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诊疗中血液流变学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该院肿瘤外科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组,根据有无远处转移分为有远处转移亚组和无远处转移亚组,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结果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其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其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其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其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聚集指数外,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3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的诊疗过程中,血液流变学的检验指标在随着病情的进展和改善不断发生变化,其参数的检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858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细胞比容逐渐降低,而血浆黏度逐渐升高;20~<30岁与60岁及其以上人群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年龄和性别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对正确诊断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与35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男、女恶性肿瘤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下称血沉)和血沉K值结果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压积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明显异常,呈高黏滞血症改变,通过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动态观察,对恶性肿瘤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6例CHB患者和24例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HBV—DNA和HBV基因型,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全血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CHB患者中ALT异常者与ALT正常者及健康对照者相比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CHB组中ALT正常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HBV—DNA阳性者与HBV—DNA阴性者相比,所有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的CHB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体内存在微循环障碍可能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与HBV—DNA和HBV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是临床判断病情相对独立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检测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对照组为45名老年健康体检者。结果急性心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高黏滞血症。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观察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性脑出血组),8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和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百分率4项指标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5±332)μg/L ,明显高于脑梗死组[(365±234)μg/L ]和对照组[(163±79)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切全血黏度( r=0.812,P<0.01),中切全血黏度( r=0.917, P<0.01),血浆黏度( r=0.893,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作为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的诊断依据之一,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情况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7.
心脑血管病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流变指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ox-LDL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20例冠心病、30例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ox-LDL;平行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OX-LDL与血流变指标进行两者的相关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ox-LD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ox-LDL浓度与血流变异常指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血浆ox-LDL与血液流变学可能与心脑血管病发病有关;血浆ox-LDL与血液流变学检测有助于心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3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健康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且病例中听力改善组与听力未改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血液粘滞度增高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和治疗转归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研究胃癌诊治中血液流变学联合血清指标检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宁都县人民医院于2020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为癌症组,同期选取3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为良性组,同期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均测定血液流变学、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与健康组、良性组比较,癌症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CEA、AFP、CA153、CA724及CA199水平均更高(P<0.05);癌症组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阳性率(P<0.05);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特异度、敏感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 结论 血液流变学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可反映胃癌分期、分化情况,有利于评估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GHbAlc)控制在不同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特点,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病例113例,按GHbAlC不同水平分为:A组(33例,控制良好)、B组(40例,控制一般)、C组(40例,控制不佳)。同时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D组)。分别检测GHbAlC、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血流变相关指标除血细胞比容在四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外(F=0.08,P=0.970),其他指标在四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LSD-t检验方法分析结果:血流变指标除血细胞比容外A、B、c组均明显高于D组(P〈0.05);采用sN-K检验方法进行组闯分析:除全血高切、中切黏度、血沉方程K值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黏度、RBC刚性指数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变形指数及三酰甘油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各指标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不同GHbAlc水平下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11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Hcy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患者Hcy、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压积(P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cy、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对脑梗死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载脂蛋白 E(ApoE)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进行诊治的47例S L E患者及4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ApoE水平,根据不同临床指标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患者组ApoE总体表达水平升高[(15.2±4.4)pg/mL vs .(8.6±3.3) pg/mL ,P<0.05],其中活动组患者 ApoE较非活动组患者相比升高更为明显[(18.3±6.1)pg/mL vs .(14.2 ± 5.7) pg/mL ,P<0.05];狼疮性肾炎组和非狼疮性肾炎组血清中 ApoE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组患者血清中ApoE水平较抗ds-DNA抗体阴性组患者明显升高[(17.9 ± 5.8)pg/mL vs .(13.9 ± 4.7) pg/mL ,P<0.05]。结论 ApoE可作为反映SLE患者病情活动的有效指标,为疾病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梁  黄涵  周娜  邓巧莹  黄永秩 《检验医学》2010,25(8):606-60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20例结直肠癌患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的血清浓度,并以2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上升,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结论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是预测结直肠癌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血流变与黏附因子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患者104例,根据Wagner分级分为1级、2级、3级,每组分别有36、36、32例。入选后分别行血流变及细胞黏附因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检测。结果2级患者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较1级患者有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患者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指数、血浆比黏度较1级、2级患者有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切黏度较1级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级患者 ICAM-1、VCAM-1较1级患者有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患者ICAM-1、VCAM-1较1级、2级患者有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与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显著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AM-1与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指数、血浆比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存在显著的血流变与黏附因子异常,两者密切相关,共同参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糖化低密度脂蛋白(G-LDL)水平,探讨糖尿病患者G-LDL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检测80例糖尿病患者及80名健康人群的血清G-LDL、血糖及常规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和载脂蛋白B100(apoB100)],糖尿病组同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糖尿病组LDL-C和apoB100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G-LDL、血糖、TG和Cho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C和apoA-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G-LDL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636,P〈0.05),与LDL-C及HbA1c不相关(r=0.331,r=0.327,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G-LDL明显升高,脂质糖化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G-LDL有望成为评价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患者心率振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DHVD)患者心率振荡(HRT)特点,评价HRT测量指标对SDHVD患者危险分层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SDHVD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再根据瓣膜返流与否分为2个亚组,返流者22例,无返流者24例,选择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振荡起始(TO)和振荡斜率(TS),分析TO、TS与瓣膜病变程度、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O>对照组(P<0.05),TS<对照组(P<0.05);返流组TO>对照组(P<0.05),TS<对照组(P<0.05);TO与瓣膜病变数量、瓣膜返流呈正相关(P<0.05),与LVEF、SDANN呈负相关(P<0.05);TS与瓣膜病变数量、瓣膜返流呈负相关(P<0.05),与LVEF、SDANN呈正相关(P<0.05)。结论SDHVD患者HRT指标较正常健康组有差异,且HRT与传统评价心脏病危险性指标LVEF、SDANN具有相关性,提示HRT在预测SDHVD患者危险性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2例HCC患者TACE前后血清IL-18、IL-10和VEGF浓度的改变,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HCC患者TACE前后血清IL-18与VEGF浓度的相关性。结果HCC组TACE治疗前IL-18、IL-10和VEGF浓度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肿瘤直径≥5C/19者IL-18浓度明显高于〈5cm者(P〈0.05),门静脉癌栓形成者明显高于无癌栓者(P〈0.05);TACE术后患者血清IL-18和IL-10浓度均降低,而VEGF浓度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前IL-18与VEGF浓度具有正相关性(r=0.540,P〈0.05),TACE术后二者不具备相关性。结论TACE对机体免疫状态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纠正患者体内免疫失衡状态,且治疗后VEGF的升高可能成为肿瘤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周云丽  任丽  陈瑛  张鹏 《检验医学》2009,24(5):370-372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 M2-PK)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2例乳腺癌患者、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Tu M2-PK水平,同时比较乳腺癌患者不同TNM分期血浆Tu M2-PK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浆Tu M2-PK水平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0.05),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Tu M2-P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TNM分期中,Ⅲ期乳腺癌患者血浆Tu M2-PK水平高于Ⅰ期(P〈0.05),而Ⅳ期Tu M2-PK水平则低于Ⅱ期与Ⅲ期(P〈0.05);血浆Tu M2-PK检测乳腺癌的敏感性为65.85%,特异性为70.00%,阳性似然比为2.20,阴性似然比为0.49,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为33.33%。结论血浆Tu M2-PK对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并对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浸润转移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食管癌放疗预后血清学指标。方法12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食管良性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研究组以及对照组血清中IL-6和IL.8。结果①良性患者组血清IL-6(tIL-6=3.677。P〈O.05),IL-8(tIL-8=5.963,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食管癌组血清IL-6(tIL-6=12.813,P〈0.05),IL-8(tIL-8=4.938,P〈O.05)水平明显高于良性患者组。②食管癌I期血清IL-6水平为54.28±10.59pg/ml,IL-8水平为67.58±12.53pg/ml;Ⅱ期血清IL-6水平为67.42±10.27pg/ml,IL-8水平为78.57±11.84pg/ml;Ⅲ期血清IL6水平为81.37±10.18pg/ml,IL-8水平为92.24±8.9pg/ml。食管癌Ⅱ期血清IL-6(tIL-6=5.814,P〈0.05),IL-8(tIL-8=4.163,P〈0.05)水平明显高于I期;Ⅲ期IL-6(tIL-6=6.099,P〈O.05),IL-8(tIL-8=5.672,P〈O.05)水平明显高于Ⅱ期。③120例食管癌患者经放射治疗后38例复发或转移。食管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组血清IL-6水平为97.78±11.94pg/ml,IL-8水平为122.28±12.57pg/ml,稳定组血清IL-6水平为66.46±10.42pg/ml,IL-8水平为87.37±11.32pg/ml;食管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组血清IL-6(tIL-6=14.622,P〈0.05),IL-8(tIL-8=15.178,P〈0.05)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结论1L-6和IL-8可能参与了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变化可间接反映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对其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老年痴呆患者海马代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入组者均符合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痴呆及混合性痴呆,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I和磁共振波谱检查,获得双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胆碱化合物/肌酸和肌醇/肌酸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双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胆碱化合物/肌酸和肌醇/肌酸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痴呆组患者左侧海马区肌醇/肌酸比值高于右侧(P〈0.01),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左〈0.01,P右〈0.05),左侧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比值低于右侧(P〈0.05),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左〈0.01,P右〈0.01)。但胆碱复合物/肌酸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可显示老年痴呆患者海马的代谢改变,有助于老年痴呆发生风险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