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心瓣膜病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36例,经IABP治疗,比较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心率、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剂量、心指数CI变化。结果:应用IABP的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尿量增多、心率减慢,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剂量的减少,心指数CI升高。结论:合理选择适应症、准确把握应用时机、及早有效的应用IABP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并多巴酚丁胺治疗脓毒性休克对肾脏作用的影响。方法我院ICU符合脓毒性休克的4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于去甲肾上腺素并多巴酚丁胺,B组给于大剂量多巴胺并多巴酚丁胺,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尿量、血尿素氮(BUN)、肌酐(CRE)及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变化。结果治疗24h后,A组平均动脉压上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血BUN,CRE,Uβ2-MG均较治疗前有所恢复。结论在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在充分容量复苏的基础上给于去甲肾上腺素并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可以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1例,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方案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每小时尿量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平均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后,41例患者的每小时尿量、MAP及CI明显上升,而PCWP、CVP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IABP联合PCI,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激性心肌病(SCM)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亚洲心脏病医院确诊的SCM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例做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诊断为SCM合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欠佳,停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应用美托洛尔联合IABP后血流动力学改善.结论:对于SCM合并心源性休克,应慎用多巴...  相似文献   

5.
刘勇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211-212
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难治性心衰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至2008年难治性心衰住院患者50例,观察和记录使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率、血压、尿量等变化。结果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后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8/50)。结论使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能够有效改善难治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小剂量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均先予以扩容治疗,使中心静脉压在1.3kPa以上,开始持续静脉泵入小剂量多巴胺休克仍未纠正,加用多巴酚丁胺至休克纠正观察应用前后临床变化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应用多巴酚丁胺以后,26例患者收缩压上升至12kPa以上,肢体转暖,尿量明显增加,血气分析代谢性酸中毒明显改善。结论与多巴胺相比,多巴酚丁胺更为有效增加组织灌注,改善组织缺血缺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予以微泵静注多巴酚丁胺,初始剂量为2.5μg/(kg·min),后续根据病情可逐渐将药量增加至1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我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脉注射液100ml+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尿量.结果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0%(22/25)显著高于对照组72.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AP、HR、尿量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较好,能有效减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IABP后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衰指标,平均动脉压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平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脑钠钛水平降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联合多巴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我科10例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及多巴胺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总结机械通气联合多巴胺在抢救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中的疗效。结果10例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联合多巴胺治疗后,2例死亡,其余8例病情好转,联合治疗后平均动脉斥(MAP)升高,心率(HR)下降,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动脉氧分压(PaO2)、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升高,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肺部哕音明显减少。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联合多巴胺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纠正低氧血症,降低心肌氧耗,降低死亡率,是抢救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WHO规定的标准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A组患者采用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即为对照组;B组患者先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再给予患者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即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平均动脉压升高、尿量增加、心率减慢,但B组患者治疗后MAP较A组高,尿量较A组多,心率较A组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A组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急诊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手术病例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4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问死亡3例,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支持,结合急诊PCI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床旁置IABP的患者资料。分析植入IABP的成功率,使用时限及并发症。结果床边IABP植入成功率高(97%),并发症少(9%),置管时间48—504小时。平均72小时,IABP合用冠脉介入治疗(PCI)存活率高为79%,而单用IABP组成活率为36%。结论早期床边植入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安全有效,并且可行,如与PCI联合运用可提高此类病人的住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术(PCI)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9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IABP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落实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合理的监测与综合护理,28例患者术后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分别在术后1~7天拔出IABP,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PCI中应用IABP辅助治疗,术中认真落实各项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均行直接PCI术,其中20例术前应用IABP的为IABP组,12例未应用IABP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时及术后2周心脏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ve fraction,LVEF)值.结果 IABP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心功能[( 45.4±7.3),(40.5±6.2)]较PCI术后即时[(37.4±7.1),(36.8±6.7 )]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IABP组患者心功能(45.4±7.3)较对照组(40.5±6.2)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直接PCI术前联合应用IABP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宁小方  姬富才 《安徽医药》2017,21(8):1442-144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急诊PCI治疗病人106例,按照是否采用IABP支持,分为对照组(未行IABP)和观察组(行IABP).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 d时血液动力学变化,3 d时心肌酶学变化,术后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D)的变化,3个月内两组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2 d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时心肌酶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在术后3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在术后3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3个月时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再发心肌梗死以及血栓形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ABP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有效的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增强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方瑾  黄鹤 《安徽医药》2018,22(11):2067-2070
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可以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紊乱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确保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实现有效再灌注治疗,故其在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该文旨在讨论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在心源性休克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而为临床中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的选择提供相关依据。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多且相对最成熟的;Tandem Heart及Impella设备在逆转心源性休克的代谢参数及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且其创伤小无需体外循环;而体外膜氧合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循证医学依据尚不充足,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然而,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安全期及其长期应用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仍未能确定,本研究主要是观察需长期(≥10 d)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患者,并预计他们的预后.[方法]88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其中41例患者应用长期(≥10 d)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比长期(≥10 d)治疗患者和常规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IABP长期治疗组(≥10 d)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除血氧外各项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6h、24 h、72 h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血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治疗前,患者在IABP治疗后6h收缩压、血氧均明显改善(P<0.05),IABP治疗后24 h、72 h心率、呼吸、血氧、收缩压均明显改善(P<0.05);相对于治疗前,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主动脉内舒张压均有提高(P< 0.01);多变量对数回归模型分析提示IABP长期(≥10 d)治疗不影响患者的死亡率;IABP治疗和呼吸支持时间与PCI治疗时间的相关分析提示,越早进行PCI治疗,则应用IABP治疗和呼吸支持时间越短.[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长期(≥10d)应用不影响生存率,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