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5例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46例)及二甲双胍组(39例).西格列汀组每天予以西格列汀100 mg(1次服用),二甲双胍组予以二甲双胍1500 mg(分3次服用).2组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改为二甲胍1500 mg(分3次服用)联合西格列汀100 mg(1次服用)继续治疗12周.西格列汀组和二甲双胍组单一治疗12周后及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继续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G、TC、LDL-C、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MI.结果 西格列汀组与二甲双胍组治疗后,FBG、2hBG、HOMA-IR、HbA1c明显下降[西格列汀组:(7.4±1.2) mmol/L比(9.6 ±2.4)mmol/L,(9.0±1.4) mmol/L比(13.2±3.4) mmol/L,(3.2±0.5)比(6.2±0.5),(7.1±1.1)%比(8.7±2.5)%;二甲双胍组:(7.3±1.1) mmo]/L比(9.5±2.5)mmol/L,(8.9±1.5) mmol/L比(13.6±3.2) mmol/L,(3.3±0.4)比(6.0±0.7),(6.7±1.2)%比(8.6±2.6)%;P<0.05].联合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治疗12周后,FBG、2hBG、HOMA-IR、HbA1c均进一步下降,分别为(6.7±1.1)mmol/L、(8.1±1.2)mmol/L、(2.3±0.3)、(6.3±1.3)%,与西格列汀组及二甲双胍组单一治疗1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能使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明显下降,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时间均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45例患者,分别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结结果:实验组患者的TC水平为(6.23±0.69)mmol/L,TG水平为(2.85±0.80)mmol/L,HDL-C水平为(0.97±0.24)mmol/L,LDL-L水平为(4.24±0.87)mmol/L;常规组患者的TC水平为(4.10±0.66)mmol/L,TG水平为(1.67±0.44)mmol/L,HDL-C水平为(1.27±0.52)mmol/L,LDL-L水平为(2.17±0.45)mmol/L,P0.05.结结论:在对初诊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能够对患者的TC、TG、HDL-C、LDL-L水平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伴肥胖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T2DM伴肥胖患者78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给予艾塞那肽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口服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BW)、腰围(W)、体重指数(BMI)、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BG)控制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的变化,并观察和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观察组BW、W、BMI、TC、TG、FBG、2hPBG、HOMA-%B、HO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BW、TC、2hPBG、HO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W(96.56±7.22) cm、BMI(25.03±2.33)kg/m、TG(3.09±0.21) mmol/L、FBG(7.09±1.07)mmol/L、2hPBG(10.04±2.12)mmol/L、HOMA-R(3.10±0.7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OMA-%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为10.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 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能有效减低T2DM伴肥胖患者的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并有效改善血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安全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治疗的效果。方法 12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及观察B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待血糖稳定后再实施进一步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A组患者采用利拉鲁肽治疗,观察B组患者采用艾塞那肽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的FPG、2 h PBG、HbA1c分别为(8.2±2.0)mmol/L、(8.6±1.6)mmol/L、(7.9±1.1)%,观察A组治疗后的FPG、2 h PBG、HbA1c分别为(6.8±1.4)mmol/L、(7.0±1.5)mmol/L、(7.0±0.7)%,观察B组治疗后的FPG、2 h PBG、HbA1c分别为(7.4±1.2)mmol/L、(7.8±1.8)mmo...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在初诊成人2型糖尿病( 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11月—2015年6月诊治的78例 T2DM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78例分为二甲双胍单药组和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39例。二甲双胍单药组在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的同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0.5 g 口服、3/ d;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在二甲双胍单药组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5μg 皮下注射、2/ d,1周后调整为10μg 皮下注射、2/ d。疗程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体重、空腹血糖( FBG)、餐后2h 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两组体重、BMI 及 FBG、2 hBG、HbA1c 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甘油三酯( TG)、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FINS 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体重、BMI、FBG、2 hBG、HbA1c、TG、收缩压显著下降,FINS 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初诊成人 T2DM 患者的体重和糖代谢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PP-IV抑制剂联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某医院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3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A 30例:用磷酸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治疗组B 30例:用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对照组FBG、2hPG、HbA1c、BMI、FIns分别为:(7.6±1.8)mmol/L;(10.6±1.8)mmol/L;(7.3±1.7)%;(24.3±1.7) kg/㎡;(10.6±1.1)μU/mL。治疗组A分别为:(6.3±1.7)mmol/L;(8.8±1.8)mmol/L;(6.7±1.3)%;(23.4±1.0)kg/㎡;(11.7±1.1)μU/mL。治疗组B分别为:(6.5±1.4)mmol/L;(8.6±1.6)mmol/L;(6.5±1.4)%;(24.1±1.2)kg/㎡;(11.2±1.1)μU/mL。三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A、B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DPP-IV抑制剂联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男性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1902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NAFLD的诊断标准分为NAFLD组(778例)和对照组(1 124例).测定2组人群血压、BMI、TC、TG、LDL-C、HDL-C、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2 h PG)、尿酸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男性资料NAFLD的患病率为40.9% (778/1902);男性人群NAFLD组的BMI、高血压患病率、TG、空腹血糖及2hPG、LDL-C、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5.6±2.1)kg/m2比(23.7± 5.6) kg/m2,33.8% (263/778)比21.3% (239/1124),(2.2±1.4) mmol/L比(1.4±0.8)mmol/L,(8.2±2.5) mmol/L比(7.2±1.7) mmol/L,(2.8±0.7)mmol/L比(2.7±0.7) mmol/L,(425±85) μmol./L比(336±100).μmol/L,P<0.01],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1.27±0.28) mmol/L比(1.44±0.34) mmol/L,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HDL-C、2 h PG、尿酸、BMI、高血压[OR值(95% CI)分别为1.6559(1.253~2.026)、0.303(0.1526 ~0.603)、1.205(1.100 ~1.320)、1.003(1.001 ~ 1.005)、1.160(1.069~1.259)、1.69(1.084~2.634),均P<0.05]是男性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患者伴有2个以上MS组分者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MS在NAFLD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1.7%(324/778)比13.7%(154/1124),P<0.05];男性MS患者发生NAFLD病的相对危险性是无MS患者的4.48倍(95% CI,3.0786 ~6.5281).结论 男性人群NAFLD与多元代谢紊乱存在密切关系;MS组分TG、HDL-C、2 h PG、BMI、高血压是男性NAFLD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MS发生NAFLD的相对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达格列净治疗已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56例已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及运动治疗1周后给予达格列净治疗,给药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测定体质量指数(BMI)、腹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BMI(28.12±1.12)kg/m2、腹围(90.20±12.30)cm、HbA1c(6.57±0.89)%、FPG(6.23±0.92)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3.21±0.52)、TG(3.90±1.40)mmol/L水平较治疗前的(29.54±2.13)kg/m2、(103.40±10.20)cm、(9.13±1.02)%、(9.23±1.01)mmol/L、(5.34±1.02)、(5.20±1.30)mmol/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TC、空腹胰岛素、F-CP水平与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用药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于2016年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通过电脑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常规组52例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研究组52例患者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之上,予以二甲双胍进一步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效果与安全性。结果:就用药效果分析,研究组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8.5±1.5)%、空腹血糖(6.2±1.4)mmol/L、餐后2h血糖(6.6±1.6)mmol/L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10.7±2.1)%、(7.7±1.9)mmol/L、(8.2±1.7)mmol/L,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安全性分析,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3.85%%VS 19.2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曲建昌  祝开思  王彤  李丽  赵蕾 《中国医药》2011,6(3):286-287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和二甲双胍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20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各30例,A组单纯予以糖尿病饮食控制同时配合运动锻炼治疗;B组予以二甲双胍(餐前即服)0.5/次,2次/d治疗;C组予以罗格列酮(餐前服用)2 mg/次,2次/d治疗,D组予以复方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复方制剂1片/次,2次/d.经过12周治疗后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完成试验者共116例,4组患者TC、T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C组与B组比较,TG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9)mmol/L比(1.7±1.0)mmol/L,P<0.05];C组和B组HDL-C明显上升(P<0.05),组间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5)mmol/L比(1.3±0.6)mmol/L,P<0.01);C组的LDL-C下降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1.1)mmol/L比(1.1±0.4)mmol/L,P<0.05);D组与C组比较TG下降、HDL-C上升、LDL-C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有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的作用,但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的作用要强于罗格列酮、罗格列酮强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1.
王莉 《中国医药》2014,(7):1017-1019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NAFLD患者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口服罗格列酮4 mg,1次/d;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0.5 g,3次/d;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4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33/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重指数、肝功能(ALT、AST、GGT)、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OMA IR及FIN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2±7)kg/m2比(28±9)kg/m2;(36±7)U/L比(116±9)U/L,(29±7)U/L比(97±8)U/L,(27±6)U/L比(75±8)U/L;(4.0±1.1)mmol/L比(5.0±1.3)mmol/L,(1.3±0.7)mmol/L比(2.6±1.3)mmol/L;(9±4)mU/L比 (13±9)mU/L,(1.6±1.1)×103比(2.6±1.2)×103](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25±7)kg/m2,(71±9)U/L,(66±3)U/L,(62±6)U/L,(3.6±1.7)mmol/L,(1.8±0.7)mmol/L,(11±3)mU/L,(2.1±1.4)×1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够治疗NAFLD,通过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NAFLD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从而减轻NAFLD的肝损害,疗效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将288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照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A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B组),对两组患者进行BMI、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等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ALT(55.12±9.13)mmol/L、BMI(28.48±4.69)kg/m2、HbA1c(8.57±1.69)mmol/L、FPG(9.36±2.24)mmol/L、TG(2.12±0.38)mmol/L、TC(5.56±1.25)mmol/L、AST(25.34±5.23)mmol/L,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6.22±8.76)mmol/L、(23.96±3.73)kg/m2、(7.62±1.28)mmol/L、(8.67±1.98)mmol/L、(1.23±0.17)mmol/L、(4.31±1.09)mmol/L、(21.19±4.71)mmol/L(t=17.564、8.726、5.163、2.694、8.788、6.894,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与BMI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32,P<0.01),与AST呈显著负相关(r=-0.091,P<0.01)。结论 ALT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指标,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高危血管病变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代谢紊乱因素及血管病变高危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高危血管病变合并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单用氯沙坦钾组(100mg/d,n=86)、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250mg,3次/d+氯沙坦钾100mg/d,n=87)。入选患者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空腹血胰岛素(INS0)、服糖2h血胰岛素(INS120)、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治疗12周后2组的各代谢紊乱指标下降幅度:单用氯沙坦钾组[FBG(0.55±0.21)mmol/L、PBG(0.82±0.14)mmol/L、INS0(1.91±0.28)mU/L、INS120(8.5±1.5)mU/L、BMI(0.012±0.003)kg/m2],联合用药组[FBG(1.19±0.14)mmol/L、PBG(3.71±0.14)mmol/L、INS0(8.90±0.44)mU/L、INS120(43.7±7.2)mU/L、BMI(5.35±0.79)kg/m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危血管病变指标降低幅度:单用氯沙坦钾组[TC(0.050±0.020)mmol/L、TG(0.011±0.003)mmol/L、SBP(38.1±3.3)mmHg、DBP(34.6±2.2)mmHg],联合用药组[TC(2.24±0.06)mmol/L、TG(0.800±0.020)mmol/L、SBP(56.4±2.3)mmHg、DBP(43.9±2.8)mmHg],2组间比较,血脂及收缩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以对高危血管病变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多项代谢紊乱因素进行积极处理,降低血管病变高危因素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黄连素治疗前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RBP4)的变化。方法20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仍然不能达到良好控制者,予黄连素片0.9g/a口服治疗共16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测定空腹血糖(FBG)、TC、TG、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RBP4水平。根据公式分别计算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T2DM患者予黄连素治疗16周后BMI、WHR略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G、TC、TG、FFA、HbAlC、Fins、RBP4、Homa—I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6.4±1.7)mmol/L比(7.5±2.0)mmol/L,(5.2±1.4)mmol/L比(6.0±1.5)mmol/L,(1.6±0.4)mmol/L比(2.0±0.6)mmol/L,(1.1±0.3)mmol/L比(1.4±0.4)mmol/L,(6.5±1.0)%比(7.2±1.1)%,(2.7±0.9)mU/L比(3.8±1.2)mU/L,(11.4±1.7)μg/L比(15.3±2.9)μg/L,0.9±0.3比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连素能明显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可能通过减少脂源性细胞因子RBP4的分泌而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降脂护肝胶囊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降脂护肝胶囊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脂肪肝患者完全随机分为降脂护肝胶囊组和血脂康胶囊组,各95例。降脂护肝胶囊组采用降脂护肝胶囊治疗,血脂康胶囊组采用血脂康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与体征、肝功能、血脂和B型超声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降脂护肝胶囊组总有效率为96.8%(92/95),明显高于血脂康胶囊组总有效率[76.8%(7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脂护肝胶囊组和血脂康胶囊组患者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TC及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降脂护肝胶囊组:(32±13)U/L比(67±30)U/L,(43±12)U/L比(89±31)U/L,(47±19)U/L比(96±42)U/L,(5.1±0.4)mmo]/L比(7.2±1.6)mmol/L,(1.5±0.7)mmol/L比(3.4±2.2)mmo]/L,(3.1±2.1)mmol/L比(3.8±1.6)mmol/L;血脂康胶囊组:(44±16)U/L比(69±30)U/L,(55±15)U/L比(87±31)U/L,(60±22)U/L比(99±46)U/L,(6.3±0.7)mmol/L比(7.5±1.4)mmol/L,(2.9±0.8)mmoL/L比(3.4±2.5)mmo]/L,(3.3±1.9)mmoL/L比(3.6±2.1)mmoL/L],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降脂护肝胶囊组:(1.5±0.6)mmol/L比(1.0±0.7)mmol/L;血脂康胶囊组:(1.2±0.7)mmol/L比(0.9±0.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降脂护肝胶囊组治疗后AST、γ-GT、TC及TG水平均明显低于血脂康胶囊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血脂康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护肝胶囊具有良好的保肝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GM)、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hyperinsuline-mic-euglycemic clamp technique)评价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艾塞那肽及地特胰岛素对血糖波动、胰岛素敏感性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0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及地特胰岛素组,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及地特胰岛素治疗,治疗期为3个月,测定20例患者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动态血糖监测及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评估患者的血糖波动、胰岛素敏感性等相关指标。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艾塞那肽组及地特胰岛素组HbA1c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8.31±0.99)vs(6.80±0.77)mmol/L,(8.09±1.66)vs(6.94±1.25)mmol/L(均P<0.05)]。动态血糖监测显示治疗后艾塞那肽组的日平均血糖(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0.16±0.60)vs(8.26±0.76)mmol/L,(2.25±0.55)vs(1.42±0.50)mmol/L,(5.38±1.65)vs(3.06±1.58)(均P<0.05)],地特胰岛素组上述指标及两组日间平均血糖绝对差(MOD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艾塞那肽组M值较前明显升高(3.10±1.29 vs(4.44±1.26)mg/(min?kg),P<0.05),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81.85±8.57)vs(79.51±8.24)kg,(28.27±3.39)vs(27.46±3.17)kg/m2,(均P<0.05)],地特胰岛素组M值、体质量及BMI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HbA1c、MBG、SDBG、MAGE、MODD、体质量、BMI及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艾塞那肽及地特胰岛素治疗,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同时艾塞那肽尚能减轻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减轻体质量,但与地特胰岛素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玮  张淑珍  杜鹃  吴芳 《中国医药》2014,(5):707-709
目的 观察肾炎康复片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收治的8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严格控制2组患者血脂及血糖.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10 μg,1次/d;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10 μg,1次/d,肾炎康复片5粒/次,3次/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肌酐、24 h尿蛋白含量、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 (38/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收缩压、舒张压、尿素氮、肌酐和24 h尿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9 ± 0.4) mmol/L比(5.5±0.7) mmol/L、(1.7±0.2) mmol/L比(3.6 ±0.7) mmol/L、(81±6)mmHg(1 mmHg =0.133 kPa)比(89 ±7)mmhg、(133±8)mmHg比(145±10)mmHg、(8.2±1.9) mmol/L比(13.2±2.0)mmol/L、(199±61) μmol/L比(259±88) μmol/L、(1.1 ±0.4)g/24 h比(2.5±0.6)g/24 h;对照组:(3.9±0.4)mmol/L比(5.6±0.7)mmol/L、(2.4±0.4) mmol/L比(3.6±0.7) mmoL/L、(85±6) mmhg比(89±6)mmhg、(135±8)mmhg比(144±9) mmhg、(10.8±1.6) mmol/L比(13.3±2.2) mmol/L、(202±63) μmol/L比(264±91) μmol/L、(1.6±0.5)g/24 h比(2.4±0.5)g/24 h](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24 h尿蛋白、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能够明显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75例,按照血尿酸(UA)水平分为高尿酸组(HUA)39例和正常尿酸组(NUA)36例,对两组的BMI、腰臀比(WHR)、血UA、TC、TG、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HUA组TG、TC、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NUA组[(3.39±1.28)mmol/L与(1.39±0.77)mmol/L、(6.61±1.53)mmol/L与(5.15±1.57)mmol/L、(4.28±1.26)mmol/L与(2.364±1.23)mmol/L、(0.85±0.54)与(0.53±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9、2.012、2.175、2.009,均P〈0.05)。(2)老年糖尿病患者血UA水平与TG、TC、LDL.C及HOMA.IR呈正相关(r=0.327、0.335、0.321、0.331,均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UA水平与多种因素相关,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索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