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直肠癌组织和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VEGF-C在人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31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切片确诊为直肠腺癌的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及VEGFR-3在癌组织和淋巴结内的表达.结果:在31例直肠腺癌组织的癌细胞质中,VEGF-C显色阳性者54.8%;VEGFR-3显色阳性者64.5%;在14例淋巴结中,VEGF-C显色阳性者71.4%;VEGFR-3显色阳性者64.3%.结论:VEGF-C和VEGFR-3在直肠癌组织和淋巴结中均有较高表达,VEGF-C通过与VEGFR-3结合,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形成新的淋巴管,导致癌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对50例膀胱癌标本,2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大多数膀胱癌组织中表达(74%),而且其表达水平与病理分期及组织分级呈正相关。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1例表达(0%)。结论:膀胱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提示其在膀胱癌的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和VEGF-C在人结肠癌组织的表达及与结肠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取人结肠癌组织91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A和VEGF-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D2-40标记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观察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情况。结果结肠癌组织中VEGF-A和VEGF-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VEGF-A和VEGF-C表达阳性的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明显高于阴性组织,VEGF-A和VEGF-C的表达及LVD均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相关。结论结肠癌组织VEGF-A和VEGF-C过表达与结肠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和Podoplanin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二者标记淋巴管的特异性。方法:选择55例人结肠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VEGFR-3和Podoplanin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odoplanin主要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微血管极少着色;VEGFR-3主要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另外在小血管内皮也有较丰富的表达。结论:Podoplanin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具有较高特异性,可以用来标记淋巴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食管癌组织和淋巴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探讨食管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取临床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食管癌早期和进展期癌细胞或淋巴管对VEGF-C及其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食管癌的癌细胞中可见VEGF-C阳性表达,阳性颗粒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内。淋巴管内皮细胞仅见VEGFR-3阳性表达,VEGFR-3在血管和癌细胞中也存在少量阳性表达。进展期食管癌VEGF-C和VEGFR-3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强于早期。结论食管癌癌细胞VEGF-C的表达和淋巴管内皮细胞上VEGFR-3的表达均与肿瘤进展呈正相关,推测VEGF-C通过受体VEGFR-3促进食管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从而引起癌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和mRNA在大鼠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皮肤淋巴管内皮的表达模式,明确VEGFR-3在胚胎淋巴管发生中的生物功能.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对61例大鼠胚胎第15 d和第21 d皮肤组织进行VEGFR-3蛋白和mRNA检测.结果皮肤淋巴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VEGFR-3蛋白和mRNA,在大鼠胚胎发育的第15 d和第21 d,VEGFR-3蛋白在淋巴管内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8.71%(12/31)和73.33%(22/30),第21 d胚胎皮肤淋巴管内皮VEGFR-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第15d胚胎淋巴管内皮VEGFR-3蛋白的表达水平(χ^2=7.408 P〈0.01).VEGFR-3 mRNA在淋巴管内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1.29%(19/31)和80.0%(24/30).结论1.大鼠胚胎皮肤淋巴管阳性表达VEGFR-3蛋白和VEGFR-3mRNA.2.随着大鼠胚胎的发育,VEGFR-3蛋白和mRNA在皮肤淋巴管的阳性表达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3.VEGFR-3在大鼠胚胎皮肤淋巴管的发育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癌旁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表达水平和淋巴管(LV)计数,探讨3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49例胃癌手术切除原发灶、36例淋巴结转移灶标本和20例癌旁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VEGF-C、VEGFR-3和LV染色方法均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 胃癌原发灶组织VEGF-C、VEGFR-3阳性表达率及LV计数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1.2%比25.0%,P<0.01;57.1%比25.0%,P<0.05;(13.8±5.2)个/HP比(6.8±3.2)个/HP,P<0.01].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组织VEGF-C、VEGFR-3表达阳性率及LV计数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1.1%比25.0%,P<0.01;58.3%比25.0%,P<0.05;(11.2±4.9)个/HP比(6.8±3.2)个/HP,P<0.01].组织学分级Ⅱ级、侵袭深度T1~T2、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站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转移胃癌VEGF-C、VEGFR-3表达阳性率及LV计数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Ⅳ级、侵袭深度T3~T4、区域淋巴结转移、N2~N3站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病例(P<0.05或P<0.01).VEGF-C、VEGFR-3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0.01).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VEGFR-3阳性病例LV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结论 VEGF-C、VEGFR-3和LV可能是反映胃癌发生发展、侵袭潜力、转移发生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VEGF-C通过与VEGFR-3结合具有促胃癌淋巴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癌旁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表达水平和淋巴管(LV)计数,探讨3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49例胃癌手术切除原发灶、36例淋巴结转移灶标本和20例癌旁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VEGF-C、VEGFR-3和LV染色方法均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胃癌原发灶组织VEGF-C、VEGFR-3阳性表达率及LV计数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1.2%比25.0%,P<0.01;57.1%比25.0%,P<0.05;(13.8±5.2)个/HP比(6.8±3.2)个/HP,P<0.01]。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组织VEGF-C、VEGFR-3表达阳性率及LV计数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1.1%比25.0%,P<0.01;58.3%比25.0%,P<0.05;(11.2±4.9)个/HP比(6.8±3.2)个/HP,P<0.01]。组织学分级Ⅱ级、侵袭深度T1~T2、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站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转移胃癌VEGF-C、VEGFR-3表达阳性率及LV计数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Ⅳ级、侵袭深度T3~T4、区域淋巴结转移、N2~N3站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病例(P<0.05或P<0.01)。VEGF-C、VEGFR-3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0.01)。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VEGFR-3阳性病例LV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结论VEGF-C、VEGFR-3和LV可能是反映胃癌发生发展、侵袭潜力、转移发生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VEGF-C通过与VEGFR-3结合具有促胃癌淋巴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受体-1 (flt-1)和含插入区的激酶受体(KDR)在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内膜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23例子宫内膜癌及6例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中VEGF、flt-1、KDR蛋白质及其mRNA进行检测,并对少数病例行Western印迹分析,以检测VEGF亚型在内膜癌组织的分布,用内皮细胞标志Ⅷ因子标记内膜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VEGF、flt-1、KDR蛋白质及其mRNA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胞质内.VEGF蛋白质在中分化(G2)、低分化(G3)内膜癌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上的表达高于高分化内膜癌(G1)及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 VEGF mRNA在不同分化程度内膜癌组织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大于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flt-1蛋白质及flt-1mRNA在G3内膜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高于G1、G2及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在癌细胞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但均高于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KDR蛋白质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上的表达较强,但不随分化程度发生变化,其mRNA在中分化(G2)、低分化(G3)内膜癌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上的表达高于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G3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血管密度(48个±12个)高于G1(27个±14个)、G2(26个±16个)及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26个±11个,P<0.05).结论 VEGF、flt-1、KDR及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形式提示其与癌组织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相关,VEGF及其受体是与子宫内膜癌旺盛生长相关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3(VEGF-C、VEGFR-3)在腮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腮腺癌标本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并计算其阳性表达率。结果:VEGF-C、VEGFR-3在腮腺癌中显著表达,其阳性率分别是51.6%、48.4%,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VEGF-C、VEGFR-3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为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可以作为判断腮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临床指标的人胰腺癌组织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来探讨VEGF-C和VEGF-D对人胰腺癌转移的影响,为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机制以及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胰腺癌标本33例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15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VEGF-C、VEGF-D及VEGFR-3在人胰腺癌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和VEGFR-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例较在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并且VEGFR-3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VEGF-C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C、VEGF-D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并有可能通过与VEGFR-3的结合促进了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从而对癌的淋巴道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在大鼠结肠癌组织及淋巴管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构建大鼠结肠癌动物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ECAM-1在结肠癌组织及淋巴管的表达.结果 PECAM-1在正常大鼠结肠组织表达于血管和淋巴管内皮,在肿瘤组织表达于腺体、血管和淋巴管的内皮,其中在肿瘤腺体的表达早期多位于细胞膜上,中晚期则转移至细胞质内,且表达随肿瘤进展而下降.在肿瘤淋巴管内皮的表达随肿瘤进展而下降,在血管内皮表达不变.结论 PECAM-1可能介导大鼠结肠癌早期肿瘤细胞与内皮之间的黏附;PECAM-1在大鼠结肠癌淋巴管的表达降低可能与肿瘤内淋巴管新生及内皮连接开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用1高碘酸处理结肠癌组织,然后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获得2株产生高效价、针对结肠癌抗原的抗体杂交瘤细胞株C_8和C_(102)。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知其抗原定位于结肠癌腺体的上皮细胞及其分秘物.由Immunoblotting知其抗原的分子量为20万道尔顿.初步研究表明,C_8和C_(102)是特异性较强的针对结肠癌的单克隆抗体(IgG2b).经高碘酸(或胰酶)处理证明,其相应抗原决定基部分是蛋白质而不是多糖.  相似文献   

14.
人类卵巢淋巴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隋梅花  李继承 《解剖学报》2001,32(3):220-222,T004
目的 研究人类卵巢淋巴孔的超微结构 ,并与动物卵巢或卵巢囊淋巴孔比较以探讨其功能。 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卵巢组织 ,进行常规和NaOH消化扫描电镜观察 ,应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人类卵巢淋巴孔作定量处理。 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 ,人类卵巢上皮细胞可区分为扁平细胞和立方细胞。在立方细胞间、立方和扁平细胞之间有成簇或散在分布的淋巴孔 ,其直径 1 80± 0 82 μm ,周长 6 2 7± 2 6 5 μm。同时发现卵巢囊腺瘤瘤壁外表面也存在淋巴孔。 结论 人类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之间 ,以及卵巢囊腺瘤瘤壁外表面都存在卵巢淋巴孔 ,藉卵巢淋巴孔使卵巢内淋巴管与腹膜腔相沟通 ,并为解释卵巢肿瘤早期腹腔转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胃癌组织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胃癌淋巴转移机制。方法取人胃癌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组织块,常规固定,树脂包埋,半薄切片,光镜下定位,检出淋巴管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人胃癌中心区未见淋巴管;胃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t=3.270,P=0.002),管腔较小(t=-5.315,P=0.000),开放连接增多(χ2=12.895,P=0.000),淋巴管破坏增多(χ2=15.674,P=0.000);淋巴转移组胃癌周边区比无淋巴转移组胃癌周边区淋巴管多(t=2.523,P=0.021),被破坏的淋巴管多(χ2=5.281,P=0.022),开放连接/非开放连接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7,P=0.641)。结论人胃癌周边区存在淋巴管新生;胃癌细胞可能是通过胃癌周边区被破坏的淋巴管进行转移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碘钠泵(NIS)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人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TSHR、NIS在45例人正常甲状腺组织、45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及21例未分化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结果 TSHR及NIS在人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均高于其在乳头状甲状腺癌和未分化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在人正常甲状腺组织,TSHR和NIS蛋白均定位于滤泡上皮细胞膜上;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TSHR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NIS蛋白仅在细胞质中有阳性表达;在未分化甲状腺癌,TSHR和NIS均定位于细胞质. 结论 TSHR、NIS的定位及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甲状腺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及131Ⅰ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对胃癌及鼻咽癌荷瘤裸鼠转移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用人胃癌及鼻咽癌细胞株分别接种裸鼠背部皮下,同时每周二次裸鼠腹腔内注射东菱精纯克栓酶,70天处死裸鼠,观察裸鼠转移情况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组,胃癌及鼻咽癌荷瘤裸鼠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东菱精纯克栓酶对胃癌及鼻咽癌荷瘤裸鼠转移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血液和粘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水通道蛋白(AQP)1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子宫颈鳞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子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AQP1和MVD在74例子宫颈癌(其中子宫颈鳞癌46例,子宫颈腺癌28例),34例CIN和15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QP1主要表达于CIN和子宫颈鳞癌、腺癌的血管内皮细胞,以腺癌表达量最大,鳞癌与CIN的表达量基本一致,而在其他各组间都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MVD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发现在子宫颈鳞癌、腺癌和正常组织中MVD的表达量要比AQP1大,并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IN中的表达量相对一致。在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中,淋巴转移阳性者AQP1和MVD的表达量较阴性者高(P<0.01)。结论AQP1主要表达于子宫颈癌组织间的血管内皮细胞,其表达量较微血管密度低,并与微血管一起在子宫颈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鼠大肠癌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的大鼠大肠癌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技术检测29例大鼠原发性大肠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蛋白,观察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肠组织内未见VEGF-C阳性表达,但可见淋巴管内皮细胞VEGFR-3阳性表达.在大肠癌组织内,VEGF-C蛋白表达于癌细胞,早期和中晚期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5%和100%,(P<0.05).VEGFR-3主要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早期和中晚期癌组织内淋巴管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8.33%和94.12%(P<0.05).结论 大鼠大肠癌VEGF-C的表达与肿瘤进展有关,推测VEGF-C通过受体VEGFR-3诱导淋巴管生成:VEGFR-3在淋巴管的阳性表达均随肿瘤进展增高,可能与大肠癌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