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调查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为湿地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四川省人工和自然湿地,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常规钉螺调查、人群血吸虫病病情调查、钉螺漂浮扩散试验、问卷调查、疫水测定和回顾性调查等。结果 2015年四川省梅湾水库湿地上、下游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3只/0.1 m2和2.033只/0.1 m2,广汉金雁湖活螺密度为0.08只/0.1 m2,广汉马牧河活螺密度为0.21只/0.1㎡,西昌邛海湿地公园建设前活螺密度为0.02只/0.1 m2。人工模拟钉螺漂浮扩散试验显示,钉螺最远漂移距离为2 000 m;8.80%(41/466)的湿地人群有接触疫水行为。投放哨鼠690只,解剖677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回顾性调查发现,丹棱梅湾水库建设造成血吸虫病疫情扩散;广汉金雁湖建成5年后出现钉螺,入湖沟渠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部分湿地有钉螺分布,对于自然形成湿地应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灭螺为主,防止钉螺输入;对于人工修建湿地,存在随水系漂浮输入钉螺的可能性,建议工程建设时彻底灭螺。两类湿地都要开展长期系统血吸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为推进全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在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区,开展野粪、发热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监测,重点环境疫水和螺情监测,以及钉螺输入扩散、漂浮物携带钉螺、生态湿地钉螺孳生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四川省共检测野粪1 636份,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3份,阳性率为0.18%;监测各类家畜3 995头(只)、野鼠5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动物。2018年共监测发热病人49 414人,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493人;其中445人进行了粪检,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10–2018年,共设立哨鼠疫水监测点93个,投放哨鼠3 994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1只。2015–2018年,共调查重点环境4 156处、1 998.46 hm2,查出有螺环境668处(占16.07%)、有螺面积193.26 hm2;2017–2018年监测有植物引种的钉螺输入可疑环境497处,发现有螺环境65处、钉螺2 673只;2017–2018年设立打捞漂浮物监测点593个,打捞漂浮物共9 191.39 kg,检获携带钉螺186只;2013–2015年对4个湿地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发现2个湿地有钉螺孳生。各环境监测查获的钉螺经检测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已成功构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今后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强化湿地生态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对丹棱县水库湿地螺情进行监测, 为该类地区钉螺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选择该县中、 小型水库各1 座, 对水库周围各类环境螺情进行调查, 计算并比较两水库上下游以及各主要环境的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等指标。同时, 收集两水库下游邻村灌区逐年螺情资料, 分析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梅湾水库地处深丘, 有螺框出现率为4.29%,活螺最高密度为28.00只/0.1 m2 、 平均密度为0.38只/0.1 m2 ; 上、 下游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0.17%和22.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 267.40, P < 0.05), 以溢洪道最高 (51.69%); 下游活螺最高密度及平均密度分别是上游的7.00倍和656.10 倍。竹林坎水库地处浅丘, 有螺框出现率为17.29%, 活螺密度最高为38.00只/0.1 m2 、 平均密度0.61只/0.1 m2 ; 上、 下游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2.95%和50.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94.68, P < 0.05), 以溢洪道最高 (65.74%); 下游活螺密度最高和平均密度分别为上游的5.43倍和10.00倍。水库建成后, 两座水库下游邻村灌区历史有螺面积占整个修建前后的 57.26% (398 030 m2 /695 160 m2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下游邻村有螺面积呈曲线下降趋势, 期间曾多次回升。 结论 结论丘陵水库湿地适宜钉螺孳生, 且浅丘比深丘螺情更重。该类地区钉螺易扩散, 有螺情反复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1.01%,耕牛感染率为1.14%,活螺平均密度为0.50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4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与2009年相比,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且容易反复,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合溪水库兴建后流域内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方法2012-2015年选择合溪水库北涧入口处煤山镇 新源村作为监测点,按照《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方法,对监测点内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开展监测。结 果2012-2015 年监测点内累计调查167 个环境,面积21.68 hm2,查到有螺条块2 个,面积0.1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12%,活螺密度为0.019 2只/0.1 m2,解剖钉螺374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监测本地居民970人,流动人群8 748 人,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人;监测黄牛3 0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牛。结论合溪水库流域血吸虫病疫情稳定,内源 性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消除;应加强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加大合溪水库流域螺情监测和环境改造力度,有效压缩钉 螺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为推进全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在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区,开展野粪、发热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监测,重点环境疫水和螺情监测,以及钉螺输入扩散、漂浮物携带钉螺、生态湿地钉螺孳生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四川省共检测野粪1 636份,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3份,阳性率为0.18%;监测各类家畜3 995头(只)、野鼠5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动物。2018年共监测发热病人49 414人,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493人;其中445人进行了粪检,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10–2018年,共设立哨鼠疫水监测点93个,投放哨鼠3 994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1只。2015–2018年,共调查重点环境4 156处、1 998.46 hm2,查出有螺环境668处(占16.07%)、有螺面积193.26 hm2;2017–2018年监测有植物引种的钉螺输入可疑环境497处,发现有螺环境65处、钉螺2 673只;2017–2018年设立打捞漂浮物监测点593个,打捞漂浮物共9 191.39 kg,检获携带钉螺186只;2013–2015年对4个湿地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发现2个湿地有钉螺孳生。各环境监测查获的钉螺经检测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已成功构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今后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强化湿地生态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了解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方法 按照平坝、 丘陵、 山区3种山丘亚型, 选择9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纵向观察。2005-2010年每年在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 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 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5-2010年9个监测点钉螺总面积从351 853 m2 下降到 128 285 m2 , 活螺密度从0.70只/0.1 m2 下降到0.21只/0.1 m2 , 钉螺感染率从0.06%下降到0, 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等环境。2005-2010年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19.41%下降到7.62%,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1.93%下降到0.10%,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4.50%下降到1.02%。 结论 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已趋于低度流行状态, 但局部地区仍有小幅波动, 应加强巩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监测数据,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查螺5 710.94 hm2,累计查出有螺面积205.69 hm2;共调查2 094 553框,平均有螺框出现率0.62%,活螺平均密度0.025 4只/0.1 m2。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为最高;钉螺主要分布在塘堰、滩地、水田、沟渠、旱地等环境,以及水稻、旱地作物、杂草、树林等植被环境中。3年间监测点有螺框数、有螺框出现率、捕获总螺数、捕获活螺数、钉螺复现面积等螺情监测指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回升明显,需继续加强综合灭螺措施,有效控制钉螺孳生扩散的势头,降低血吸虫病疫情扩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观察云南省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灭螺效果, 为科学评价水利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扩散提供依据。 方 方 法 法 2009-2011年对云南省大理市和永胜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区域开展螺情调查, 并收集 该区域血防历史资料, 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变化。 结果 结果 3年间大理市沙井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仅 2010年查到1只钉螺, 活螺密度为0.004只/0.1 m2 , 未硬化段钉螺密度分别为0.080、 0.002、 0.007只/0.1 m2 。3年间永胜县 高家村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未查出钉螺, 未硬化段活螺密度分别为0.040、 0.030、 0.040只/0.1 m2 。两地沟渠硬 化后, 连续3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同期邻近的未硬化环境有螺框出现率 和活螺密度均高于硬化环境。 结论 结论 水利血防工程对消灭钉螺有明显效果, 但工程竣工后, 应加强维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湖北省四湖流域钉螺分布,为制订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春季对四湖流域钉螺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分析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等疫情指标,对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畜血吸虫感染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四湖流域的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有钉螺孳生环境16 003处,钉螺分布面积2.46亿m2;活螺平均密度0.622 5只/0.1 m2,其中以杂草型和沟渠型环境较高,分别为0.688 0只/0.1 m2和0.706 4只/0.1 m2。钉螺孳生环境中,现有螺环境(Ⅰ类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Ⅱ ~ Ⅳ类环境)分别占53.03%和46.97%。旱地、滩地、水田等钉螺孳生环境改变较大,通过环境改造措施消灭钉螺的效果较好。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人群 = 0.842,P < 0.01;r家畜 = 0.695,P < 0.01)。结论 四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钉螺控制效果较好,但仍面临螺情反弹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分析三峡建坝后库区上游的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变化及其对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的传播影 响。 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年报、 2001-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点资料、 2001年四川省血吸虫 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及三峡相关课题研究数据等文献资料, 调查人群、 家畜和钉螺的情况。选择距离库区最近的简 阳市五指乡前进村开展钉螺现场调查。结果 结果 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呈持续下降态势, 全省于2008 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截止2012年, 65.07%的流行县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当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为2 415.80 hm2 , 比2000年减少了60.64%, 自2006年起未查见感染性钉螺。在简阳市五指乡前进村查螺246框, 调查面积17.14 hm2 , 未查见钉螺。结论 结论 三峡建坝后,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范围和有螺面积已明显缩小, 上游流行区疫情向库区扩散的可 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江山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江山市查灭螺、查病和环境改造资料,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效果。结果 2008–2018年江山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查病61 220人·次,血检总阳性率为0.56%(343/61 220),粪检均为阴性;耕牛查病4 231头,其中血检阳性12头,阳性率0.28%(12/4 231),粪检均为阴性;查出螺点422个,有螺面积46.915 hm2,解剖钉螺31 68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面积达3 625.492 hm2,进行环境改造11处,改造有螺面积17.880 hm2,改造历史钉螺孳生环境204.380 hm2。结论 江山市实施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然存在钉螺输入和血吸虫病再流行风险,需继续加强螺情和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