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hepatitic cirrhosis ,HC)并发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33例 HC 并发 HCC 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 HC 未并发 HCC 患者133例作为对照组(HC 病程≥10年)。收集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 HC并发 HCC 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肝癌家族史(一级亲属)、饮酒史、吸烟史、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史、HBeAg 阳性、HBVDNA >104 copies/mL 及未抗病毒治疗等方面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 并发 HCC 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肝癌家族史(一级亲属)(OR =4.173,95% CI 1.673~9.602,P =0.000);饮酒指数3~7(OR =3.282,95% CI 1.265~5.273,P =0.001);饮酒指数8~16(OR =4.732,95% CI 1.644~8.574,P =0.000);吸烟指数8~16(OR =4.121,95% CI 1.543~5.288,P =0.000);酒精性脂肪肝(OR =4.763,95% CI 1.442~7.219,P =0.000);糖尿病史(OR =3.982,95% CI 1.743~6.182,P =0.000);HBeAg 阳性(OR =3.172,95% CI 1.543~5.182,P =0.001);HBVDNA (104~105 copies/mL )(OR =5.874,95% CI 2.382~9.104,P =0.000);HBVDNA(105~106 copies/mL)(OR =7.473,95% CI 2.874~12.129,P =0.000);HBVDNA (106~107 copies/mL )(OR =10.393,95% CI 6.182~34.645,P =0.000);HBVDNA (≥107 copies/mL)(OR =12.475,95% CI 6.987~39.543,P =0.000);未抗病毒治疗(OR =6.122,95% CI 2.884~8.138,P =0.000)。【结论】HBeAg 阳性、HBVDNA >104 copies/mL 、未抗病毒治疗、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肝癌家族史(一级亲属)的 HC 患者发生 HCC 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儿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定量、乙型肝炎5项、前S1联合检测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该院12岁以下维吾尔族患儿128例,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乙型肝炎5项和前S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结果128例患儿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模式阳性88例(68.75%),其中病毒载量10~5 IU/mL者占97.72%,(10~3~10~5)IU/mL占1.14%,10~3 IU/mL占1.14%,前S1阳性83例(94.32%),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模式阳性24例(18.75%),其中病毒载量10~5 IU/mL,占12.5%;(10~3~10~5)IU/mL,占20.83%;10~3 IU/mL,占66.67%;前S1阳性18例(75%)。HBsAg+HBeAg模式阳性11例(8.59%),其中病毒载量10~5 IU/mL占100.00%,前S1阳性11例(100.00%)。HBsAg+HBcAb模式阳性5例(3.91%),其中病毒载量10~3 IU/mL占100.00%,前S1阳性5例(100.00%)。结论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患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多数处于HBV-DNA高病毒载量期,应作为重点监测与治疗的对象,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肝炎病毒感染史、肝硬化病史、饮酒史)、甲胎蛋白、肝功能、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4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368例(88.7%),女47例(11.3%),男女之比为5.49:1;41 ~60岁239例(57.59%) (P<0.05);患有肝硬化297例(77.83%),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71.33%,HBV感染占91.08% (P <0.05),HBV DNA定量大于5×105 IU/L的患者300例(85.47%);甲胎蛋白升高(>50 mg/L) 245例(59.04%);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占26.51%,肝癌家族史占3.61%;肝癌破裂出血5.78%.结论:原发性肝癌以中年、男性、HBV感染、肝硬化和家族史为高危因素,对于HBV感染有乙型肝炎或肝癌家族史的中年男性,需要加强随访和肝癌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观察其血清学转换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变化趋势,探索乙肝病毒血清学转换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襄阳地区两家三甲医院乙肝肝癌患者病历,统计其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感染乙肝时间,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对仍在院的乙肝肝癌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水平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1475例乙肝肝癌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51~60岁的人数最多;乙肝肝癌患者感染乙肝时间大多分布于10~<20年;HBV-DNA阳性率为61.47%,且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多位于103~106 copies/mL;最常见的乙肝“两对半”模式是“小三阳”;抗-HBs阳性的患者也不少,占12.17%;2013-2016年,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不同区间变化趋势不同。结论性别、年龄、家族史、感染时间是乙肝肝癌的高危因素。肝癌患者HBV-DNA检测结果多为阳性,需定期监测HBV-DNA载量并综合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结果来指导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S/CO值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浓度的关系。方法采集306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雅培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HBeAg定量检测,采用ABI73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306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中,HBeAg阳性177例(57.84%);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24例(7.84%);HBV-DNA阴性而HBeAg阳性56例(18.30%)。HBV-DNA浓度为103-107 IU/mL,HBeAg与HBV-DNA浓度呈正相关(r〉0.3,P〈0.05)。结论 HBV-DNA与HBeAg联合检测可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陕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变化情况。方法 153名患者分为免疫耐受期组(IT)、免疫清除期组(IC)、非/低水平复制期组(LR)、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肝炎组(ENH)、HBeAg阳性肝硬化组、HBeAg阴性肝硬化组。HBsAg滴度采用Abbott免疫化学发光检测仪(AXSYM)测定。分析每个阶段HBsAg滴度与HBVDNA、ALT的相关性。结果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HBsAg滴度的中位数不同,分别为IT131.67S/N,IC91.43S/N,LR70.92S/N,ENH82.61S/N,HBeAg阳性肝硬化组78.46S/N,HBeAg阴性肝硬化组65.93S/N。HBsAg滴度在IT组最高,HBeAg阴性肝硬化组最低。HBsAg滴度水平仅在IC组中与HBVDNA相关,不同阶段HBsAg滴度水平与ALT均无相关性。结论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HBsAg水平有明显差异。但仅在IC期HBsAg滴度水平与HBVDNA定量有相关性。HBsAg滴度是否能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尚需更多的纵向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HB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氧化苦参碱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以古拉定1.2g静脉滴注,疗程8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标志物HBV DNA和HBeAg,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HBV复制指标HBeAg滴度、HBV DNA拷贝数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复制指标HBeAg、HBV 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AST、ALT、TBi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是治疗CHB较为有效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8.
HBeAg定量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量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定量检测164例HBsAg阳性标本的HBeAg,应用荧光PCR(FQ-PCR)法定量检测相同标本的HBV-DNA。结果 HBeAg阴性组(COI1.0)的HBV-DNA定量明显小于HBeAg阳性组(COI1.0)(P0.05);当HBV-DNA在105~108copies/mL时,HBeAg与HBV-DNA呈正相关(r=0.896)。结论 HBeAg定量监测可为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识别、病毒复制水平判断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以肝硬化为背景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病例组,肝硬化未合并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各种危险因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与肝硬化合并肝癌有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均为P〈0.01)、饮酒、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sAg、抗-HBe、抗-HBc(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合并肝癌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有关(均为P〈0.01),OR分别为1.099(1.059~1.141)、10.478(4.380~25.062)、5.313(2.350~12.011);乙型肝炎和饮酒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OR为9.358(3.473-25.215)]。结论①年龄、男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饮酒及肝功能状态也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关;③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的患者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饮酒史者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徐春华  谢元林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32-1733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病毒性重型乙型肝炎109例(HBVeAg、HBV—DNA均为阳性),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及对照组(51例),两组均给予保肝、支持、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加用膦甲酸钠注射液3.0g静滴,每日2次,14d后改为每日1次,疗程28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HBV标志物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HBeAg阴转、HBV-DNA滴度下降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膦甲酸钠在重型乙型肝炎治疗方面,具有改善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FQ-PCR)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结果 240例疑似乙型肝炎标本中,有91例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100%,平均浓度2.8×106copy/mL;有19例小二阳(HBsAg阳性、抗-HBc阳性)患者血清HBV-DNA阳性94.7%,平均浓度4.3×105copy/mL;有40例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77.5%,平均浓度1.2×104copy/mL。10例HBsAg、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100%,平均浓度5.6×107copy/mL;有30例抗-HBs、抗-HBs阳性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有1例,检出阳性率3.3%,平均浓度2.6×103copy/mL;乙肝两对半全阴50例有1例检出HBV-DNA,阳性率2.0%,平均浓度5.9×102copy/mL。结论 FQ-PCR是了解HBV-DNA在体内复制和判断疗效的有利手段,并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等优点,可真实反应HBV-DNA复制情况及病情变化,对乙肝临床诊断及治疗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感染模式及甲胎蛋白检测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对 64例已确诊的肝病 (包括肝癌、肝硬化、乙型肝炎 )患者同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物及用RIA法进行AFP检测。结果 :3 7例肝癌患者中 ,HB 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者 10例 ,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者 12例 ,HBsAg、抗HBc两项阳性者 12例 ;在 12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中 ,AFP全部 >40 0ng/ml。结论 :以乙型肝炎HBsAg、抗 -HBe、抗 -HBc阳性和HBsAg、HBeAg、抗HBc阳性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最大 ;HBsAg、HBeAg、抗HBc阳性次之 ;其它感染模式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很小。若以上几种模式同时伴有AFP值的持续升高 ,则提示肝细胞已可能癌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临床价值。方法57例CHB患者经PEG-IFNα-2a治疗48周后再随访24周。定期检测患者不同时期的HBsAg。结果基线时SVR的阳性预测因素为低水平的HBsAg(3.72 log10 IU/mL ,P=0.032)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3.96 log10 IU/mL ,P=0.035)。治疗48周时获得SVR的患者 HBsAg减少量明显高于无应答者(P=0.005);治疗12周时,HBV-DNA减少量大于或等于2 log10 IU/mL且伴 HBsAg下降对SVR的阳性预测值(PPV )为80%(95% CI:51.91%~95.43%),而 HBV-DNA减少量小于2 log10 IU/mL且 HBsAg无降低则对SVR的阴性预测值(NPV)为85.71%(95% CI:42.23%~97.63%)。结论血清HBsAg定量联合 HBV-DNA检测在PEG-IFNα-2a治疗早期即可有效预测CHB患者的SV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恩替卡韦(ETV)经治的优势慢乙肝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的最佳HBsAg基线水平.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7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38例HBeAg阴性的ETV经治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BsAg定量分为A组<100 IU/mL 16例、B组100~500 IU/mL 1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3-2016年在巴南区人民医院分娩的乙型肝炎孕妇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状况。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6年在该院分娩的716例乙型肝炎孕妇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相关检测指标。结果 716例新生儿中,2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3.07%;其中545例乙型肝炎小三阳母亲的新生儿中有10例(1.83%)HBsAg阳性,171例乙型肝炎大三阳母亲的新生儿中有12例(7.02%)HBsAg阳性;423例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阴性的乙型肝炎母亲所生新生儿5例(1.18%)HBsAg阳性,293例血HBV-DNA阳性乙型肝炎孕妇所生新生儿17例(5.80%)HBsAg阳性;293例血HBV-DNA阳性孕妇,当血HBV-DNA1.0×107 copies/mL、107~108 copies/mL及108 copies/mL时其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0.69%、6.41%和15.49%;当孕妇血HBV-DNA载量105 copies/mL时,其乳汁HBV-DNA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乙型肝炎小三阳或HBV-DNA阴性乙型肝炎孕妇均可以发生宫内感染;乙型肝炎大三阳及HBV-DNA高病毒载量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率高;当孕妇血HBV-DNA107 copies/mL时,其所生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增加,建议孕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乳汁HBV-DNA阳性率随血HBV-DNA病毒载量升高而升高,母乳喂养需谨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HBV五种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的变化。方法:以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1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种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通过观察,31例患者肝移植术后6个月内HBV血清学标志物显示,93.5%(29/31)患者HBsAg阴转,54.8%(17/31)患者HBeAg阴转,100%(23/23)患者HBV DNA阴转;且6个月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经过6个月内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动态观察,为实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患者的恢复情况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 000 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 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 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 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 log 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χ~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定量检测HBsAg水平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方法: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法检测30例CHB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HBsAg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ALT、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并分析HBV DNA与HBsAg的相关性。 结果:治疗前18例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为(3 564.16±2 592.69) IU/mL,12例HBeAg阴性患者为(1 120.15±815.68) IU/mL;30例CHB患者血清ALT水平为(96.77±15.40) U/L;HBV DNA水平为(5.96±1.20) copies/mL,其与HBsAg浓度呈正相关(r=0.447,P<0.05)。治疗1年后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为(1 064.62±529. 96) IU/mL,与治疗前比较,t=3.78, P<0.01;治疗后HBeAg阴性组为(728.15±510. 86) IU/mL,与治疗前比较,t=0.20,P>0.05;血清ALT水平为(30.31±10.24) U/L(t=19.62,P<0.01),HBV DNA水平为(3.11±1.51) copies/mL(t=8.04,P<0.01)。在治疗3个月后,8例CHB患者出现YMDD变异,产生拉米夫定耐药,从而导致HBV DNA与HBsAg水平反弹,而血清ALT水平反弹时间滞后于HBsAg和HBV DNA约3个月。 结论:动态监测HBsAg浓度,有助于评估拉米夫定疗效和发现早期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前S1蛋白(Pre-S1)与HBeAg及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蛋白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例,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结果 HBsAg、HBeAg、HBcAb阳性者2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高达90.0%以上。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者63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2.5%和69.8%;HBsAg和HBcAb阳性者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为87.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以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大于或等于5.0×102copy/mL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标准,HBV-DNA与Pre-S1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与HBeAg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re-S1是诊断及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非常有价值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与HBeAg血清转换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2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2年,分别于抗病毒治疗的基线、12周、24周、48周和96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HBeA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结果 抗病毒治疗2年后,7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转换,15例患者HBeAg仍为阳性.两组在基线状态下HBV DNA、HBsAg和HBeAg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12周HBV DNA和12周、24周、48周HBeAg滴度的下降率均高于未转换的患者(P<0.05).12周达到HBV-DNA阴转的患者在后期仍有36.4%的概率不发生HBeAg的血清学转换.12周、24周和48周HBeAg水平小于0.976、1.059和0.369(log10 S/CO)以及12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45.3%、48周较基线下降大于82.1%,均可预测2年后e抗原的血清转换,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3,0.859,0.962,0.872和0.910(P<0.05),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分别为92.3%,92.3%,100%,92.3%和100%.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定量的快速下降,可作为预测后期HBeAg血清转换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