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40例急性期(首诊时病程≤72 h)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先采用中药熏蒸患侧翳风穴治疗15 d,并在恢复期(发病后15 d)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仅在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H-B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1%和85.7%,对照组分别为92.9%和71.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是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2疗程后,两组H-B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24.24%与总有效率87.8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12%、75.76%(均P<0.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5.76%高于对照组的42.42%(P<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s EMG观察患者面部肌群恢复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后14 d、21 d、28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RM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同时s EMG可客观准确地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陈婷婷 《新中医》2018,50(10):197-2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均予醋酸泼尼松片、呋喃硫胺片、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盐酸金霉素眼膏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健康护理等多种措施。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后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点刺放血配合中药结合针灸治疗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点刺放血配合中药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面神经评分(TFGS)、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时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TFG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点刺放血配合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中医证候,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熏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面神经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90例面神经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肌电图相关指标及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TFGS)、生活质量评分(QOL)变化情况,并利用House-Braekmann(H-B)分级方法评定2组治疗前后分级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CMAP波幅和TFG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R1潜伏期和QO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拟中药熏蒸联合针刺疗法能够显著改善面神经炎患者肌电图指标及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中枢性面瘫的量效关系及其最优针刺方案。方法:将50例患者依据针刺时间和针刺方向构成的不同刺激量随机分为合谷1、2、3、4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合谷1~4组采用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并加迎香、地仓、颊车、颧髎四穴为面瘫针刺处方,同时取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的"醒脑开窍"针法为脑卒中针刺处方及结合中西药物治疗;对照组除不针刺合谷穴外,其他治疗同合谷针刺组,疗程14天。比较各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量表(H-B)、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量表(TFGS)、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DFNP)和面部残疾指数问卷表(F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①合谷1~4组治疗后H-B评分、TFGS评分、DFNP评分、FDI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FDI社会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改善均不明显(均P0.05);②合谷1~4组H-B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合谷2组TFG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合谷1组、合谷2组DFNP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均P0.05),而合谷1~4组间各量表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合谷2组各量表评分差值改善最明显;③合谷1~4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9/10)、100.0%(10/10)、90.0%(9/10)、80.0%(8/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6/10,均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临床疗效确切,并且采用逆经脉方向斜刺、捻转行针5s的针刺方案,临床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深刺翳风穴为主捻转补法治疗贝尔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贝尔面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深刺组采用深刺患侧翳风穴为主捻转补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翳风穴为主无手法操作治疗,7 d为1个疗程,每疗程治疗5 d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评分变化,统计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2组躯体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均0.05),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且深刺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评分均逐渐降低(P均0.05),且深刺组治疗第21天、第28天H-B分级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4个疗程后,深刺组治愈率为26.7%(12/45)、显效率为44.4%(20/45),对照组分别为17.8%(8/45)和35.6%(16/45),深刺组治愈率、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深刺翳风穴捻转补法为主治疗贝尔面瘫后遗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无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大秦艽汤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2组均予泼尼松、甲钴胺等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秦艽汤,连用4周。评价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14、21、28 d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的痊愈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对2组患者进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Portmann简易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与对照组86.1%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7.8%,与对照组58.3%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7 d、14 d后,观察组H-B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经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FDIP评分和Portmann简易评分均明显升高,FDIS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1.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30.6%。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大秦艽汤,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症状,并显著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陈旧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牵正复瘫汤及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用针灸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评分改善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75%,对照组为4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优于单独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银纠正汤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风热证)的临床观察及疗程报道。方法:108例周围性面瘫(风热证)患者随机按数字表分为针灸组和治疗组各54例。针灸组采用针刺穴位治疗,1次/d,每周休息1 d;治疗组在针灸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银纠正汤内服治疗,1剂/d,分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进行治疗前后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面神经功能分级(H-B)量表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4%,高于针灸组的75.93%(P<0.05);治疗组临床治愈率50%,针灸组为24.07%,治疗组优于针灸组(P<0.05),治疗后第2周治疗组治愈例数多于针灸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FDIP量表评分高于针灸组(P<0.05),FDIS评分较低于针灸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H-B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较均低于针灸组(P<0.05)。结论:与单纯针刺治疗比较,双银纠正汤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风热型)能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缩短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连续针刺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H-B计分法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H-B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小儿面瘫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6年7月收治的66例面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躯体功能指数(FDIP)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31/33)、72.73%(24/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46,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5周后FDIP和H-B评分改善程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面瘫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能够改善患儿面部神经功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推广使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西药治疗对复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80例复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西药+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周。治疗后,比较患者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评分、Portmann评分、FDI评分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P0.05)。2)治疗后,2组H-B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H-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西药治疗复发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灵枢经·终始第九》理论,观察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的临床疗效,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电针治疗基础上在双下肢根据患者的人迎、寸口脉大小选择小腿内侧或外侧的穴位进行温针灸,同时浅刺双足的足通谷、京骨、束骨等穴,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在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来评估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差异是否显著。结果治疗后两组H-B分级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可以为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简易评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Portmann简易评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简易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0.0%,对照组为7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平均痊愈时间为(13.58±3.32)d,短于对照组的平均痊愈时间(18.72±3.45)d(P0.05)。结论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疗效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张伟  曹莲瑛  陈晞 《新中医》2013,45(12):136-13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法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治疗5次为l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nl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间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法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优于单纯针刺治疗。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熄风活络胶囊结合针灸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风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灸合西药)34例和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熄风活络胶囊)35例,治疗15d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即口服熄风活络胶囊将有助于疾病的治愈和缩短病程(P0.01)。结论:熄风活络胶囊能促进早期周围性面瘫(风热型)的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