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梗死应用MRI、CT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为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滕州市中医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入院检查的135例疑似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MRI、CT影像检查对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结果与诊断价值;分析MRI、CT影像检查对多发性脑梗死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情况。结果 MRI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阳性检出率及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显著高于CT检查;DSA检查结果显示,101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共检出异常部位346个病灶,MRI检查对基底节区、丘脑、额叶、顶叶部位的病灶检出率,以及总体病灶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均P<0.05)。结论 相较于CT影像检查,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对不同部位病灶的检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CT与MRI在脑梗死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38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与MRI检查,对检查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总检出率方面,MRI检查是97.37%,CT检查是68.42%,MRI检查比CT检查高,差异明显(P<0.05);病灶大小及检查时间方面,MRI检查与CT检查存在明显差异(P<0.05);<12h及12~24h检出率方面,MRI检查分别是84.21%与92.11%,CT检查分别是50.00%与63.16%,CT检查比MRI检查低,差异显著(P<0.05);>24h检出率方面,CT检查与MRI检查未见明显差异(P>0.05);额叶、顶叶、基底节、丘脑检出率方面,MRI检查分别是89.47%、55.26%、97.37%与60.53%,CT检查分别是42.11%、31.58%、71.05%、36.84%,CT检查比MRI检查低,差异明显(P<0.05);而脑室旁与颞叶检出率方面,两种检查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MRI检查方法在脑梗死早期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并发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影像学诊断和转归。方法 在86例临床最后诊断为妊高征合并RPLS中,首次对其中68例行颅脑CT检查,45例行MRI检查,同时行CT及MRI检查者27例;于7d~1a内1~4次复查CT/MRI。回顾性分析全部首次和复查的颅脑CT/MRI表现。结果 ①86例RPLS中,轻度35例,中度41例,重度10例。②病灶分布:左枕顶叶77例,右枕顶叶82例,左额叶45例,右额叶50例,左颞叶14例,右颞叶11例,小脑7例,基底节区3例,脑干2例,丘脑2例。③复查(最后一次CT/MRI)所见,正常75例,CT/MRI留有低密度灶或异常信号11例。35例轻度者全部恢复正常,41例中度者6例留有异常,10例重度者5例留有异常。结论 ①妊高征并发RPLS以轻、中度为主。②RPLS病变主要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常见双侧枕顶叶对称性的皮质下白质脑水肿,其次是额颞叶,小脑、基底节、脑干或丘脑可受累。③RPLS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大多数病例影像学明显改善或完全恢复。少数留有不可逆脑局部损伤征象,以重度RPLS为主,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CT和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比较。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60例,比较其CT和MRI的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敏感度显著低于MRI检查(P0.05),漏检率显著高于MRI检查(P0.05)。CT检出脑内损伤(颞叶、额叶、顶枕叶和额颞叶)、脑深部损伤和轴外损伤病灶153个,MRI检出脑内损伤(颞叶、额叶、顶枕叶和额颞叶)、脑深部损伤和轴外损伤病灶290个。CT对颞叶、额叶、额颞叶、脑深部挫伤检出率显著低于MRI(P0.05)。结论:MRI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但不能完全代替CT,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中选择CT和MRI进行诊断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患有多发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先后采用CT检查和MRI影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对比两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MRI组的总诊断检出率(97.50%)显著高于CT组的总诊断检出率(55.00%),组间差异明显,(P0.05);MRI组诊断的病灶个数、病灶大小以及检查时间等常规指标均显著优于CT诊断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MRI影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总检出率,同时也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临床疾病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效果并比较检出率。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MRI组和CT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并比较检出率。结果:MRI组的检出率明显比CT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检出的病灶数量及病灶大小均优于CT组(P<0.05),且MRI组检查消耗时间高于CT组,而发病-确诊时间低于CT组(P<0.05)。结论:MRI与CT检查均可有效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疾病,虽然MRI检查所耗检查时间更长,但病灶检出率更高,比CT检查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和CT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80例,先后采用MRI和CT两种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CT共检查出多发性脑梗死61例,检出率为76.25%,共检出病灶数243个,小病灶84个(34.57%),基底节159个(65.43%);MRI共检查出多发性脑梗死80例,检出率为100%,共检出病灶数378个,小病灶156个(41.27%),基底节159个(58.73%)。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方面以MRI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MRI和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检查诊断中均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相比于CT,MRI在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方面优势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ID)CT检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56例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脑颅CT检查。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者、冠心病、脑梗死史是MID的高危因素。MI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智能障碍,占80.4%。梗死部位以基节区最多,占44.6%,其次为额叶、颞叶、顶叶、丘脑、枕叶、小脑,其中双侧半球梗死47例,占83.9%,单侧梗死9例,占16.1%。脑室扩大33例,占58.9%,脑萎缩39例,占69.6%,腔隙性梗死29例,占51.8%,脑室周围白质疏松症19例,占33.9%。结论:螺旋CT对MID的早期诊断优势明显,正确认识CT特征,对MID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和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MRI检查,对照组采用CT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梗死检出率,病灶大小、数量及检查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梗死总检出率、梗死24h内检出率、24~72h内检出率、病灶检出数、病灶大小、病灶检出时间、梗死面积等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均为临床常用的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方法,但MRI的诊断更为精细,在病灶大小及梗死异常情况检测上更为明确,尤其对于小病灶的病变检出率极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MRI)联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MRI显示的病变部位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部位主要有中脑、丘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胼胝体压部、基底节、侧脑室旁等。其中23例出现3处及以上病灶(23/30,76.7%),7例出现2处病灶(7/30,23.3%);20例出现双侧病灶(20/30,66.7%),10例为单侧病灶(10/30,33.3%)。DSA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多表现为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SCA)的狭窄或未显影。结论:MRI联合DSA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能够作为TOBS筛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宁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976-977
目的 比较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方法 选取126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通过MRI、CT进行诊断检测.结果 CT检测多发性脑梗死89例,检出率为70.6%;MRI检测多发性脑梗死126例,检出率为100%.两种检测手段相比,MRI的多发性脑梗死检测效果更为显著.结论 颅脑CT和MRI是检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重要状况的诊断手段,与CT诊断相比,在多发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方面,MRI的诊断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杜志顺  姜克萍 《中国校医》2018,32(6):474-475
目的 研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MRI检查结果及临床诊断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使用MRI和CT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比2种诊断方式检出率和异常检出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MRI总检出率比CT高,脑梗死24 h以内MRI和CT检出率分别为87.50%、43.75%,24 ~72 hMRI和CT检出率分别为90.00%、40.00%。脑梗死72 h以上的时候,MRI的检出率和CT检出率均达100.00%。MRI检查方式在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异常检出情况优于CT检查方式。结论 针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使用MRI检查方式的检出率较高,并且异常脑区的检出范围比较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脑泡型包虫病(cerebral alveolar echinococcosis,CAE)在3.0 T磁共振和256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征,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1例CAE患者的3.0 T磁共振和256层螺旋CT资料(16例3.0 T磁共振,18例256层螺旋CT,包括平扫和增强扫),对病灶的数量、大小、位置,内部结构和轮廓、周围水肿情况进行描述。结果 21例患者共45个病灶,病灶最大直径0.6~5.6 cm,其中12个位于顶叶,13个位于额叶,10个位于颞叶,5个位于枕叶,5个位于小脑半球。病灶呈实性、囊实性或囊性改变,病灶形态规整,边界清晰,病灶周围出现不同程度水肿。结论 CT和MRI检查是诊断CAE的重要手段,但是CT检查在钙化方面影像表现优于MRI,而MRI可以更好地显示囊肿内部情况并确定其解剖位置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这对手术计划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进行诊断时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7例为对象,对选择的对象进行MRI和多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三种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RI及多层螺旋CT与其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和多层螺旋CT各自的诊断准确率与DSA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但MRI和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与DSA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对冠心病进行诊断时使用MRI和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产前胎儿脑积水的诊断效能,为未来DWI在胎儿脑积水诊断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浙江省台州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前检查发现的45例高度疑似脑积水胎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45例胎儿出生前均接受磁共振DWI检查,并经引产或分娩后检查明确是否患有胎儿脑积水。统计45例高度疑似脑积水胎儿经引产或分娩后检查的确诊状况,分析胎儿脑积水的MRI表现并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胎儿脑积水的诊断效能。结果引产或分娩后检查发现,45例高度疑似脑积水的胎儿中,35例(77.78%)确诊为胎儿脑积水。MRI检查发现,35例(100.00%)脑积水胎儿均有脑室系统扩张表现,且两侧侧脑室后角宽度15mm,两侧侧脑室与三、四脑室变宽,枕角、额角、颞角饱满,额角100°,冠状位有米老鼠状征象; 28例(80.00%)脑积水胎儿有脑表面沟裂浅少、脑实质薄与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变宽的表现; 22例(62.86%)有胼胝体拉伸变薄与穹隆内静脉下移的表现。脑积水胎儿与非脑积水胎儿颞叶白质、枕叶白质、基底节区、丘脑及脑干的ADC值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积水胎儿额叶白质、顶叶白质的ADC值高于非脑积水胎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胎儿额叶白质、顶叶白质ADC值诊断胎儿脑积水的曲线下面积(AUC)=0.885、0.867,诊断效能较高。结论常规磁共振序列诊断胎儿脑积水能提供丰富的影像学征象,进而筛选出高度疑似病例,而磁共振DWI序列获取的额叶白质与顶叶白质ADC值有助于鉴别胎儿脑积水,继而提升MRI诊断的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东超 《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17-117,119
目的 对我院62例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采用CT、MRI等方式进行诊断,比较两者的临床价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62例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CT、MRI等方式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分析与诊断,比较两者的临床价值意义.结果 由CT和MRI的诊断结果显示,病毒性脑膜炎病灶多位于皮层、皮层下、脑室旁脑白质内、丘脑及基底节区,MRI 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无强化或脑回样强化,CT平扫为低密度.在我科收治的62例患儿中,病灶区位于皮层的患儿21例,位于皮层下的患儿18例,位于脑室的患儿12例,位于丘脑的患儿7例,位于基底节区的患儿4例,均呈阳性表现.结论 通过采用CT、MRI进行检查,进一步促进了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多发性硬化(M S)的C T与M R I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自2 0 1 1年6月~2 0 1 3年1 2月间,2 6例临床确诊颅脑多发性硬化的C T与M R I检查资料,总结C T与M R I征象,比较C T与M R I的诊断价值。结果 2 6例病例中以侧脑室白质旁区病灶多见(1 0例),额叶(6例),顶叶(4例),颞叶(2例),枕叶(1例),基底节区(1例),小脑(1例),脑干(1例),对比发现C T图像模糊,边界不清;M R I显影清晰,分辨率高。结论 M R I发现硬化斑块阳性率高于C T,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124例脑梗死CT表现与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梗死的CT及临床表现,探讨CT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提高脑梗死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经CT确诊的12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梗塞的形态呈圆形、类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颞叶病灶多呈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占位表现轻微;出血性梗塞多位于额、顶叶,表现为扇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区内出现斑点状高密度,有明显占位表现。结论:高血压、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且预后差。脑梗死发病的部位多为基底节区,以下依次为脑叶、小脑、脑干,说明主要由穿通支脑动脉供血的基底节区是缺血性病变的好发部位。及时的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选择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溶栓、介入等治疗。可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头颅MRI在急性脑干梗塞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86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作为调查对象,86例患者均进行头颅MRI检查,分析急性脑干梗塞的临床特征。结果: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明确梗死病灶有98个,MRI检查确定梗死病灶有94个。多发梗死、单发梗死、脑桥处梗死、延髓外梗死、中老处梗死、混合梗死等检查结果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MRI和病理学诊断基底节、额叶、脑干、顶叶、颞叶以及小脑病灶检出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I影像结果发现,在86例患者中,T2WI信号较高的有41例,占比为57.67%。T1WI信号相同,T2WI信号凸显稍高为26例,所占比为30.23%。然而T1WI信号和T2WI信号混杂不匀为9例,占比为10.47%。结论:应用MRI诊断急性脑干梗塞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3岁,以突发左下肢无力4小时入院。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下肢无力,伴左侧枕颈部疼痛。急诊送至我院,行头颅CT提示颅内多发高密度占位变(右侧额叶、顶叶、岛叶,左侧颞叶、小脑、脑干)其中右侧顶叶病变伴出血,伴右侧脑室受压。患者既往左足内侧黑痣病史10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