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71例GIST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应用CD117、CD34、SMA、S-100及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71例GIST中,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55岁,直径0.7~30.0cm,梭形细胞型51例、上皮样细胞型5例、混合细胞型15例。极低度侵袭危险组4例,低度侵袭危险组22例,中度侵袭危险组19例,高度侵袭危险组26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CD34、SMA、S-100及Desmin分别为93.0%、78.9%、38.0%、5.6%及15.5%。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和CD34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及其免疫表型。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4岁,临床多表现腹痛,腹胀,反复黑便等消化道症状,肿块边界清楚,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37例,CD34阳性35例,Vim阳性41例,Ki-67阳性7例,HHF阳性8例,S-100阳性2例,EMA阳性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胃、小肠,其次是直肠、结肠、食管,极少数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 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依据。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组织分型.方法29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胃和小肠,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29例中Vimentin,SMA,S-100,CD34阳性分别为96.5%,41.3%,17.2%,86.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虽然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具有多向分化特征,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CD34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5~2007年收治的11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94.1%(112/119),CD34为77.3%(92/119),119例均进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良性21例,恶性89例,低度恶性9例。随访114例,随访时间1~13年,良、恶性肿瘤分别为21和98例,59例转移或局部复发并死亡。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预后与肿瘤大小、性质和复发转移有关(P<0.05)。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多数GISTs中发现c—kit蛋白(CD117)过度表达,遗传学上有c—kit基因激活突变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基因突变,这些发现推动了GISTs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GISTs的生物学行为的判定常常十分困难,近年来很多研究提出新的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ors,G ISTs)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及诊断标准。方法30例G ISTs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 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0%;神经源性分化型10%;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20%;未分化型30%。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 im entin和CD34阳性(100%)。本组研究按Lew in提出的标准判断G ISTs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G ISTs15例,潜在恶性G ISTs6例,恶性G ISTs11例。结论尽管G ISTs的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其免疫组化表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以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9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发生于胃,占51.3% (20/39),其次是小肠,占33.3% (13/39);肿瘤体积最大者15 cm×13 cm×8 cm,最小者0.5 cm×0.5cm×0.5 cm;极低危6例,低危10例,中危7例,高危16例;CD117阳性率94.9% (37/39),CD34阳性率71.8% (28/39).结论 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GIST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侵犯转移等均是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9例G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4例(21.1%),潜在恶性6例(31.5%),恶性9例(47.4%),CD117阳性18例(94.7%),CD114阳性14例(73.7%),CD117和CD114均阳性12例(63.2%)。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大理州医院1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平均52.2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0例、空肠3例、回肠3例,结肠1例,直肠2例。1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9例,恶性8例,交界性2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结论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理学检查是确诊GIST的惟一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1983年Mazur首先提出的一个病理学新概念,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良恶性肿瘤。近10年对其研究逐渐深入,发现此类肿瘤临床特点是异于平滑肌源性或社是经源性肿瘤。有必要加以认识。本文报告我们1996年8月~2004年8月间,收治资料完整的32例GIST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随访3-36个月,无瘤生存者9例,高度恶性者3例,分别于术后8、11、16个月死亡,另2例于术后复发未继续治疗。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无法切除及术后复发的病例可联合伊马替林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有17例为良性,20例为恶性,13例为交界性;通过分析三组患者检验结果发现,在胃肠道间质瘤中CD34和CD117、DOG-1的表达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CD117、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50例患者中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有47例CD117阳性,阳性率为94.0%;DOG-1阳性49例,阳性率为98.0%;CD34阳性34例,阳性率为68%。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通过检测CD117及DOG-1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关志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3):143-14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 相似文献
17.
关志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常联合检测CD117和CD34的表达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我院23例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发生在胃肠道,被认为是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间叶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大部分肿瘤无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细胞特征,以区别典型平滑肌瘤和雪旺细胞瘤,而归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研究发现较特异和最具实用意义的诊断标准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it基因产物(CDll7)和CD34及中间丝nestin的表达[1,2,3].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对GISTs的研究进展(临床病理特征,CDll7、nestin、STI-571与GISTs关系)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该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
胃肠道间质瘤20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镜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或以其中一种为主,免疫组化为四个亚型;平滑肌型55%,Desmin阳性;神经源型5%,S-100阳性;双向分化esmin和S-100均阳性;未分化型25%,Vimentin和CD34阳性,后二型肿瘤性质为交办性或恶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一系列临床病理特征的独立肿瘤,具有多种免疫表型,肿瘤的性质与分化表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