损伤及AO-C型骨折患者,术中采用可控撑开技术复位骨折椎体。比较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胸腰段Cobb角、椎管侵占率。结果 126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无关节突关节脱位、椎弓根钉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1±3.5)、(3.1±2.0)、(1.5±0.9)分,术后第3天腰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较术后第3天降低(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胸腰段Cobb角分别为(28.5±9.4)°、(5.3±2.6)°、(6.1±2.8)°,术后即刻胸腰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的胸腰段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骨折块椎管侵占率为(4...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四维牵引法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10采用四维牵引法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64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6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 d及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ODI指数、伤椎Cobb角较术前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高,术后1年ODI指数、伤椎Cobb角较术后1 d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后1 d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牵引法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均为单椎体骨折,采用5钉或6钉三椎体固定。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以及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短节段或单节段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 对34例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或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26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0.7°恢复至术后平均3.7°.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55.3%,恢复至术后平均86.6%.伤椎复位效果好,无明显相邻椎间隙过度撑开.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脊柱前中柱的力学结构,获得了稳定性,同时获得有效的椎间盘高度,容纳复位后的髓核,减少伤椎上终板的塌陷,可明显减少内固定断裂、术后Cobb角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0年8月~2014年11月期间50例单个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与对照组(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后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内固定前、内固定1周后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随访8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增加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丢失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内固定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短)于对照组,P0.05;内固定1周后,两组与术前比较,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低于内固定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内固定前,P0.05,而两组间内固定1周后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8个月,观察组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增加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丢失分别为2.1°±1.7°、2.3%±1.4%,与对照组的2.0°±1.8°、2.4%±1.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传统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来说,应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经伤椎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疗效。[方法]3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椎管减压,横突间或者侧后方植骨,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纠正胸腰椎序列,重建脊柱稳定。通过术前、术后2周、8个月摄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经过术后6~8个月的随访,平均11.4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前对比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8个月对比术后2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够很好的对伤椎进行复位,恢复脊柱序列,增加固定椎的牢固性,也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伤椎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入螺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椎骨折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平均36%,脊柱后凸角(Cobb角)25°,椎管正中矢状径60%,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9例,C级11例,D级10例,E级10例。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42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恢复到95%,脊柱后凸角(Cobb角)为3.5°,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6%,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1例,B级4例,C级4例,D级5例,E级28例。术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和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椎旁入路经单侧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本院轻中度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E级,TLICS评分4~6分,Parker评分3~6分,行椎旁入路单侧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体尾侧椎间盘高度(h/H)、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之间的差异。结果8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8个月,所有患者无出现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并获得骨性愈合。手术前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VAS评分、OD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尾侧椎间盘高度(h/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矢状面Cobb角、h/H、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VAS评分在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间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DI在术后1周与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入路经单侧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能有效缓解疼痛、有利于骨折复位、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4-06分别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77例胸腰椎骨折,跨伤椎置钉38例为对照组,经伤椎置钉39例为研究组。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及椎管侵占率。结果2组术后各时间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侵占率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1个月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1年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明显恢复患者的脊柱、神经功能并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