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野菊花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层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野菊花中分离得到10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 7, 4’-三羟基-3’, 5’-二甲氧基黄酮 (1)、5, 7, 3’, 4’-四羟基-6, 5’-二甲氧基黄酮(2)、槲皮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7-O-β-D-葡萄糖(5)、刺槐素-7-O-β-D-葡萄糖(6)、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蒙花苷(10). 结论 槲皮素-7-O-β-D-葡萄糖首次从野菊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9,(5):638-641
目的:分离并鉴定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为其后续药理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MCI GEL-CHP 20P柱层析、C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理化性质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直楔草酸(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合物2);从雷公藤水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氧基-4-羟甲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3)、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葡萄糖苷(化合物4)、4-羟基-1-(2-羟乙基)-苯基-3-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5)、3,4-二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6)、β-腺苷(化合物7)、丁香苷(化合物8)、表儿茶素-8-C-β-D-半乳糖苷(化合物9)、2-羟基柚皮素-7-O-β-葡萄糖苷(化合物10)。结论:本研究分离并鉴定了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全草的黄酮类成分。方法甘青铁线莲全草经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对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异荭草素(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和芹黄春(6)。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铁线莲属中获得,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维药蜀葵花(Althaea rosea(Linn.)Cavan.)的化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蜀葵花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单体成分,分别鉴定为槲皮素(quercetin,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2)、槲皮素-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cetin 3-O-rutinoside,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5)、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 4'-O-β-D-glucopyranoside,6)、槲皮素-3'-甲氧基-3-O-芸香糖苷(quercetin 3'-methoxy-3-O-β-D-rutinoside,7)、杨梅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myri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8)和芹菜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apigenin-4'-O-β-D-glucopyranoside,9)。结论化合物3、7、9为首次从蜀葵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蜀葵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结合分离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通过MS、NMR和CD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从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1、3~11)、8个酚类(2、12~18)和2个呋喃衍生物(19、20),分别鉴定为土茯苓苷A (1)、土茯苓酮A (2)、5-羟基-3′,4′,7-三甲氧基二氢黄酮(3)、柚皮素(4)、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5)、新落新妇苷(6)、新异落新妇苷(7)、异落新妇苷(8)、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柚皮素-7-O-α-L-鼠李糖苷(10)、山柰酚3-O-[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1)、5-羟基麦芽酚(12)、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3)、2-(3′,4′-二羟基苯基)-1,3-苯骈二氧戊环-5-甲醛(14)、kompasinol A (15)、ica...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9,(17):2369-2373
目的:研究油茶根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以95%乙醇为溶剂对油茶根进行提取得到醇提物,依次用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溶液萃取醇提物后得到正丁醇萃取部位,然后利用D101大孔树脂柱以及硅胶柱色谱、常压反相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油茶根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以及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等波谱分析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油茶根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2)、(+)-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3)、甜叶悬钩子苷(化合物4)、杜尔可苷B(化合物5)、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6)、3,4,5-三甲氧基苯基-6-O-紫丁香酰基-β-D-葡萄糖苷(化合物7)和gordonoside P(化合物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并且为该部位抗肿瘤药效物质的阐明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水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正相硅胶、MCI树脂、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过山蕨水煎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酯(2)、4-羟基-3-甲氧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4)、4-(2-羟乙基)-2-甲氧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5)、银桦苷G(6)、2-(4-羟苯基)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7)、2-(3,4-二羟基苯基)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2-羟基-5-(2-羟乙基)-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1-9均为从过山蕨属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研究远志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并测试其抗氧化活性。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及半制备液相,从远志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分离所得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4),蒙花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5,7-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7),异鼠李素(8),山奈酚(9)和槲皮素(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和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4、6、8、9和10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火绒草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火绒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火绒草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又分离鉴定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apigenin,1)、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2]、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3]、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ci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5)、槲皮素-3-甲氧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me-thoxy-7-O-β-D-glucopyranoside,6)、槲皮万寿菊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agetin-7-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火绒草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沙生蜡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沙生蜡菊(Helichrysum arenarium(L.)Moench)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HPLC柱色谱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生蜡菊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 3-O-β-D-glucopyranoside,1)、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3′-O-β-D-glucopyranoside,2)、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3)、木犀草素6-羟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6-hydroxy-7-O-β-D-glucopyranoside,4)、木犀草素3′-甲氧基-6-羟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3′-methoxyl-6-hydroxy-7-O-β-D-glucopyranoside,5)、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scutellarein7-O-β-D-glucopyranoside,6)、山柰酚3-O-β-D-龙胆二糖苷(kaempferol3-gentiobioside,7)、山柰酚3-O-(3-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3-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2、4~8为首次从蜡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MCI柱色谱、硅胶柱色谱、中压液相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从黄花蒿水提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2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甲氧基万寿菊素-7-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荭草苷(2)、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β-L-吡喃阿拉伯糖苷(3)、芹菜素-6-C-β-D-吡喃半乳糖-8-C-β-L-吡喃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6-C-β-L-吡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5)、芹菜素-6-C-α-L-呋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β-D-吡喃葡萄糖苷(7)、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8-二-C-吡喃葡萄糖苷(9)、万寿菊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6-C-吡喃葡萄糖苷(11)、牡荆素(12)、山柰酚-3-O-β-吡喃半乳糖-(1→2)-β-吡喃葡萄...  相似文献   

12.
素馨花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素馨花药材70%乙醇提取物中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C、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UV,MS)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素馨花干燥花蕾70%乙醇提取物的抗HBV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7-O-双-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桑布二糖苷(3)、硫磺菊苷(4)、紫铆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合金欢素-7-O-(α-D-芹菜呋喃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房》2015,(36):5157-5159
目的:研究畲药大发散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畲药大发散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发散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槲皮素(2)、山柰酚(3)、木犀草素(4)、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5)、4-甲氧基苜蓿素(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芸香糖苷(9)和芦丁(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畲药大发散中分离得到,本研究为大发散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南山茶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西南山茶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西南山茶叶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芦丁(rutin,2)、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D-arabinofuranoside,3)、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4)、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quercetin-3-O-β-D-rhamno-side,5)、山柰酚(kaempferol,6)、山柰酚-3-O-(2″,6″-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2″,6″-di-(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7)、羽扇豆醇(lupeol,8)、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9)、原儿茶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10)和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11)。结论化合物1~11均首次从西南山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并鉴定化合物。方法: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运用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3′-二甲醚-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异鼠李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槲皮素-3,3′-二甲醚(Ⅲ),正二十六烷酸(Ⅳ),谷甾醇(Ⅴ),胡萝卜苷(Ⅵ)。结论:化合物Ⅰ、Ⅱ、Ⅳ均为首次从水烛香蒲叶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火绒草中的黄酮苷类成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Wild.)Beauv.]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ODS柱色谱法和反复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体积分数为60%的火绒草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1)、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4′-O-β-D-glucopyranoside2)、6-羟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3)、6-羟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hydroxy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化合物4,5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本植物火绒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江南星蕨Microsorium fortunei(Moore) Ching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系统溶剂提取,常规的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离鉴定的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苷(Ⅱ),松脂素(Ⅲ),槲皮素(Ⅳ),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Ⅴ),瓦利苷(Ⅵ)和蕨素A(Ⅶ)。结论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红背叶中酚酸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红背叶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MCI以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从红背叶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成分,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7-O-β-(6’-O-香草酰基)-葡萄糖苷(1)、没食子酸(2)、没食子酸乙酯(3)、丁香酸(4)、丁香酸葡萄糖苷(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7-O-β-D-葡萄糖苷(6)、3,4-二甲氧基苯酚-1-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7)和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8为首次从山麻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学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波谱学数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决明子中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甲基-5,10-二羟基-8-甲氧基-4H-萘[1,2-b]吡喃-4-酮-10-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demethylflavasperone gentiobioside(2)、去甲基红镰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3)、去甲基红镰霉素-6-O-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nor-rubrofusarin gentiobioside(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维药两色金鸡菊花的化学成分,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金鸡菊。方法采用聚酰胺、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两色金鸡菊花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pyranoside,1)、3',4',7-三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3',4',7-trihydroxy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2)、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3)、6,7,3',4'-四羟基橙酮(6,7,3',4'-tetrahydroxyaurone,4)、3',5',5-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3',5',5-trihydroxyflavanone-7-O-β-D-glucopyranoside,5)、紫铆花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butein-4'-O-β-D-glucopyranoside,6)、奥卡宁(okanin,7)、马里苷(marein,8)。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金鸡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两色金鸡菊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