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用调督和胃针法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联合超声波、中频治疗仪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超声波、中频治疗仪基础治疗,治疗组50例予调督和胃针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普通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以口轮匝肌、眼轮匝肌为记录肌肉的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口轮匝肌及眼轮匝肌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均缩短(P0.05),波幅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波幅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调督和胃针法治疗,试验组予以隔姜灸联合调督和胃针法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较为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为治疗中风提供治疗方案和思路。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调督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2组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督组评分≥Ⅱ级的病人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药灸百会穴区和针刺治疗对顽固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百会穴区药灸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以治疗15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后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评价治疗前后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5.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率70.0%,总有效率95.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分级2组治疗后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穴区药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对比,两组FMA评分及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提拉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30/32),对照组为71.9%(23/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将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ment,FMA)、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及改良的Barthel Index(M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MBI及TCT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各项指标调督组均优于普通针刺组(P均<0.05)。结论调督针法较之普通针刺法,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1.
阮春鑫  陈兴奎  林树梁 《新中医》2018,50(7):204-20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频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6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急性期内(发病1周内)均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恢复期(1周后)对照组配合电针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频治疗;2组均以7天为1疗程,共治4疗程。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比较2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情况及表面肌电信号(_sEMG)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额肌群、颊肌群、轮匝肌群_sEMG疗效均较治疗前改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健侧额肌群、颊肌群、口轮匝肌群均方根值(RMS)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针刺配合中频疗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额肌群、颊肌群、轮匝肌群s EMG,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梅花针配合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梅花针配合埋线治疗组和普通针刺配合电针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梅花针配合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透穴加超短波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电针透穴加超短波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B面神经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透穴加超短波治疗顽固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益肾调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肾调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缺血性中风60例随机分为益肾调督取穴组和普通取穴组各30例,治疗35d。观察针刺前后2组病类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2组针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别有显著性,2组针法治疗中风均有效。2组针法间比较,益肾调督取穴组优于普通取穴组。结论:益肾调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常规针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火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调督和胃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MHBN评分、FDI评分及ET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ET水平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明显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两组治疗前MHBN评分和FDI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和FDI评分明显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 <0.05)。结论:采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继承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思想,观察调督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心脾两虚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2例脱落)。在口服归脾汤基础上,治疗组予调督安神针法针刺,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法,2组均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在疗效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PSQI减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睡眠障碍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安神针法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疗效确切,且不同腧穴组方和下针顺序可能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与普通针刺在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于治疗广泛性焦虑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采用通督调神法和普通针刺法各治疗4周。疗效观察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疗效用HAMA减分率判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量表和SA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于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略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频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内(发病1星期内)均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恢复期(1星期之后),对照组配合电针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频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情况和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针刺配合中频疗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确切,并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该病与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水平密切相关,针刺治疗面瘫的可能机制是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予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20次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构音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言语表达、舌体运动、情感状态、吞咽饮水、咀嚼功能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透刺结合拔罐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透刺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2组均隔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面神经功能(H-B)评分、面神经麻痹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9%(26/31),对照组为61.3%(19/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评分、面神经麻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透刺法结合拔罐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