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tissueimaging,DTI)技术对异位激动及收缩顺序评价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使用AcusonSequoiaC256仪器,观察9只杂种开胸犬的心脏活动,异位起搏电极安置于左室后壁乳头肌水平。结果异位起搏时,心肌最早激动点与电极安置部位一致,其传导顺序与窦性激动明显不同,各室壁不同区域收缩顺序不一致。结论DTI可定位心室异位激动起源,评价心肌激动收缩顺序。DTI技术无创、安全、可重复的特点,可以使其作为电生理检查的补充,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具有安置电极方法简单、电极尖端易于固定的优点,但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双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同步性丧失,从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1].近来临床多项回顾性研究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室激动顺序,并因此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心功能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因心力衰竭住院及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性均增加,显示右室心尖部起搏的非生理性弊端[2~3].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单纯为保证最慢心率到目前日趋接近生理性的起搏.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接近房室水平,位于左右心室之间,此处起搏可使心室激动顺序接近生理状态,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4].从而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  相似文献   

3.
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螺旋电极临床应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翼状电极(被动固定)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但RVA起搏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引起左右心室电一机械活动的不同步,使心脏丧失了整体协调性。而螺旋电极(主动固定)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能基本保持左、右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增加心排血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人术是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而在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下将起搏电极分别置放于希氏束(n=6)和右室心尖(n=6).所有部位的起搏频率均控制为120次/min.采用二维灰阶、血流频谱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测量和计算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心室各房室和相连大血管解剖结构内径和容量、心肌的激动顺序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不同起搏状态上述测量参数的配对统计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壁内心肌的激动顺序、心脏主要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窦性心律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有效地量化评价心脏起搏状态下的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希氏束起搏能够明显地改善心脏解剖和血流动力学重构.  相似文献   

6.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心室起搏时左室右室电极安置的有效途径。方法 对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将左室电极安置在中心静脉,将右室电极安置在右室流出道,形成中心静脉+右室流出道方式起搏。结果 患者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消失,心电图QRS时间从0.15秒缩短0.14秒,心功能从Ⅳ级改善为Ⅱ级。结论 中心静脉+右室流出道方式起搏是双心室起搏的有效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漂浮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软英 《护理研究》2006,20(12):3336-3337
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过渡性体外起搏方式,用双电极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到右心室,电极接触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而起搏。常用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还可用于外科手术前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者的保护性应用等。病人病情危急时应用临时起搏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保证安全可靠连续性临时起搏,术后的监护与护理起着重要作用。我科2003年6月-2006年6月共行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45例,起搏成功率100%。现从护理角度探讨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和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起搏信号指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60年Fuman开创了经静脉植入电极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以来,心脏临时起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过去多采用在X线指导下放置电极导管的方法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因需搬动人,耗时过长及并发症多等原因而延误诊治,本文在通过应用普通起搏导管在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探讨在心电监护下起搏信号指导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是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而在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其较心尖部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动力学指标,室间隔部起搏有利于左右心室协调运动但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西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置入术的病例较少,我科于2007年8月重置入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术,经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已出院,现报…  相似文献   

11.
心室起搏挽救了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命,但近来发现心室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究其原因是右心室心尖起搏改变了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以及左心室各室壁之间的收缩不协调,心脏有用功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因而晚近出现了以减少右心室心尖起搏危害的多种起搏方法,如应用新的起搏器程序心房按需起搏方式(AAI)向心房心室按需起搏方式(DDD)转化的最小化心室起搏(MVP),以及新的起搏部位探索(希氏束下起搏、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等).希氏束起搏手术较复杂,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则相对简单.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基本保持了左、右心室间正常的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但需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本研究探讨了应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方法学.  相似文献   

12.
应用心室电极安置AAI起搏6例毕焕林,柳达,罗丽萍,吴新灵,杨玉茹,陈友兰(新疆石河子医学院一附院,石河子3320082.新疆乌鲁木齐铁路中心医院)右心耳起搏因电极安置较困难,都采用特制J型电极。我院自1992年1月份以来先后对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方式下心房激动时间的变化。方法双腔永久起搏器(DDD)安置术中,心房电极安置于右心耳42例,房间隔电极2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计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相(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max:(138±23)msvs(127±16)ms,Pd:(19.4±9.0)msvs(13.5±7.3)ms];均P<0.05)。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少[Pmax:(122±12)msvs(133±17)ms,Pd:(11.1±6.6)msvs(15.5±8.0)ms,均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方式相反于右心耳起搏方式,心房电活动更稳定。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组织显像定位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确定多普勒组织显像(DTI)评价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使用了两种起搏方法。2例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和20例安置VVI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别被施以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术。在左心室和右心室各切面显示清楚时,重叠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两维图像。当食道调搏电极或心室起搏电极释放刺激脉冲电流时,观察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结果发现:心室壁加速度改变起始点位置与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的吻合率在左右心室分别均为100%。说明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能准确显示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从而间接反映心室壁的除极起始点和传导顺序。  相似文献   

15.
DDD起搏是房室顺序起搏,是根据人体心脏激动模式设计的,故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我院近3年来,共安置DDD起搏器15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及材料1.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病人,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在51~90岁之间,其中病窦综合征(SSS)11例,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  相似文献   

16.
起搏阀值参数的测量关系到能否正常起搏,但不同个体、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心脏起搏位置及单双极电极的不同,均可影响电极的各项参数,在同一个体,同一个心脏起搏位置的基础上,设置双极电极组病人的情况下,变换单双极电极,观察其各项参数的变化。通过比较,说明双电极抗干扰能力优于单极起搏电极,应用于临床,避免心肌电远场干扰。  相似文献   

17.
DDD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DD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理性双腔起搏器,它既可以恢复心脏正常电激动顺序及房室收缩顺序,又可根据需要变换多种工作方式,以达到最佳起搏效果。我科自1994年9月份以来为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置了DDD起搏器,我们对吕例患者从术前准备,术中,术后护理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经临床医生及电生理检查确诊为病窦综合征,需采取起搏治疗的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最大的67岁,年龄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55.5岁。心电图提示均有窦缓,窦性停搏,其中1例最长间歇为2.92s;食道调搏提示均有窦房结功能低下;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  相似文献   

18.
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起搏器(AAI),其特点是电极置于心房,刺激心房起搏,又能感知心房的自身激动而抑制起搏器发放脉冲.适合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由于它能保持房室顺序收缩,属于生理性起搏.故近年来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自1989年~1990年10月我院成功地对7例SSS患者安置了AAI起搏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男4例,女3列,年龄52~67岁,平均57岁,7例患者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均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均有不同程度黑朦或晕厥等症状,病程平均6.1年.2例有阵发性心房纤颤史,电生理检查房室传导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心节段性室壁的收缩特征及时序。方法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确定右心室心尖起搏电极顶端在右心室心尖部的准确空间附着位点。运用应变显像技术,测定左心室壁各节段收缩期应力的达峰时间,即自心电图Q波起点至收缩期峰值应变时限(interval between Q wave of surface ECG and peak strain,QPSI),反映左心室各室壁的收缩时序;并计算QPSI的离散度,即最大QPSI减去最小QPSI的时限差,代表左心室内收缩延迟时间。观察正常对照组、右心室心尖不同部位起搏组左心室壁的节段性运动,评价各组左心室壁的收缩(或应变)时序及收缩协调性。结果右心室心尖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较正常对照组发生改变。右心室心尖侧壁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间隔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不同,左室间隔心尖段、后壁基底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心尖起搏时左室壁整体的收缩发生延迟,并且右心室心尖侧壁起搏组左室壁的收缩延迟时间明显大于右心室心尖间隔起搏组(P〈0.05)。结论右心室心尖不同部位起搏可以导致左心室不同的收缩模式改变,提示右心室心尖不同部位起搏所引起的电激动顺序及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了安置VVI起搏器33例患者及正常人21例。在起搏组33例患者中,发现三尖瓣返流12例,发生率为36.4%;心包积液2例,占6%;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电极脱位各1例。年龄匹配正常组,无1例返流。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右室起搏发生三尖瓣返流的机理,主要与起搏电极跨越三尖瓣的位置密切有关。同时提出了明显的三尖瓣返流可能参与或促发起搏器综合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