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卒中分型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诊断与治疗的基础,对于卒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分型系统就是急性卒中Orgl10172治疗试验(trial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与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更精确的卒中分型,学者陆续提出修订TOAST的版本,因而有基于停止卒中研究(stop strokestudy,SSS)提出的SSS-TOAST与韩国改良-TOAST的产生。而新发展出的ASCO分型系统,在决定最可能卒中分型的同时,也同时保留了其他较不可能病因的信息,因此可能对于卒中复发的预防与研究是很好的工具。迄今仍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缺血性卒中分型系统,本研究探讨各个卒中分型系统的特性,分析其在诊断卒中时的优缺点。以此为基础,希望未来能发展出适合中国人的缺血性卒中分型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和M-TOAST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2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TOAST和M-TOAST分型。结果入院时在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31.2%),原因不明卒中(28.1%);M-TOAST分型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40.6%),不明原因脑卒中(18.7%)。出院时再次分型,TOAST分型一致率为83.9%,M-TOAST分型一致率91.5%。结论两种分型均有较高的一致性,M-TOAST分型更可准确地反映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含量变化与急性卒中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treatment)分型的相关性,为临床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运用影像学和超声检查等方式,选择不同TOAST分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62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17例作为对照研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含量,经统计学分析,观察不同组别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含量与TOAST分型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含量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疾病的发生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不同TOAST分型的内皮祖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63,P=0.001)。结论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含量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分层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NEW-TOAST病因学分型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依据NEW-TOAST及TOAST分型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构成比分析,了解NEW-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连续入组.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NEW-TOAST、TOAST标准进行分型,随访患者1年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并做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296例患者,按照NEW-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为39.86%;心源性脑栓塞型(CE)为6.42%;小动脉型(SAD)为26.35%;其他原因型(SOD)为1.35%;不明原因型(SUD)为26.01%.TOAST分型中有37例在新分型中转为其他亚型.新分型Kappa=0.81,显示为高度一致.1年随访期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45例,其中AT型为20.56%; CE型为44.44%;SAD型为8.45%;SUD型为12.68%.经卡方检验,CE型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以NEW-TOAST分型中AT型所占比例最高,该分型的一致性好,可信度高,可以做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依据,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CISS分型标准将急性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标准的2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9例(46.7%)、心源性卒中型35例(16.5%)、穿支动脉疾病45例(21.2%)、其他病因型5例(2.4%)、病因不确定型28例(13.2%)。吸烟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者在5亚型间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心房颤动与心源性卒中亚型有正相关性(β=1.34、2.206,P〈0.05),高血压病与穿支动脉疾病亚型有相关性,为正相关性(β=1.074,P〈0.05)。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心房颤动、冠心病是心源性卒中亚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穿支动脉疾病亚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NIHSS)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3 d、7 d、14 d、出院当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期间筛查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各亚型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TOAST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TOAST分型情况:心源性脑栓塞(CE)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7例;小动脉卒中(SAA)143例;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5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65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P<0.05);与小动脉卒中(SAA)相关的危险因素仅为高血压(P<0.05)。心源性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恢复较慢,预后最差;小动脉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轻,恢复最快,预后最好;其他类型卒中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TOAST作为一种病因分型方法可以有效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危险因素预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TOAST分型与血尿酸(S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收入我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6例,并进行TOAST分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SUA、LDL-C值,并分析其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所占比例最高(48.6%),小动脉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居第2位(31%),其次分别为心源性卒中(CE)(9.9%)、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卒中(SOE)(5.6%)、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4.9%);比较5种亚型SUA水平:LAA高于其他4类亚型(P0.01),其余亚型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LDL-C水平比较:LAA高于其他4种亚型(P0.05),SAO高于CE(P0.05),其余两两比较无差异;SUA(OR=1.26,95%CI 1.31~2.17)、LDL-C(OR=1.42,95%CI 1.32~1.96)是LA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LAA型最为多见,检测SUA、LDL-C值对进行病因分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ASCO与改良TOAST分型方法对卒中亚型分型的准确性.方法 425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经ASCO与改良TOAST病因分型方法进行卒中病因诊断,比较两种分型方法对卒中病因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与改良TOAST分型相比,ASCO 1级证据未明显降低不明病因卒中的诊断比例(15.5%比16.2%,x2=0.09,P=0.795),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发病率60.2%,与改良TOAST分型相近(57.9%,x2=2.68,P=0.132),小动脉病变、心源性卒中的诊断比例略低于改良TOAST分型(13.4%比14.8%,x2=1.30,P=0.238;8.5%比8.7%,X2=0.00,P=1.000).2种分型方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小动脉病变的诊断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κ值均大于0.81),对心源性卒中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值0.61~0.80).结论 ASCO分型、改良TOAST分型方法对各卒中亚型的诊断均存在一致性,ASCO分型的设计特点能更充分地利用临床信息,弥补改良TOAST分型对多病因卒中患者病因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正>在过去几十年里,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存活率的提高,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绝对数量正在增加~([1])。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卒中的69.6%~70.8%。TOAST分型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类标准,是1993年Adbams等在应用类肝素(Org10172)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制定的,其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脑成像结果和辅助诊断结果,将IS分为五种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配体16(chemokine CXC ligand 16,CXCL16)基因A181V位点多态性与血清CXCL16水平、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及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基因型,同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n=177)和对照组(查体中心老年健康查体者,n=74)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CXCL16水平。结果 CI组血清CXCL1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按TOAST分型后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LAA)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 stroke,SAO)组及对照组三组之间血清CXCL16水平差异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CXCL16水平是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CXCL16基因A181V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CI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TOAST分型后显示AA纯合子比G等位基因携带者(GA+GG)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危险增加(P<0.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CXCL16基因A181V多态性与血清CXCL16水平独立相关(P=0.009)。结论 CXCL16基因A181V多态性与血清CXCL16水平有关,AA基因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密切相关,A等位基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150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3.8%(28/64),小动脉闭塞型15.6%(10/64),心源性脑栓塞型3.1%(2/64),其他原因型25.0%(16/64),原因不明型12.5%(8/64)。中老年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4.0%(66/150)、小动脉闭塞型30.0%(45/150)、心源性脑栓塞型8.0%(12/150)、其他原因型4.0%(6/150)、原因不明型14.0%(21/150)。TOAST分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青年组其他原因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小动脉闭塞型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两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酗酒史等危险因素差异不明显(P>0.05);青年组在脑动脉夹层、烟雾病等方面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在糖尿病史、脑卒中史、男性比率方面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不同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既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更要关注相对少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是否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Lp(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标准分为心源性脑栓塞(CE)、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小动脉卒中(SAA)、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和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以同期入院的非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磁共振排除)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Lp(a)及其他各项血脂指标,并于入院及病程两周时分别行NHI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Lp(a)与卒中类型及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Lp(a)浓度及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Lp(a)进入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病因素的回归方程Lp(a)水平与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浓度Lp(a)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并且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早期功能修复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而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因分型。本研究着眼于传统与改良的TOAST分型与ESRS的关系,从而间接了解非心源性IS的病因分型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改良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小动脉病变(SAD),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SOD)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D)。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TOAST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3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以下简称AT)161例(50.9%),SAD68例(21.5%),SOD22例(7%),SUD65(20.6%)。不同ESRS分值组中不同病因分型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P〈0.0001)。低风险组中AT较少(18/93VS161/316,P〈0.0001),SOD较多(18/93 vs 22/316,P=0.003),而高风险组中SOD相对少(4/225 vs 22/316,P=0.012)。高风险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并无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的趋势(P〉0.05),小血管病变的比例也不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ESRS分值愈大则出现罕见病因IS的概率可能愈小,而尚不可认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IS的几率就愈大;②ESRS评分系统所包含的危险因素对于大小血管病变的影响可能是等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脑梗死TOAST亚型间的相关性。方法:36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诊断标准确定亚型,酶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秩和检验Hcy水平与TOAST亚型间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膜形态、血流频谱将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易损和非易损斑块组,对比分析Hcy水平与斑块性质间关系。结果: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显著高于TOAST其他亚型;将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型、病因不明型4亚型合并为非LAA组后,LAA型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仍然最高(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LAA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73,95% CI:2.99~20.01)。③LAA型脑梗死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Hcy和糖尿病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增高与TOAST分型中LAA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提示HHcy可能通过引发大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未予降压干预的高血压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的连续登记发病48小时内被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参照改良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动态监测入院14天内的血压变化,盲法随访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影响各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率的因素。结果 4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平均SBP、DBP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平均血压下降幅度差异无显著性;4组患者入院4~14天内各相同时间段平均血压的最佳临界值无差异,且平均血压与发病3个月后死亡/残疾率的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然而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24小时内SBP下降幅度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发病3个月的死亡/残疾率显著相关(P=0.048,P=0.045)。结论 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并无明显差异。入院24小时内SBP降压过快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及心源性栓塞型患者3个月后的死亡/残疾率。  相似文献   

16.
170例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按照CISS进行病因和病理机制分型,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比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脑梗死类型中分布差异性。结果 入组病例170例。经CISS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28例(75.3%),心源性脑梗死25例(14.7%),穿支动脉病变14例(8.2%),其他原因1例(0.6%),不明原因2例(1.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87例、动脉-动脉栓塞2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17例、多种机制0例。在病因分型中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平均为81.1%,但在各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比例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8.6% vs 32.0%,P=0.015)和穿支动脉疾病组(58.6% vs 28.6%,P=0.032),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 vs 28.6%,P=1.000);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卒中组(47.7% vs 20.0%,P=0.011)及其他各组;心源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100% vs 32.0%,P=0.000)及其他各组;穿支动脉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7.1% vs 12.0%,P=0.007),但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29.7%,P=0.067),而后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上述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各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其中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为最常见的病理机制。脂代谢紊乱、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密切,而糖代谢异常与穿支动脉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