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诊断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诊治的1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期抽取健康体检者180例,纳入健康组,借助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诊断的方式,对比各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结果研究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91.67%,健康组则为78.89%,各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健康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均大于研究组,各数据对比有意义(P <0.05)。健康组左侧颈总动脉内径为(7.65±0.08)mm、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为(5.38±0.06)mm;研究组则为(7.24±0.02)mm、(5.12±0.02)mm。结论和健康群体相比,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且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呈现狭窄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分别对缺血性脑梗死141例,短暂性脑缺血71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08例病患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用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而短暂性脑缺血组内中膜厚度又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组;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颈动脉血管异常、软斑和溃疡斑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组,而扁平斑和硬斑则远远低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组。总体斑块发生率缺血性脑血管组明显比非缺血性脑血管组高。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比非脑血管病患者高,斑块颈与动脉狭窄有很大关系,不稳定性斑块的脱落是脑梗死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者46例和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并发脑梗死患者47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进行探测.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异常频谱信号、涡流、湍流出现率、脉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脑血流量的变化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病程与有高度相关性.TCD能较好的反映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程度等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急性脑梗死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24例患者成功置入27枚自膨支架、26个颈动脉保护伞,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双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87.2%(70%~99%)降低到4.3(0%~15%).回收的过滤伞中12个发现组织碎片(4602%).8例患者(33.3%)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出现迷走兴奋引发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其中2例患者持续3~5天,经对症处理全部缓解.1~31个月临床中短期随访21例,平均随访22个月,2例失访.1例患者手术后26小时死于急性心梗;1例患者手术后36小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小时,经对症处理缓解;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1例患者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占90.5%,2例部分缓解.随访21例支架全部开通良好,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保护伞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张愉  孙鑫  曾亮  陈虎 《北方药学》2015,(10):94-96
目的:通过分析64排CTA头颈部血管中颈动脉斑块的成像特点,研究其与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于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分别行头颈部CTA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斑块发生部位. 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钙化性斑块为主,大部分位于颈动脉分叉处,观察组非钙化性斑块及溃疡型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头颈部CTA检查利于早期发现颈部血管斑块,通过对斑块的性质、部位的特点分析有助于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及下肢动脉中检查对动脉斑块及闭塞程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行超声检查颈部和下肢动脉血管2型糖尿病患者79例作为分析组,选取同期行超声检查颈部和下动肢脉血管非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颈部动脉及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情况,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内-中膜(IMT)增厚、颈动脉血管斑块形成及下肢血管闭塞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分析组患者颈部血管IMT增厚、斑块、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患者下肢血管IMT增厚、斑块、狭窄和闭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及下肢血管中检查,对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狭窄及闭塞均有较高诊断率,根据超声声像图能作出相应诊断和判定,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诊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128例颈内动脉颅外段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86例,给予单纯动脉溶栓术治疗;治疗组患者42例,给予急诊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100%(42/42),术后患者基本痊愈85.7%(36/42),术后30 d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0.2%(69/86),术后患者基本痊愈65.1%(66/86)。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颈内动脉颅外段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治疗中急诊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较单纯动脉溶栓术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症状,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研究改善。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荣  邱欣良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341-234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74例进展性脑梗死(组)与年龄、性别相匹配同期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体温、周围血白细胞计数、血脂、血糖、血压、CT、MRI、TCD、颈动脉超声、DSA等检查结果.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伴高血压、高血糖、发热、白细胞增多的人数及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发热、白细胞增多、血管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狭窄血管特点和手术成功率、评价血管狭窄纠正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为极重度5例、重度36例、中度11例,狭窄部位颈内动脉40例、颈总动脉3例、分叉部5例、高于颈2水平的颅外段狭窄4例;共对52例患者放置56枚自膨胀式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6.2%(50/52);术中造影见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有49例,症状改善率为94.2%;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占5.8%。结论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解剖条件和全身耐受手术情况等适应症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有效对血管扩张成形、纠正颈动脉管腔狭窄、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性质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选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9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1周内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2.92%,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8.89%,两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9%,非梗死侧检出率26.9%,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均密切相关.对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9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均质斑块142例,非均质斑块199例,对照组中,均质斑块31例,非均质斑块5例,二者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非均质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诊断和评估颈动脉壁病变有效的手段为颈动脉彩超,它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治疗试验的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晓春  陈利民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48-2648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2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38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做对照。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59.8%,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96.7%),以低回声斑块为主(64.7%),92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8.7%。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能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NIDDM)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12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M)及与之配对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CHD)189例进行临床表现和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 DM组与CHD组两组间3支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3支病变发生率高于CHD组,两组均以RCA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DM组RCA病变的发生率高于CHD组(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比例较高,冠脉病变广泛且复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其斑块存在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等相关信息.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63.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组的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在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发现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表现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类型,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并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和非梗死侧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梗死侧斑块数量明显多于非梗死侧,其中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非梗死侧,脑梗死组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非梗死侧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脑梗死的高度预警信号,应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并且以溃疡型斑块为主;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并且以高回声斑块为主。观察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的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高敏C反应蛋含量越高。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观察其与血脂的关系及预后.方法 对于93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100例非糖尿病性急性脑血管患者作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血管病以多发性腔隙性梗死为主要影像学表现(P<0.01),其血脂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急性脑血管病组(P<0.05).当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时,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组预后差(P<0.01).结论 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以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见,预后相对差,血脂高为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