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S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学证实的53例SHCC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TACE),15例行经皮射频消融术(RF)。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S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结果:共发现61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6%、67%和72%,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延迟期和门脉期,三期综合检出率达92%。结论:S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SHCC的血供变化特点,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原发性小肝细胞癌(SHCC)的血供特点,提高螺旋CT对SHCC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盲法下观察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SHCC患者,术前采用单层动态肝动脉、门静脉及静脉期螺旋CT分别于注入造影剂后2 8~30秒、6 5~70秒及180秒行靶区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 m/ s,用量90~10 0 ml。结果 共发现37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5 .6 %、94 .6 %、97.3%、81.1% ,动脉期和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P<0 .0 5 ) ,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平扫与静脉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 .0 5 )。34例中,2 8例肝癌组织为单纯肝动脉供血,其中动脉期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2 2例,边缘轻度高密度6例;6例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其中4例在三期扫描过程表现为“向心性”强化。结论 原发性SHCC由肝动脉供血者占绝对优势;部分可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呈现“向心性”强化征象,此征象在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图像特点,以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检查证实的21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果 CT平扫全部病灶呈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17例出现病灶所在肝段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7例出现“晕征”,13例出现“簇形征”或“蜂窝征”,5例出现花瓣样强化,3例出现团块状强化;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11例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缩小.结论 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图像不具有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图像有一定特征性,这将有助于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成像(MSCT)及引导穿刺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常规CT平扫或肝脏超声筛选的FNH患者共126例,经CT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结合病理最终确诊肝癌35例(27.8%),良性结节91例;采用MSCT多期增强扫描和后处理,记录结节直径、形状、周围病灶、强化、静脉期和动脉期增强。结果 MSCT平扫诊断良恶性结节的最大直径、形状和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增强扫描恶性结节以"快进快出"征象为主,良性结节以"快进慢出"征象为主。MSCT增强扫描共诊断肝癌30例,良性结节96例,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80.0%(28/35),特异性为97.8%(89/91),阳性预测值为93.3%(28/30),阴性预测值为92.7%(89/96)。结论 MSCT增强扫描鉴别FNH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3.0 T MRI检查在肝硬化再生性结节(RN)、异型增生性结节(DN)和小肝癌(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9例RN、DN及SHCC患者的3.0 T MRI平扫及容积采集技术(LAVA)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RN主要表现为T2WI低信号,动态增强方式呈"缓慢上升型";DN主要表现为T2WI高、低信号,信号较均匀结节的动态方式以"速升缓降型"为主,可有"结中结"(特征表现);SHCC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强方式为"速升速降型"。结论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在3.0 T MRI上各有较为典型的表现,临床可据此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其他强化类型的肝脏病灶应结合肿瘤血管的扭曲增粗及包膜等表现排除SHCC。  相似文献   

6.
不典型肝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癌的CT特征,提高不典型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细胞癌完整的手术病理资料和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病例的CT平扫表现为:(1)边缘"晕环"征;(2)囊壁局限性增厚和/或囊壁结节征.增强扫描:(1)动脉期囊壁和/或囊壁结节征早期强化征;(2)门静脉期"晕环"的晚期强化征.所有病例均无典型肝细胞性肝癌的CT特征.结论 上述征象为不典型肝癌的特征性CT表现,为不典型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诊断肝硬化背景下小原发性肝癌(sPLC)的价值。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肝内有结节的肝硬化患者,行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记录病灶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血流量(BF)和肝动脉灌注量(HAP)。取外科手术组织或肝穿刺活检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参数诊断sPLC的价值。结果 在130例存在肝内结节的肝硬化患者中,发现sPLC者85例;病灶直径为0.8~3.0 cm,平均为(1.85±0.37)cm;动脉晚期和动脉中期扫描病灶CT绝对值分别为(69.8±15.9)Hu和(65.8±15.2)Hu,显著高于动脉早期扫描【(48.4±10.3)Hu,P<0.05】,病灶强化值分别为(24.9±5.1)Hu和(23.6±4.9)Hu,显著高于动脉早期扫描【(15.2±3.9)Hu,P<0.05】,病灶检查率分别为91.3%和88.0%,显著高于动脉早期扫描的40.2%(P<0.05);s...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1.5 T磁共振成像(MRI)和16层螺旋CT在小细胞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SHCC患者分别行16层螺旋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60例SHCC患者,共计175个病灶,CT共检出51例患者116个肝内病灶及32例患者103个肝外病灶,肝内、肝外病灶阳性率分别为85.00%、53.33%;MRI共检出58例患者168个肝内病灶及44例患者152个肝外病灶,肝内、肝外病灶阳性率分别为96.67%、73.33%,两组肝内、肝外病灶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大小(1 cm、2~3 cm)病灶的确诊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清晰显示与周围组织关系的病灶数及肿瘤内部病灶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螺旋CT相比,MRI诊断SHCC的准确率更高,应加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10该院收治的96例经临床确诊为PLC的患者MSCT图像资料,总结其图像特征。结果 96例中共检出396个病灶。平扫发现64例(66.7%),表现为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有93例(96.9%)显示为不均匀高密度强化,内可见细小肿瘤血管影,门静脉期有78例(81.3%)显示为病灶强化逐渐减退,延迟期有89例(92.7%)显示为病灶强化继续减退,呈低密度改变,整个强化过程表现为"速升速降"特征。结论 MSCT多期扫描能更清楚地显示PLC的特征,对PLC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MRI)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并评价其在小肝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1例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平扫及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在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各个时相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评价各平扫及增强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 6l例患者手术共发现66个病灶,49个病灶见假包膜形成.T1加权成像(T1WI)发现病灶43个(65.15%),19个(38.78%)见假包膜.T2加权成像(T2WI)发现病灶53个(80.30%).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共发现65个病灶(98.48%),35个(71.43%)见假包膜.3种不同序列对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197,尸<0.05).平扫(T1WI+T2WI)与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准确率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P<0.05).结论 3.0T MRI 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的扫描速度快,可清楚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等各个时相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平扫所不能发现的小病灶,而且可以通过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协助诊断.对肝癌癌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肝癌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80例无论肿瘤大小(包括23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2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 100例中67例为肿块型(67%),23例为结节型(23%),10例为弥漫型(10%).80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7%、97%、90%、96%.结论 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的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肝癌早期,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10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肝癌(SHCC)CT检查目前常规采用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大部分在动脉期增强呈高密度,门脉期等密度或低密度,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反映了SHCC的血供特点,是SHCC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膜结核瘤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山东省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2002年11月—200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肺穿刺细胞学和(或)病理及随访证实的35例胸膜结核瘤(单发26例,多发9例,共53个病灶),全部经CT平扫,1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为紧贴胸膜向肺内突出的结节或团块影,乳头状结节13个,半圆形15个,类圆形21个,椭圆形2个,扁平状1个,不规则形1个;密度较均匀39个,不均匀13个,见条状钙化灶1个。增强扫描,共26个病灶,无明显强化8个,边缘强化15个,明显均匀强化3个。结论CT检查对胸膜结核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结果 13例腹腔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其密度多不均匀;螺旋CT平扫8例呈实性等或稍低密度,5例呈囊实性,3例病灶内见气体密度,4例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见实性病灶及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灶内部均可见范围不等的无强化区。结论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图像特点是腹腔内巨大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内部见不同程度的无强化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测定肝血管瘤(HH)容积的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HH患者88例,接受64层螺旋CT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经后处理系统,测定瘤体容积和增强容积,计算动脉期强化比率,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的意义。结果 在88例HH患者中,CT平扫检出122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54例(61.4%),多发病灶34例(38.6%);肝右叶95例(77.9%),肝左叶27例(22.1%);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0个(82.0%),边界清楚,不规则22个(18.0%);病灶直径为2~10 cm者87个(71.3%),>10 cm者35个(28.7%);CT平扫显示111个(91.0%)为低密度灶,7个(5.7%)为等密度灶,4个(3.3%)为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102个(83.6%)存在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其中轻度强化灶25例(24.5%),中等强化灶37例(36.3%),明显强化灶40例(39.2%);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98个(80.3%)存在造影剂向病灶内部填充,密度逐渐下降,另24个(19.7%)病灶...  相似文献   

17.
张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2):112-113,125,13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100例肝脏肿瘤[38例肝血管瘤,28例原发性肝癌,23例肝转移瘤,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5例肝脓肿,2例肝母细胞瘤]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38例肝血管瘤准确定性36例,2例诊断不典型血管瘤可能;28例肝癌误诊4例;23例肝转移瘤中多发性转移瘤无1例误诊,1例单发转移瘤误诊;4例FNH中有1例误诊为纤维板障型肝癌;肝脓肿及肝母细胞瘤均诊断明确.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应作为肝脏肿瘤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19.
多层CT动态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元 《山东医药》2009,49(36):76-77
目的探讨肝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42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32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42例中28例为巨块型(66.7%),8例为结节型(19.0%),6例为弥漫型(14.0%)。32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5.5%、96.7%、90.6%、96.5%。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在螺旋CT(SCT)上的各种表现和病理特点,进一步提高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全肝平扫后行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果 CT平扫9个病灶为低密度,1个病灶为略高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强化,7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8个病灶持续强化。结论 SCT能显示HAML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