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小群 《微创医学》2006,25(4):776-777
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护士工作中被针刺伤人数达82.0%[1].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据报道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刺伤后,相应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0%~30%、0.4%~0.6%、0.25%~0.4%[2].因此,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为探讨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和对策,现对我院2002~2005年发生的67例针刺伤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意外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忙乱紧张、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漠等有关。大量统计资料表明:临床护士是发生意外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60%~90%意外针刺伤是由护理人员自身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朱玉花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29-529
现代医院手术室存在着许多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在感染因素中锐器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的为60~80万人,护士是被刺伤的主要群体。而刺伤后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一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或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是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为6%~30%。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避免针刺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王玉莲 《吉林医学》2011,(1):150-150
急诊室就医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突发事件多、不可预性强等特点,护士在执行各项处置操作时存在着意外针刺伤风险,本文对100名急诊护士进行针刺伤经历及相关问题的回顾性调查,结果97.0%被调查护士在工作期间发生过针刺伤,77.3%被针刺伤〉5次/年,71.6%在操作和处置中被污染针头所伤,54.6%的针刺伤不能确定感染源;  相似文献   

5.
实习护生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文生  王秦豫 《新疆医学》2006,36(5):235-237
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处于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由于实习护生技术操作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及职业防护专业知识,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更多。为了解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及防护意识,本文对216名不同学历、不同民族的实习护生进行针刺伤及其防护措施的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从而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意外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解护理操作中,针刺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笔者对本院162名护理人员针刺伤进行调查,探讨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48名护理人员。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96人(64.9%)发生过针刺伤,累计372例次,平均每人针刺伤3.88次;护士、护师针刺伤发生率高于主管护师,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x^2=22.354);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是在加药过程中、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注射或抽血前后。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自我防护意识需加强,应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浅谈传染科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在护理工作中被使用过的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92.3%的护理人员有被针刺伤的经历^[1],这与绝大多数穿刺术是由护士执行有关,我国属乙型肝炎高流行区,HBV总感染率(包括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为57.6%,  相似文献   

10.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艾滋病病毒(HIV)[1]。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所以,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加强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的主动防护是保持健康的医务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临床护理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针刺伤,常可导致护理人员的自身伤害。2000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被针刺伤或经皮肤感染的有60万~80万人,护士是受伤害的主要群体。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受到针刺伤,在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1996年美国CDC报告显示:美国有51例确诊的职业感染艾滋病患者,80%是针刺伤导致的。对此,我科除提高和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还在护理操作中应用塑料泡沫预防针刺伤,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几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戴庆昭 《实用医技》2008,15(3):282-284
血站员工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天面对和接触大量的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病原体,尤其是采血护士、实验室人员、体检人员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供血、成分制备、包装及血液运输人员等。长期接触传染源,有很多难免的危险操作和意外暴露。有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血站员工都有职业暴露的经历。80%的采血护士被针刺伤过,其中包括证实被带HBV利器刺伤者、被带HCV利器刺伤者和被HIV利器刺伤者。有国外数据显示,职业性意外刺伤后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分别是HBV6%~30%,HCV3%~10%,HIV0.4%。严峻形势警示:职业暴露正威胁着血站员工。本文就职业暴露对血站员工的危害及预防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王飞 《中外医疗》2014,33(4):138-139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审美修养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对该院162名护士进行审美修养调查,并随机对来该院就诊或住院的500例患者进行护士审美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对护士职业审美修养的培训,护士在形象审美、心灵审美、语言审美、专业技术审美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优秀率、合格率分别提升了9.6%、17.1%:患者对护士仪表形态、服务态度、专业操作、语言沟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有明显提升,分别提升了8.9%、10.1%、13.2%、11.7%、6.5%。结论职业审美修养是护士开展各项护理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更是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在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伤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性对针刺伤也存在极大的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为回避针帽及思想不集中.因此,针对原因需提出防护措施.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才是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张美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2029-2030
1981年首次报道了被污染针头的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针刺伤成为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引起护理人员重视。本文对针刺伤的危害、危险因素及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刺伤后的处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实习护生针刺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刺伤发生、处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5所二级及二级以上实习医院的665名护理专业实习护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针刺伤发生情况、伤口处理、后续处理、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的看法及调查对象所在医院针刺伤管理现状。结果 被调查的665名实习护生中有90.9%的实习护生发生过针刺伤,针刺伤后有14.2%的实习护生未经任何处理,76.6%的实习护生未做后续处理,仅1.4%的实习护生进行血液检查;实习护生对针刺伤全面防护基本知识掌握较差;部分被调查学生所在实习医院没有针刺伤登记及上报制度。结论 护理专业实习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率高,护生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针刺后处理不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实习前要强化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实习医院应建立、完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定期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以减少针刺伤危害。  相似文献   

17.
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另有文献披露: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2].国外也有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医疗领域颇受重视的问题,针刺伤可以引发多种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张菊兰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115-115
目的增强手术室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普及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避免和减少伤害的发生,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方法自制调查表回顾性调查100名手术室护士1999~2003年间针刺伤发生率。结果针刺伤发生率为96%。其中,缝针刺伤95%,刀剪刺伤24%,注射或整理器械等刺伤78%。结论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必须提高防护意识,规范安全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19.
张洪美  周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332-2333
护士是发生针刺后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发职业群体。世界卫生组织综合各国调查结果认为,乙型肝炎属于医务人员的职业病,其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之多。乙型肝炎是可以经血液、体液途径传播与传染的疾病,护士是执行采血和注射的主要群体,由于工作关系发生针刺及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机会多,感染HBV的机率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直接接触各种病原体和传染病,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体液、血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针刺伤是各种锐器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因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