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对骨转移癌的疗效.方法 对58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6MV-X射线外照射放疗.分为两组:一组常规分割组33例,40Gy/20次/4周.另一组大分割组25例,30Gy/10次/2周.结果 全组病例有效率为91.4%(53/58),无效8.6%(5/58).常规组和大分割组的有效率各为93.9%(31/33),88.0%(22/25).两组间止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放射治疗对于骨转移癌是一种有效的对症治疗手段,止痛疗效确切,两种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2.
刘丽丽  张凤祥  郑国宝  赵伟  施化 《医学信息》2007,20(12):2105-2107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间对23例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28个病灶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61岁.肿瘤最大径0.8~3.8 cm(平均2.5cm),剂量为(5~9)Gy×(3~7)次(80%等刺量曲线)(平均32Gy).结果 治疗后3~12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经3~24个月(平均11.4个月)的随访,28灶黑色素瘤中完全消失为5灶(17.9%),部分消失为20灶(71.4%).临床症状减轻为20例(87.0%),3例无效(13.0%).死亡率为16/23(69.6%).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转移性颅内黑色素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病情发展快,预后差,治疗主要采用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半野和适形调强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评价其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12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5~28岁,中位年龄21岁。给予CT模拟定位,采用半野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全脑全脊髓的放射治疗剂量为25.2 Gy(14次),肿瘤病灶的放射治疗总剂量为45 Gy(25次),每天每次1.8 Gy,5次/周,治疗后及随后每3个月评价1次疗效,随访时间为1~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放射治疗结束后评价,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例,近期临床受益率为100%。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均生存。放射治疗剂量学研究:经适形调强优化后的技术剂量分布优于常规定位技术,定位时间明显缩短[(8.83±1.55)s vs(40.8±2.4)s]。结论半野技术结合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优化了放射治疗剂量学,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周晓辉 《医学信息》2007,20(8):1464-1465
目的观察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疼痛的缓解效果。方法59例患者83处骨移灶均采用直线加一壶器6mv-x线治疗。采用2种方案:DT28~50Gy,14~25次;DT25~40Gy,6~10次。结果分次方案对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影响,总有效率为94.9%,但常规分次放疗3~4次后疼痛缓解,而低分割放疗1~2次后疼痛缓解。结论骨转移癌放射治疗止痛效果确切、迅速,副作用小,对大部份病例可采用低分割方案。  相似文献   

5.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约占甲状腺癌的80%~90%.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约占50%~70%,甲状腺滤泡状癌约占5%~20%[1],且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而甲状腺球蛋白(Tg)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肿瘤标志物,可作为DTC患者治疗后随访的重要参考指标[2].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8例DTC患者131I治疗前后Tg进行随访,探讨其在DTC患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水泥成形具有即刻止痛和稳定骨折的作用,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用于临床时间尚短,许多学者认为这种技术缺乏远期随访资料和更多病例验证,对复杂部位转移灶的治疗仍值得深入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放射治疗及骨水泥成形辅以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的效果。方法:2006-09/2009-0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单纯放射治疗组30例,采用6MVX射线,照射剂量2Gy/次,5次/周,照射4周,总照射剂量40Gy;联合组30例,采用骨水泥成形治疗,并辅以放射治疗。采用VRS法疼痛程度分级和目测类比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骨痛评分,测定起效时间。结果与结论:治疗前两组患者骨痛评分基本相似(P0.05);治疗后与单纯放射治疗组比较,联合组痛程度显著缓解,骨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单纯放射治疗组共13例患者治疗无效,联合组共8例患者治疗无效,单纯放射治疗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迟于联合组。在10个月的随访期内,单纯放射治疗组共有25例患者死亡,联合组共有21例患者死亡,不同随访时间段内联合组生存患者多于单纯放射治疗组。全部死亡病例中均未发现与骨水泥有关的证据,提示应用骨水泥成形辅以放射治疗骨转移瘤比单纯行放射疗法对疼痛的缓解更为有效,可作为骨转移癌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放射治疗对宫颈癌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差异表达基因对放射治疗敏感及在抗拒中的作用.方法 患者接受相同的放疗模式:全盆腔外照射总剂量45戈瑞(Gy),共25次(45 Gy/25 f),腔内近距离内照射每次剂量5~6 Gy,共治疗5~6次.分别在近距离放射治疗前、近距离放射治疗中、近距离放射治疗结束时留取标本....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占甲状腺癌的85%~90%,预后相对较好。甲状腺癌切除术后患者常进行放射性131I治疗残余病灶和甲状腺素片抑制治疗,并进行多年随访。传统的随访方法基于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监测,131I全身扫描,CT和MRI用来监测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上颌窦癌的作用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6月经组织病理证实的32例上颌窦癌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37~64岁,中位年龄51岁。手术后复发进行IMRT 7例,部分切除术后IMRT 16例,单纯IMRT 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靶区处方剂量分别为肿瘤靶区(GTV)64~76 Gy,临床靶区(CTV)60~66 Gy。结果7例手术后复发行IMRT局部控制率42.86%,16例手术后行IMRT局部控制率93.75%,9例单纯IMRT局部控制率55.56%;3组治疗后局部控制率比较:部分切除术后行IMRT与术后复发行IM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P<0.05);部分切除术后行IMRT与单纯IM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4,P>0.05)。随访3~32个月,中位数18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6.9%(31/32)、90.6%(29/32)。结论上颌窦癌手术后配合IMRT有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并为生存质量的提高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全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7野对称式布野与8野对称式布野的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特点,为全段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的计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择15例全段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灶直径(2.8±1.3) cm;病灶长度(14.6±3.7) cm。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全组处方剂量均为50 Gy,以95%靶区体积达到100%处方剂量为基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7野对称式布野与8野对称式布野计划设计方法的主要危及器官的受量。结果 靶区均匀性指数(HI),7野对称式布野与8野对称式布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5±0.01 vs 0.56±0.01。t=-2.092,P> 0.05)。通过比较,全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8野对称式布野肺部V20、V5低于7野对称式布野计划[(21.56±3.26)%vs (25.72±1.65)%、(59.60±6.02)%vs (60.48±6.40)%],其他器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全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3种不同射野方法在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情况.方法 选择30例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4岁.对所有病例进行3种不同射野方法计划设计,分别为5野调强放射治疗(5FIMRT)、7野调强放射治疗(7FIMRT)、单弧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处方剂量均设计为45 G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30例确诊为骨转移的DT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3±12.6岁.在口服治疗剂量131I后的80~ 96小时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结果 30例患者中单发性骨转移8例,多发性骨转移22例.单发性骨转移的病灶分别位于胸骨、颈椎、胸椎、股骨、锁骨、颅骨和肋骨.22例多发骨转移患者的病灶主要位于脊柱、肋骨、胸骨和骨盆骨等.所有患者的SPECT/CT图像上均可见131I异常放射性浓聚,同机CT示24例为骨破坏,1例为成骨性改变,CT结果为阴性者5例.多发骨转移组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18),两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并无明显差别(P=0.212).结论 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较好的将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相结合,更好的评价DTC患者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受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所有患者分别制作五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及三野3D-C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PTV:60 Gy/30 f。比较五野IMRT和三野3D-CRT计划的DVH、靶区适形度(CI)、心脏,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的受量。结果: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3D-CRT计划相比,明显降低了心脏平均剂量(23.01 Gy与28.3 Gy)和V30(24.4%与61.0%),右冠状动脉平均剂量也有显著的降低(平均剂量23.8Gy与35.5 Gy),而左冠状动脉平均剂量没有表现出显着改善(平均剂量11.2Gy与9.2Gy)(p〉0.05)。调强放疗显著改善了适形指数。结论:IMRT治疗与3D-CRT相比明显改善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及V30。调强放疗计划与3D-CRT治疗计划相比使心脏V30减少了约40%,同时降低了右冠状动脉受量,这表明调强放射治疗可显着改善放疗诱发的心脏及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调强放疗具有更好的适形度。这将是长期的研究以确定放疗将如何影响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发展和其他心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颈部转移与肺/骨转移131I治疗与全身显像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115例DTC患者,依据病理及影像学检查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3例和肺/骨远处转移组12例.在相关管理指标、131I清甲治疗、131I-WBS、年龄、病理类型、131I疗效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DTC颈部转移中危组的TG、RAIU水平明显低于远处转移高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SH水平明显高于高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Ab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31I治疗与治疗后全身显像,115例甲状腺癌发现肺转移9例、骨转移3例,甲状腺癌远处转移率为10.43%;在12例高危组患者中,年龄≤45岁组发生肺转移7/75例、年龄>45岁组发生肺转移2/4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9,P>0.05);年龄≤45岁组发生骨转移0例,年龄>45岁组发生骨转移3/4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远处转移10/9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远处转移2/2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5,P>0.05);颈部转移组甲状腺残留去除率为65.05%,远处转移组颈部甲状腺残留去除率为58.33%,两组去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11,P>0.05).症状改善在甲状腺癌肺转移经131I治疗后100%近期有效,在骨转移131I治疗后66.7%近期有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P >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肺/骨转移患者的诸多管理随访指标包括131 I全身显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积极用131I清甲治疗、清灶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治愈甲状腺癌或缓解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不可手术食管癌序贯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B-IMRT)计划与同步推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计划在靶区参数上的区别,以及对正常器官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择日照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拟行放射治疗的不可手术食管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60~88岁,中位年龄68.2岁;病变长度4.0~17.6 cm,平均病变长度6.37 cm(标准差2.76 cm);临床分期为c Tx N1-2M0-1期。分别制定SB-IMRT与SIB-IMRT两种放射治疗计划,并采用靶区勾画、射束设野、靶区覆盖、剂量均匀性、危及器官(OAR)、处方剂量(CB-CHOP)审核通过放射治疗计划。SIB-IMRT给予剂量方法为在一个计划中临床计划靶区(PCTV) 50.4 Gy,肿瘤计划靶区(PGTV)剂量同步给予59.92 Gy,共28次完成。SB-IMRT剂量要求为PCTV 50 Gy,均分25次完成;完成后修改照射野局部加照至10 Gy,均分5次完成。SB-IMRT放射治疗需设计前后两套计划,再做计划叠加处理,合成一套计划后根据处方剂量要求优化计划并记录靶区参数和OA...  相似文献   

16.
杨峥  王旸 《医学信息》2007,20(5):822-823
目的观察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配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11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或Ⅲb期)患者均行EP方案(DDP 100mg/m2,ivgtt,d1,VP-16 100mg/m2,ivgtt,d1-3,4周为一周期)化疗,同时采用常规全纵隔 原发灶前后两野对穿外照射,肿瘤量达6MV-X DT40-44Gy/20-22次/4-4.4周后,行SRT,剂量为28-35Gy,4--6Gy/次,3次/周。结果112例全部顺利完成治疗计划,肿瘤中位剂量7008cGy(6780 cGy-7350 cGy)近期疗效为肺原发灶完全缓解(CR)占17.8%,部分缓解(PR)占75.0%,总有效率(CR PR)为92.8%。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93.2%,其中3、4级白细胞下降为47.6%;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1.8%和11.3%,均为1、2级。结论由于提高了分割量及总剂量,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配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由于减少了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并且缩短了治疗时间,能为绝大多数患者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三维适形计划对于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剂量学上的差异。方法:选取10例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图像,分别制定三维适形计划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21.6 Gy/12 Fx,比较正常组织肾脏和肝脏的剂量。同时比较靶区的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和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结果: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两种治疗方式下覆盖靶区95%体积的剂量,靶区的HI以及近似最大剂量D_(2%),近似最小剂量D_(98%)无显著差异,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CI明显优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于正常组织,使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脏的V_8和V_(15)分别为40.3%±19.1%和25.7%±16.7%,使用调强放射治疗肝脏的V_8和V_(15)分别为45.5%±17.5%和16.9%±13.3%;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左肾脏的V_(15)和V_(18)分别为37.4%±20.4%和21.6%±12.2%,使用调强放射治疗左侧肾脏的V_(15)和V_(18)分别为15.3%±5.2%和5.7%±3.6%;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右肾脏的V_(15)和V_(18)分别为29.4%±16.4%和20.6%±14%,使用调强放射治疗右肾脏的V_(15)和V_(18)分别为13.3%±7.4%和5.9%±3.9%。两种治疗方式评估肝脏的剂量,无显著差异,评估肾脏的剂量,调强放射治疗明显更好保护了肾脏。结论:使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靶区的剂量更加适形,并可以更好地保护肾脏,但是由于照射范围中低剂量区范围较大,在儿童患者中使用仍然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种不同射野方式在术后左乳腺癌放射治疗计划中对剂量学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择25例左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48岁。利用Monaco计划系统Auto Flash Margin技术,分别设计7野调强放射治疗(7FIMRT)、9野调强放射治疗(9FIMRT)、部分双弧的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F,设计均满足临床要求。评估分析3组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即靶区剂量、靶区适形度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危及器官剂量体积比,以及机器出束跳数和机器出束时间等。结果 部分双弧VMAT靶区Dmean[(52.74±73.00) Gy]高于7FIMRT[(51.65±28.00) Gy]和9FIMRT[(51.18±41.00) Gy](P均<0.05),9FIMRT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均优于7FIMRT和部分双弧VMAT(P <0.05);对危及器官,部分双弧VMAT在全肺、患侧肺及健侧肺的V5[(23.27±4.37)%、(51.60±5.16)%、(2.16±1.34)%],全肺和健侧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图像配准技术实现肺癌自适应放疗中剂量的累加,并评价放疗计划中靶区、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相应的剂量学改变。方法:选取9例接受自适应调强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这些患者在经过20次分次治疗后,重新采集CT图像,运用变形图像配准技术将2次CT图像进行剂量累加,得到累加剂量以及相关计量学参数,然后比较自适应放疗及常规的调强放射的剂量学差异。结果:经自适应放疗,大体肿瘤体积(GTV)体积相对于放疗前平均缩小53.2%,靶区肿瘤受照剂量相对于常规调强放疗计划平均提高0.41 Gy;肺组织V_(20)、V_(30)分别平均降低2.17%、3.32%;心脏V_(30)平均降低1.14%,V_(40)降低2.98%;脊髓最大受照剂量降低1.21 Gy。结论:肺癌放疗过程中,自适应放疗相对于常规调强放疗能提高靶区受照剂量,有效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剂量,降低放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入射角度的食管癌放射治疗计划间的剂量学差异,从而选取一种既能最优化靶区剂量又能使危及器官损伤最小的计划。方法:选择11例食管癌患者,为每例患者制定4套放疗计划,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4野调强放射治疗(4F-IMRT)、7野调强放射治疗(7F-IMRT)和9野调强放射治疗(9F-IMRT)。PTVg和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分别为60 Gy/27 F和50 Gy/27 F。比较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结果:4F-IMRT计划中PTVg的CI和PTV的HI、CI优于3D-CRT计划,4F-IMRT计划中PTV的CI优于7F-IMR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的受照剂量中,4F-IMRT计划中V20低于3D-CRT计划,V20、V30低于7F-IMRT计划,V5低于9F-IMRT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计划中的脊髓Dmax45 Gy,心脏V3346%,均达到计划要求。结论:4F-IMRT计划与7F-IMRT、9F-IMRT计划相比,心脏、脊髓剂量差异不显著,但是肺的受量明显降低且患者接受照射的时间较7F-IMRT、9F-IMRT计划减少2~3倍。4F-IMRT计划能提高靶区适形度,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显著减少肺低剂量区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