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吴某,60岁,1992—8初诊。诊前十余日,恶寒,持续发热,头疼,经西药治疗,汗出热不解,面红耳赤,时有头疼,身痒难忍,误为药物过敏,服脱敏药无效。近日症状加重,头疼头晕,发热微恶寒,时发时止,无汗,胸 相似文献
2.
1发热案郭某,男,27岁,2003年6月20日就诊。患者因6天前淋雨后发热,每天下午3h~5h开始发热,入夜至38.5℃,自服维C银翘片及其他退烧药,虽汗出而热未解。刻诊:微恶寒怕风,发热,体温38.2℃,纳眠均差,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胸透及血常规检验均无异常。证属外感风寒,邪郁于表。治宜调和营卫,解表发汗。予桂麻各半汤加减:桂枝12g,炙麻黄12g, 相似文献
3.
六经合病并病治验举隅黄梅春江西省高安市太阳卫生院,高安市太阳圩乡(330809)《伤寒论》六经合病、并病的理论,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无论是外感疾病还是内伤杂病,不论何种疾病的任何阶段,只要辨证属六经合病或并病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家父罗德扬擅长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每获奇效。此撷其用桂技麻黄各半汤治奇痒验案2则,以飨读者。案1李某,女,52岁,农民,1972年2月3日诊。自诉皮肤后痒《个月。白天皮肤奇痒难忍,至夜晚脱衣覆被睡觉则痒止但喘促不宁,曾用中西药和民间单方等多法调治皆无寸效,后经人介绍求家父诊治。刻诊:全身皮肤后痒但无丘疹,不红不肿,皮肤略嫌干燥,抓痕累累,舌质激红,脉象浮涩。家父思忖良久,认定为邢子皮股,卫津郁滞,皮肤失去荣润所致。思仲景桂技麻黄各半汤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句.试投原方,以观其效:枝枝12g,白芍129… 相似文献
5.
6.
桂枝麻黄各半汤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原文23条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该方为太阳病日久不愈形成表郁轻证而设,辨证要点当以“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身必痒”等症。然而,医者临诊时,见到如此典型症状却少之又少,给应用本方带来困难。笔者在临证中用此方治疗疑难杂病,取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太少并病发热首见《伤寒论》所述 ,原为太阳中风发热 ,失于温散 ,或素体腠理疏松 ,表证未罢而病邪又入少阳半表里 ,正邪分争 ,引动胆经郁热 ,上迫心神 ,横逆犯胃 ,出现以发热为主症 ,伴微恶寒、自汗、头项强痛、支节烦疼、眩冒、微呕、心下支结等一系列症状的六经辨证称谓。在临诊中小儿发热属太少并病者时有所见 ,且颇具自身特点 ,故笔者在此略议如下。1 发病较频 高于成人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 ,《伤寒论》出于太阳篇 ,柯韵伯谓其为“和解表里之总方”,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 ,如《伤寒论》 99条“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于临证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举数例如下,以飨同道。1慢性荨麻疹李某,女,56岁。诉浑身泛发痒疹5a。于5a前外出因衣着单薄感受风寒后,当晚即出现发热恶寒症状,全身皮肤出现黄豆大的皮疹,瘙痒难忍。经治疗10d后发热恶寒症状消失,但遗留皮肤痒疹经久不愈,经中西医多方诊治均收效甚微,颇感痛苦。现症:全身散发暗红色黄豆大皮疹,遇寒加重,纳眠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临证治验举隅周世杰郑州矿务局总医院(452371)主题词小柴胡汤/治疗应用,复视/中医药疗法,郁证/中医药疗法小柴胡汤乃医圣仲景所创和解少阳之名方,临证加减应用机会甚多,现举数例,以广其用。1视一为二案(复视案)张某,女,23岁,教师。经行淋... 相似文献
10.
1喘证张某,男,4岁,1994年11月2日诊。高热,咳嗽,喘促7日,曾静脉滴注青霉素5天,不见好转,咳吐黄痰,高热不退,面赤心烦,口渴,小使黄少,大便不畅,舌质红,首英,脉滑数。此为邪热郁闭于肺之喉。治宜清肺污热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3g,生石膏15g,杏仁6g,甘草3g,桑白皮6g,川贝6g。日1剂,水煎服。药后约一时许身热即退,咳喘减轻,精神转佳。按方复进2剂而愈。2寒厥李某,男,39岁,农民,1995年五月10日诊。2个月前曾因脑瘤于某医院作开颅手术,并行放射治疗,出院后即感恶寒,伴呕逆已月余。时值冬日,虽身着厚被… 相似文献
11.
12.
瘀血的病证常随瘀阻的部位不同而各异,如妇科常见瘀血阻于胞宫而出现少腹疼痛、经血紫黑有血块、痛经、闭经、崩漏、症瘕等。现将笔者辨治瘀血三则举隅如下:1痛经[例一]吴某某,女,已婚,23岁。1989年12月15日初诊。近几个月来,每逢经行即小腹疼痛,得热痛减,经行量少,如黑豆汁,有血块,食欲不振,形寒便清,舌边紫,首白腻,脉沉紧。证属寒湿客于胞宫,血被寒滞,经行不畅,故少腹疼痛。血瘀胞脉,故舌边紫,经行有血块;寒气生浊,则经来如黑豆汁;脾阳受困,致形寒便精。客者除之,寒者热之,以温经化瘀、散寒利湿为法。方用少腹…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用炙甘草汤化裁,施治于心悸、征件等一类心系虚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举二例于下:[例一]孟××,女,50岁。1992年9月10日初诊。曾在1972年经心电图检查,即有室性早搏出现,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显,且体质较弱,上一天课全身疲倦无力,经常感到心慌、气短、头晕,曾晕倒几次。心电图查示:室性早搏。血压90/60mmHg。红细胞、血红蛋白略低于正常值。脉诊:沉细而弱,左寸部略带浮象。舌质红,少苦。诊为心阴亏损,心失血奉,当滋心阴,益心血为法方用炙甘草场主之。药用炙甘草6g,生姜3g,枝枝sg,麦冬15g,阿胶1… 相似文献
17.
1产后暴利害张某,女,25岁,1984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泄泻稀水伴干呕、心下痞满10天。患者10天前在某医院分娩第一胎时,因置人性胎盘产时大出血而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又不慎感邪,遂下利稀水,日行7次~8次,肠鸣腹痛。尤感心下痞满,心烦不安,干呕不欲食,精神疲惫,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黄厚腻,脉虚细。辨证属产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冶宜调中补虚,寒温并施。处甘草泻心汤加味:炙甘草12g,红参6g,干美10g,黄连5g,黄警10g,制半夏10g,大枣20g,白术12g。日1剂,水煎服。2剂后大便转稀据,日行3次,肠鸣腹痛、心下… 相似文献
18.
李耀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9):75-75
1 花癫病 案例:张某,女,23岁,1990年上大学期间,因思慕一男同学,失恋后得此病。初起表现则头晕头痛、不寐、急躁易怒,继而失去理智,羞耻不顾,整日寻找那位男同学,于1990年6月被家长送往某精神病医院治疗,曾用氯丙嗪、氟哌啶醇(用量不详)等药物,3个月基本痊愈出院。半个月后,病情复发,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于1992年8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症见不知羞耻,见男子如似情人,甚则见男子紧紧抱住,情语绵绵,吻来吻去,见女同志劝阻,则骂詈不休,达不到目的时,则赤身露体、焦虑、烦躁、彻夜不眠,如进行必要的强迫治疗,则闭门不出、自言、喃喃不已,舌红,… 相似文献
19.
20.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症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症25例,总有效率为84%,症状改善平均时间5.5天,早期尿毒症病人的疗效优于终末期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