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床分期为N0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与否与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探讨临床分期为N0的非小细胞肺癌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的必要性.方法回顾1985年1月~2000年6月手术切除的术前判断为N0的手术病例,对比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判断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偏差,以及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本组术前临床分期术后总的准确率为42.32%(201/475),术前判断为T1N0M0 的病例中,术后有淋巴结转移组(pT1N1M0、pT1N2M0)与无转移组(pT1N0M0)之间除1年组间生存率差异不显著外(P=0.067),其余2年及5年组间生存率之间P分别为0.037及0.012,组间生存率差异显著(P均<0.05);术前判断为T2N0M0 的病例中,术后有淋巴结转移组(pT2N1M0、pT2N2M0)与无转移组(pT2N0M0)之间1、2年及5年组间生存率之间差异显著(P均<0.05);而术前判断为T3N0M0 的病例中,术后有淋巴结转移组(pT3N1M0、pT3N2M0)与无转移组(pT3N0M0)之间1年及5年组间生存率差异不显著(P均>0.05),但2年组间生存率之间有差异(P<0.05).结论尽管临床N0期的非小细胞肺癌(cT1N0M0, cT2N0M0)临床上无淋巴结转移证据,但由于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客观上存在差异,且淋巴结转移与否与其术后生存率之间存在差异,因而淋巴结清扫及采样仍然必要,任何不能行淋巴结清扫的肿瘤局部治疗方法都可能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2.
3.
4.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的主要失败原因是远地转移或/和局部区域复发。术后辅以单纯放疗或化疗能否提高长期生存率一直存有争议[1.2]。本文回顾总结1987-10-1994-12NSCLC根治术后临床资料,以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地转移为观察指标,分析术后放疗和化疗对失败原因的影响及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ctomy,VAMT)在肿瘤直径大于5cm(T>5 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应用VAMT技术行T>5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46例,总结其经验与应用体会.结果 VAMT手术治疗NSCLC46例,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VAMT在肺癌外科具有重要作用,对肿块较大、分期相对偏晚的非细胞肺癌患者可优先考虑选择VAMT. 相似文献
8.
张大勇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11):1381-1383
目的:观察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于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即QOL)的影响。方法选择应用肺癌根治术治疗的4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2例(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和对照组208例(传统肺癌根治术),在手术前后应用FACT-L量表、LCSS评分法和VAs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同时记录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均有改善,观察组FACT-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为、LCSS评分为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44%)显著低于对照组(19.71%),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能够在有效切除肿瘤病灶的同时,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商品名:恩度)Endosta具有广谱抗血管生成活性,其作用机制[1]是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迁移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从而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恩度与化疗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已被收入NCCN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传统三孔胸腔镜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微创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1至2016-10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27例NSCLC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孔64例)及对照组(三孔6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数、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及疼痛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转开胸数8例,高于对照组3例(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8.2 d、疼痛评分1.5分及镇痛药物使用时间2.8 d均低于对照组(10.3 d、3.3分及4.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手术相比三孔胸腔镜可获得同样根治切除效果、安全可行,且术后恢复快,但手术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建议初学者先应用三孔胸腔镜进行手术,逐渐减少切口,直至单孔胸腔镜下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射波刀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总医院28例接受射波刀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Ⅰ~Ⅱ期),处方剂量为28~52 Gy(中位剂量42.2 Gy),分3~7次给予。等剂量曲线水平为65%~87%(中位水平为80%)。结果疾病控制率96.4%,随访5~2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6.4%,总生存率100%。发生Ⅰ~Ⅱ级乏力16例(57.1%),Ⅰ~Ⅱ级放射性肺炎5例(17.9%),无Ⅲ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射波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控制率高、不良反应轻,可作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根治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对36例临床Ⅰ—Ⅱ非小细胞肺癌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病人年龄58—88岁,中位年龄74岁,Ⅰ期25例,Ⅱ期11例,病灶小于3cm17例,3cm以上19例。采用真空袋固定,Philips公司CT模拟机定位及YARIAN公司的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小于3cm病灶采用弧形照射结合2-3个适形固定野,剂量10-15Gy,次,共3—5次;3cm以上病灶采用非共面适形野,剂量5~8Gy/次,共6—12次,计划要求95%以上PTV体积接受95%以上剂量。按100%等剂量线计算处方剂量,全肺V20控制在≤25%。结果近期疗效中完全缓解(CR)率为53%,部分缓解(PR)率为36%,无进展(NR)率为11%,总有效率(CR+PR)为89%。肿瘤直径小于3cm者CR率为76.5%,而3cm以上者CR率为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2.4%、38.5%。Ⅰ期、Ⅱ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96%、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生存率分别为57%、43%。放射性肺反应早期多为0级,Ⅰ级9例,Ⅱ级3例,晚期肺反应多为Ⅰ级,Ⅱ级6例,无Ⅱ级以上早期及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失败原因主要为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p1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SP法对52例非小细胞肺癌石蜡标本进行p16蛋白的检测。结果发现44例(84.6%)p16蛋白表达阳性,p16蛋白在良、恶性细胞中均有表达,肿瘤细胞中p16表达呈现异质性;各肿瘤类型中鳞癌和大细胞癌阳性率高于腺癌,但无显著差异,高分化腺癌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腺癌(户<0.05);伴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低于非转移者(P<0.01),且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大小相关。表明p16基因表达缺失参予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肿瘤分化、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疗+手术+化疗”模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并与“手术+化疗”模式进行对比。方法2006年7月—2010年12月,共纳入235例确诊的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63例接受“化疗+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为围手术化疗组;另172例接受“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为术后化疗组。化疗采用含铂两药方案,设计实施累计4个周期;手术行肿瘤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化疗组中累计完成3~4个周期化疗的患者比例达到100%,与术后化疗组的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化疗组3~4度严重胃肠道及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术后化疗组相比明显下降(1905%比3372%,P<005;1429%比3140%,P<005)。围手术期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较术后化疗组延长了近7个月(49个月比42个月,P<0001);前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也较后者显著延长了近12个月(41个月比29个月,P<0001)。结论围手术期化疗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耐受良好,可以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串珠征的形成机制,评价其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SCLC)、周围型肺腺癌及周围型肺鳞癌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周围型 SCLC 78例、周围型肺腺癌69例、周围型肺鳞癌33例,分别统计串珠征的阳性率、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及纵隔淋巴结大于肺原发灶的比例,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周围型 SCLC中10例串珠征阳性(12.8%),且纵隔淋巴结均大于肺原发灶;78例中63例纵隔淋巴结转移(80.8%),42例纵隔淋巴结大于肺原发灶(53.8%)。69例周围型实性肺腺癌中,无1例出现串珠征,2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36.2%),2例纵隔淋巴结大于原发灶(2.9%)。33例周围型肺鳞癌中1例串珠征阳性(2.8%),该例肺门淋巴结明显小于肺原发灶,33例中13例纵隔淋巴结转移(39.4%),6例纵隔淋巴结大于原发灶(16.7%)。经统计分析,串珠征在周围型 SCLC与周围型肺鳞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周围型 SCLC与周围型肺腺癌、肺鳞癌在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及纵隔淋巴结大于肺原发灶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串珠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SCLC 的生物学特性,在周围型SCLC与周围型肺腺癌、肺鳞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应结合纵隔淋巴结大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SCLC)的CT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78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SCLC的CT影像特点.根据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大小,将78例周围型SCLC分为2型:Ⅰ型孤立病灶型、Ⅱ型肺内病灶+淋巴结型;又将Ⅱ型分为2个亚型:Ⅱa型,肺门、纵隔淋巴结短径<10 mm;Ⅱb型,肺门、纵隔淋巴结短径≥10 mm.结果 Ⅰ型7例,Ⅱ型71例,其中Ⅱa型8例,Ⅱb型63例.78例SCLC均为实性病变;圆形、类圆形52例,纺锤形、蠕虫状9例,其他形状17例.71例行CT增强扫描,9例呈均匀强化,58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见大面积不强化坏死区.边缘光整65例,毛糙12例,模糊1例.支气管充气征3例,空泡征4例,钙化4例.分叶征46例,毛刺征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结节41例,胸膜凹陷6例,边缘磨玻璃影5例,血管集束征1例;肺气肿42例,阻塞性肺炎4例;支气管与结节边缘截断1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63例,纵隔淋巴结大于肺原发灶42例.少量胸腔积液9例. 相似文献
17.
18.
放射性核素标记奥曲肽诊断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叙馥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03,27(1):11-13
小细胞肺癌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APUD(胺前体摄取脱羧化)细胞。其细胞表面高水平表达SSTR(生长抑素受体)。奥曲肽是SST(生长抑素)的八肽类似物,它保留了SST类似的活性结构而且有更强的生物学效应和更长的生物半衰期,不易被降解。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奥曲肽来诊断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种化疗方法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滴注(IVD)、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和经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灌注(DAI)化疗方法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1980年以来3种给药途径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443例(其中VD301例,BAI64例,DAI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种方法的近期有效率分别达53.4%、73.5、98.7%,中位生存期达7.3、10.8和12.4个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单纯BAI能使高浓度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局部,缩瘤率高,而采用DAI能弥补单纯BAI的某些不足,不仅提高疗效,也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20.
Nathanael V. Pederson James A. Zanghi William M. Miller Richard H. Knop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1994,31(2):224-228
31P-NMR extract spectra of N-417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cells cultured with fluorouridine (FUrd) reveal new peaks with chemical shifts in the diphosphodiester and nucleoside triphosphate regions. These peaks were identified as FUTP, FUDP, FUDP-glucose, FUDP-glucuronate, FUDP-GlcNAc, and FUDP-GalNAc via enzymatic conversion and 19F-and 31P-NYR analysis. Distinct 19F chemical shifts were assigned for FUTP, FUDP, and the FUDP-suga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