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营养支持在重症医学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是关系到患者预后和康复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就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相关的护理问题:管饲的输注途径;鼻伺管的置管方法和固定、鼻饲体位、保持通畅、营养液选择、输注速度、心理护理;主要并发症护理等诸因素进行研究论述。 相似文献
3.
医学模拟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医学模拟仪器的广泛使用,但其真正的使用率情况却不容乐观,因此,需呼吁广泛并高效应用医学模拟仪器,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7月,80例为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实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最后,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且抢救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张,抢救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抢救时间、满意度,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标准化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救治,使抢救效率提高。与此同时,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明显改善,值得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肺功能衰竭患儿体外膜肺(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及心脏监护病房的9例危重症患儿接受ECMO治疗的情况及转归。结果 9例患儿均采用颈内动、静脉置管,V-AECMO模式,体外肝素抗凝,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80~220s;体外辅助血流量为50~100mL·kg-1·min-1。治疗期间进行心肺功能、血液指标和影像学等监测。9例患儿ECMO使用时间为5~280h,中位数112h。经治疗后8例病情好转,撤离ECMO治疗,其中7例痊愈出院,1例撤离ECMO治疗后3d自动出院。1例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合并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和心肺功能衰竭,ECMO治疗1周,撤机后死亡。发生各类并发症共14例次,其中机械系统并发症6例次,包括氧合器漏液3例次,管路血栓2例次,水箱加温器故障1例次;机体并发症7例次,其中6例发生贫血,1例右上肢功能障碍;意外事件1例,患儿在ECMO运行过程中因右腋下动脉置管意外滑脱而形成血肿。未发生颅内并发症、出血和感染等。结论 ECMO能有效对危重症患儿行心肺功能支持,使用安全。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能促进ECMO的更好开展。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休克患者常常不仅有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且还常合并腹腔脏器破例、穿孔、大出血等紧急、危重情况,具有处理困难、死亡率高的特点。绝大多数的此类患者为了赢得抢救时间从急诊直接送进手术室。因此手术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措施,争分夺秒地与麻醉、手术医生紧密配合,术中充分准备,抢救及时,措施得当,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抢救生命的关键。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共对6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的、有预见性的抢救手术及护理,抢救成功率达98%。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危重症并高血糖患者应用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且血糖>11.1mmol/L的非糖尿病危重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10.0~11.1 mmol/L,其它治疗方法 相同,记录患者在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留置时间,观察院内感染,低血糖发生率及死亡例数.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17.86%),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留置时间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比较治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13.9%)明显低于对照组(39.3%),P<0.01;低血糖发生率治疗组(5.6%)高于对照组(3.6%),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改善危重症并高血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降低院内感染率和死亡率,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床旁超声对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危重患者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183例心脏术后危重患者行床旁紧急超声检查,评估患者心腔的饱满程度、心肌收缩力、收缩协调性、心包有无积液及血栓压迫、瓣膜活动度、跨瓣膜血流速度等。对于术后出现低氧血症患者行胸腔及肺部超声检查,筛查患者有无胸腔积血、积液、肺不张、气胸等。对于术后出现无法控制的发热患者常规筛查瓣膜有无赘生物。结果:138例患者床旁超声检查后与常规临床判断及治疗决策一致,45例循环波动、低氧血症或少尿患者行超声检查后指导临床作出决定性、挽救性治疗决策。结论:对于心脏围手术期危重症患者及时行床旁重症超声检查可指导临床医生作出决策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分析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根据医学物理学相关教学内容的特点,阐述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相关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作用和优势,并通过相应教学实例加以说明,总结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结果: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灵活运用于物理现象展示、物理过程的复现、物理原理的解释及模拟演示实验等内容的教学.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使一些渐变的、动态的、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减少学习的难度.结论:将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加深学生对相应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还能增加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模拟培训和传统培训方法在急诊住院医师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选取40名某教学医院急诊科轮转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传统培训组和模拟培训组,分别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培训,培训后每人独立完成1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并填写操作调查表。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试穿刺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传统培训组有18名学员完成,模拟组共19名学员完成(完成表示独立完成1例操作并完整填写调查表)。完成学员中模拟组穿刺成功率73.7%,传统组穿刺成功率33.3%,模拟组穿刺成功率较传统组明显提高(P<0.05);模拟组总操作时间(21.3±4.0)min,传统组(31.3±5.9)min;模拟组试穿次数(2.1±1.0)次,传统组(4.5±1.0)次;模拟组并发症发生率16%±37%,传统组38%±50%;模拟组与传统组相比,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穿刺次数显著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模拟培训与传统培训相比提高了急诊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教学医院在住院医师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危重症评分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7例脑损伤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时另选取62例无脑损伤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危重症评分,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联合危重症评分对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危重症专职护理对慢阻肺(COPD)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安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比较两组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呼吸功能[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呼气峰值流量(PEF)]、不良事件、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护理后SaO2、PaO2、pH指标高于护理前,PaCO2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SaO2、PaO2、pH指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VA、MVV、PEF指标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VA、MVV、PEF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危重症专职护理有助于改善COPD患者的血气指标与呼吸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缩短治疗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急诊科收治的5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按照流程化护理进行急诊患者护理治疗,对照组则按照常规的急诊护理措施进行急诊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等,总结两者不同之处。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时间在(50.1±5)min,明显比对照组用时短,抢救成功率在99.6%,显然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程度在99.2%、96.5%,同样也高出对照组。结论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明显,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建议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特别是由其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诊断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及时抗生素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文静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1,28(3):472-475,498
目的 探讨儿科早期预警评分(EWS)及常见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危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儿科诊治的120例危重症HFMD患儿(疾病组)和普通型HFMD患儿6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早期预警评分(EWS)、主要血常规检测结果 [白细胞计数(WB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危重症患者血浆YKL-40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对危重症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危重症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各98例。健康体检人群静脉血体检时获得,危重症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ELISA检测血浆YKL-40浓度。结果:危重症患者血浆YKL-40浓度(146.8±79.5)ng/ml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39.4±12.5)ng/ml(t=8.749,P<0.01),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591,P<0.01)。28例(28.6%)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YKL-40浓度(OR=1.492,95%CI=1.231~2.116,P<0.01)是危重症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YKL-40浓度预测危重症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42,95%CI=0.791~0.914,P<0.001),且判定血浆YKL-40浓度>172.4 ng/ml,对预测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有82.1%的灵敏度和78.6%的特异度。结论:危重症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后,血浆YKL-40浓度显著升高,临床检测YKL-40作为有预报价值的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判断腹腔间隙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 探讨数字医学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手术模拟中的应用。 方法 采集1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盆CT图像,在Mimics 14.01软件上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Geomagic Studio 11.0软件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模拟,提出手术指导方案。术后三月再次采集患者骨盆CT图像,三维重建后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的效果。 结果 根据Tile分型:该病例为C2-3型。Mimics软件重建的骨盆三维模型可准确反映复杂性髋臼骨折的三维立体结构,利用Geomagic软件移动骨折碎片,进行骨折复位,并精确测量出相关的各项数据和进行内固定的放置设计。术后随访钢板与螺钉非常接近术前设计的位置。 结论 应用数字医学技术有助于直观地显示骨盆内部情况并明确分型,并能实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模拟等操作,实现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提高了手术精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