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31-34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预测房颤(AF)患者左心房(LA)/左心耳(LAA)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5 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明确为LA/LAA血栓AF 患者,归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血栓的AF 患者45 例,归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分析LAVI 预测LA/LAA 的临床价值,探讨影响LA/LAA 血栓的临床因素。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房颤病程、CHA2DS2-VASc 评分、LAV、LAD、LAVI 及LAAW 增加,但LVEF 下降;②LAVI 预测LA/LAA 血栓的价值曲线下面积(95%CI)为0.81(0.71~0.91),最佳诊断界值为29.48 mL/m2,敏感性及特异性(95%CI)为0.68(0.55~0.73)和0.77(0.69~0.85);LAVI、LAD、LAV 及房颤病程与LA/LAA 血栓有关(OR=3.33、2.24、1.55 及1.14)。结论 LAVI是LA/LAA 血栓形成的预测指标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左心耳(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行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4例,删除不符合条件的11例,分为血栓组22例和非血栓组171例。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实验室检验结果、经胸心脏彩超及经食管心脏超声(TEE)结果,根据患者一般资料,计算其CHADS2评分,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LAA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1)入选的193例患者中男116例、女77例,平均年龄(61.38±9.58)岁,阵发性房颤150例(77.9%),持续性/永久性房颤43例(22.1%),经3D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LA/LAA血栓22例(11.4%),非血栓组171例(88.6%)。(2)两组患者年龄、BMI、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TIA病史、房颤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男性、吸烟史、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左房云雾影比例、左房内径(LAD)、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HADS2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OR=1.115,95%CI:1.011~1.011,P=0.029)、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0.319,95%CI:0.108~0.938,P=0.038)及左房云雾影(OR=0.200,95%CI:0.066~0.602,P=0.004)是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AD扩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及左房云雾影是LA/LAA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左心房(LA)/左心耳(LAA)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试验共纳入非瓣膜性AF患者188例,根据HDL-C水平分为低HDL-C组44例(23.4%),正常HDL-C组144例(76.6%);根据LA/LAA血栓分为血栓组(n=39例)和非血栓组(n=139例)。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实验室检验结果、经胸心脏彩超及经食管心脏超声(TEE)结果,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LA或LAA血栓等。进一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入选的188例患者中男108例、女80例,年龄(60.88±9.63) ( 29~78) 岁。低HDL-C组男性、糖尿病、LA/LAA血栓比例及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左心房内径(LAD)大小、CHADS2评分高于正常HDL-C组(P<0.01或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DL-C水平与LA/LAA血栓形成负相关(r=-0.231,P=0.001)。(3)与非血栓组患者比较,LA/LAA血栓组患者既往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周围血管病史、持续性或永久性AF、低HDL-C血症比例、CHADS2评分较高,LAD较大,HDL- C水平比非血栓组显著偏低(P<0.01或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OR=0.046,95%CI :0.007~0.300,P=0.001)、持续性或永久性AF(OR =0.306,95% CI:0.116~0.808,P=0.017)、脑卒中或TIA(OR =15.657,95% CI:2.525~97.069,P=0.003)、周围血管病(OR =5.817,95% CI:1.123~30.145,P=0.036)与AF患者LA/LAA血栓形成独立相关。结论:HDL-C水平与LA/LAA血栓形成负相关,低HDL-C血症是LA/LAA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心房震颤患者120例为本研究观察组,其中阵发性震颤107例、持续性震颤13例;选取同期入该院体检的心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20例为本研究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肺静脉隔离(PVI)治疗,并于术前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耳内血栓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超声心动图参数、伴有和不伴有自发性显影的房颤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超声心动图对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的诊断价值。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左右径和左心耳最大的排空速度(Le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左心耳面积变化率以及左心耳最大的充盈速度(Lf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左右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Lev以及左心耳Lf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患者(P0.05);120例房颤患者中有自发性显影41例,无自发性显影79;有自发性显影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左右径均明显大于无自发性显影组患者(P0.05);有自发性显影组患者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Lev以及左心耳Lfv均明显小于无自发性显影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敏感度为90.63%,特异度为92.05%,阳性预测值(PPV)为80.56%,阴性预测值(NPV)为96.43%;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13(0.846,0.980)。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有效评价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的状况,对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的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及MDCT对Nonvalvular AF预行消融术患者左房/左心耳(LA/LAA)血栓形成预测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预行射频消融术房颤患者233例,进行CHA2DS2-VASc评分,经食道心脏彩超及左心房MDCT检查以排除左心房血栓。线性趋势χ2检验分析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发生率关系。McNemar法χ2检验验证左心房MDCT与传统TEE技术一致性。结果233入选病例中LA/LAA血栓形成13例,CHA2DS2-VASc评分0分组1例,1分组2例,2分组3例,3分组3例,≥4分组4例。0~1分组血栓发生率2.16%,3分以上为16.28%。线性趋势χ2检验分析提示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形成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 TEE法检出血栓8例,左心房MDCT发现3例,McNemar法χ2检验P=0.062,提示两种方法一致性。结论 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形相关,评分越高血栓形成风险趋大,伴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血栓形成主要危险因素。 CHA2DS2-VASc 0分、1分低危组预行消融术患者LA/LAA血栓形成发生率极低。左心房MDCT技术与传统TEE检查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特发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的评估及意义.方法: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特发性房颤和对照组左心房/左心耳检查,检测左心房大小和回声、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和最大充盈速度,比较这些参数的改变.结果: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晰显示所有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及其它相关结构声像图和准确测量有关参数,不良反应轻微.特发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伴有和不伴有左心房自发性显影的特发性房颤患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的年龄、病程、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及左心耳血流最大充盈速度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能够客观地评价特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左心耳,发现自发性显影、血栓和血流速度异常,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分析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颤患者左心耳(LAA)功能及其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2022年8月1日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60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LAA功能,判断血栓形成情况,并对血栓形成与LAA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发生血栓10例,占比16.67%。血栓组房颤类型、体重指数、年龄、病程、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与非血栓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左心房(LA)前后径、左右径均显著大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LAA血流最大排空速度、血流最大充盈速度均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LAA开口宽度指数(LAA-WI)、LAA开口面积指数(LAA-OI)、LAA开口长度指数(LAA-LI)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LA前后径、左右径、LAA-WI、LAA-OI、LAA-LI均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P<0.05),LAA血流最大排空速度、LAA血流最大充盈速度均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经食管三维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颤患者左心耳及左心房容积与功能。方法:将112例房 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rAF)组(80例)和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rAF)组 (32例),对照组为40例非房颤患者。收集各组临床资料,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 左心房容积 (LA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 (LAAeV),左心耳最大充盈速度(LAAf V),左心耳最大容积(LAAVmax),左心耳最小容积(LAAVmin);计算左心房容积 指数(L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rAF组的LAAEF,LAAeV, LAAf V明显降低,LAD,LAV,LAVI,LAAVmax, LAAVmin明显增大(P<0.05);与ParAF组相比,PerAF组的LAAEF, LAAeV,LAAf V亦明显降低,LAD,LAV,LAVI,LAAVmax,LAAVmin亦明显增大(P<0.05);两组LVEDV, LVESV, 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能证实房颤患者左心房容积增大,经食道三维超声心 动图评估能证实房颤患者左心耳扩大,提示左心耳功能减低,且PerAF患者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前后左心房自发显影(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LA SEC)发生情况及其与装置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us,DRT)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相关参数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血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发生左心耳血栓患者67例纳入血栓组,同期诊断为NVAF但是排除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D-D、v WF、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上述指标与NV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关系。结果 血栓组患者的D-D、v WF、PLT、MPV、PDW测定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的D-D、vWF、MPV、PDW测定值与CHA2DS2-VASc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VAF患者年龄增大、房颤病程延长,左心耳血流排空峰值速度(LAA-EV)、左心耳血流平均排空速度(LAA-AEV)、左心耳血流充盈峰值速度(LA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心脏增强断层扫描(CT)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大小及形态,并探讨CT在NVAF患者血栓栓塞预防诊疗中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的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189例,同时纳入无并发器官功能障碍的相对正常的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患者作为对照组(52例),术前行CT心脏增强扫描检查。对纳入患者进行包括基本资料、并发疾病、抗凝治疗和心房颤动(AF)持续情况在内的全面的临床评估。采用CHA2DS2-VASc评分标准评价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并根据CT显像LAA有无血栓形成将NVAF患者分为血栓组(13例)和非血栓组(176例)。比较对照组和不同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风险亚组以及有无LAA血栓形成亚组之间LAA大小、形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LAA参数对NVAF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VAF患者具有较大的LAA开口径,对照组风向标及仙人掌型LAA居多,而NVAF患者4种LAA形态大致相等。LAA开口及容积随着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风险的增加而呈增大趋势,中低危血栓栓塞风险组鸡中翼型LAA居多,而栓塞高风险组菜花型LAA居多。与非血栓组比较,LAA血栓组NVAF患者具有较大的LAA开口、容积和较多的菜花型LAA。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除CHA2DS2-VASc评分外,菜花型及大的LAA开口径可独立预测NVAF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结论 心脏CT增强扫描能很好地分析LAA大小及形态,且相关参数对NVAF患者LAA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容易合并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研究房颤血栓形成的具体机制并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是目前房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与血栓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开胸心脏手术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29例和冠心病患者10例,依据心律情况分为窦性心律组15例和房颤组24例。房颤组的24例患者再依据血栓情况分为无左心耳血栓和有左心耳血栓两个亚组,分别为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和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各1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中抽取左心房血液标本检测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水平,并检测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血栓面积。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LAD、LVEF、炎性因子水平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与左心耳血栓面积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窦性心律组、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与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LA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和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LA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AKT、NF-κB、IL-8、ET-1、ICAM-1、VCAM-1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NO水平低于窦性心律组(P<0.05)。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AKT、hs-CRP水平高于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NO水平低于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P<0.05);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和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NF-κB、IL-6、IL-8、TNF-α、ET-1、vWF、ICAM-1、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血栓面积最大为4.8 cm2,最小为1.67 cm2,平均为(3.48±0.83)cm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LAD、LVEF、AKT、NF-κB、hs-CRP、IL-6、IL-8、TNF-α、ET-1、NO、vWF、ICAM-1、VCAM-1与血栓面积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 结论 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液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且合并左心房血栓时上述指标更高。检测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水平有助于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结合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对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3月收集的房颤患者29例,根据病史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15例、持续性房颤(PeAF)组14例,选择同时期进行食管超声检查的窦性心律患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应用三平面TVI技术测世左心房4个壁巾问段的组织速度参数;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TVI技术测量在心耳8个节段的组织速度参数,对各组参数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左心房容积对照组PAF组>PeAF组(P<0.05)。左心房各节段心肌收缩速度、舒张早期速度对照组>PAF组>PeAF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PAF组、PeAF组舒张峰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AF组及PeAF组问舒张峰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耳平均收缩峰值速度与左心房容积呈负相关(r=-0.696,P<0.01),与左心房射血分数、平均收缩峰值速度、平均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呈正相关(r=0.787、0.805、0.679,P均<0.01)。结论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减低,持续性房颤患者更甚,左心房功能的高低对左心耳收缩功能具有预测作用,TVI技术可以较好的评价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2DSTI)技术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病人左心房结构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老年NVAF病人(观察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大小分为左心房扩大组与无扩大组。各组均行二维超声及2DSTI检查,获取相关参数包括,左心房最大前后径(LAD)、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排空分数(LAEF)以及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LASS)、应变率(LASRS),左心房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LASA)、应变率(LASRA),对比各组左心房结构及功能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LAD、LAVmin、LAVI较对照组高,LAEF、LASS、LASRS、LASA、LASR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扩大组LAEF、LASS、LASRS、LASA、LASRA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扩大组LAEF、LASS、L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测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并结合心电图f波特点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从而筛选出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为临床进行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84例NVAF患者均行TEE检查,根据检查时有无血栓及有无血栓前状态分为血栓阳性组(13例)、血栓前状态阳性组(15例)和血栓阴性组(56例).所有患者均描记心电图V1长导联,顺序测量20个f波振幅,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受检者f波振幅值;所有患者同时行TEE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上述各参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血栓阳性组和血栓前状态阳性组患者细颤发生率分别为84.6%、66.7%,均高于血栓阴性组的57.1%,但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阳性组、血栓前状态阳性组、血栓阴性组患者f波振幅分别为(0.058±0.038)、(0.089 ±0.043)、(0.097±0.039) mV.血栓阳性组患者f波振幅显著低于血栓阴性组(P<0.05);血栓前状态阳性组患者f波振幅略低于血栓阴性组,血栓阳性组患者f波振幅低于血栓前状态阳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阳性组和血栓前状态阳性组患者LAD高于血栓阴性组(P<0.05),血栓阳性组LAD稍高于血栓前状态阳性组(P>0.05);3组患者LVEDD和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f波振幅有助于血栓栓塞风险性预测,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中LAD对预测血栓栓塞风险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彷珐对我院60例房颤患者及对照组无房颤者20例进行观察,M型心脏超声测定LAD,同时检测其vWF、D-D及Fg浓度。结果房颤患者LAD≥40mm组较LAD〈40mm组的vWF、D—D以及Fg浓度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P〈0.001、P〈0.01);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LAD大小与vWF、D—D、Fg显著正相关,LAD与D—D、vwF的相关性较大(r=0.83,P〈0.01;r=0.72,P〈0.01),而LAD与Fg相关性较小(r=0.53,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且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越大则血液的凝固性越高,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心房重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Ⅱb/Ⅲa(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Ⅱb/Ⅲa,GPⅡb/Ⅲa)同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初步探讨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临床选取100例研究对象,分为心房颤动组(房颤组)60例、窦性心律组(窦律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其中房颤组中41例患者通过经胸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组(21例)和血栓阴性组(20例)。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给予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ial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记录以下指标:(1)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2)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情况。测定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包括(1)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vWF和D-D;(2)流式细胞仪检测全部研究对象的全血中GPⅡb/Ⅲa水平。结果:LA-D、vWF、D-D、GPⅡb/Ⅲa的测定值均为窦律组血栓阴性组血栓阳性组(P0.01);房颤组LA-D、vWF、D-D、GPⅡb/Ⅲa的测定值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窦律组LA-D、vWF、D-D、GPⅡb/Ⅲa的检测值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重塑、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增加等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左心房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心脏CT评估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结构以及功能状况,探讨其与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房颤患者心脏CT资料,根据病程中患者有无发生卒中分成卒中组和非卒中组。以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房和左心耳最大、最小容积,计算左心房及心耳的射血分数。根据心耳形态将其分成鸡翅型和非鸡翅型,并观察心耳内是否存在血栓或血栓前状态。对左房各项参数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221例中47例发生了卒中事件。卒中组患者的左心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均较非卒中组增大(P < 0.05),卒中组左心房射血分数较非卒中组下降(P < 0.05)。卒中组左心耳非鸡翅型的比例更高(P=0.006);卒中组左房内存在血栓或血栓前状态的比例高于非卒中组(P=0.01)。左心房容积、左心耳分叶结构及左心耳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CT获得的左房参数对房颤患者卒中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非风湿性房颤(NRAF)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左心耳(LAA)功能和血脂蛋白(a)(Lp(a))、D-二聚体(D-D)水平。方法:NRAF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11例(血栓组),非风湿性房颤无血栓形成患者75例(无血栓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测①LAA射血分数(LAA-EF)、②LAA最大排空速度(LAA-PEV)、③LAA自发超声对比现象(LASEC)等指标,同时检测血清Lp(a)、D-D含量。结果:①血栓组LAA-PEV、LAA-EF明显较无血栓组低(P=0.009,0.01)。②血栓组LASEC(≥2级)出现率(100%)明显较无血栓组(21.3%)高(P=0.001)。③高Lp(a)、D-D水平组血栓发现率(21.1%,22.5%)明显较低Lp(a)、D-D水平组血栓发现率(6.3%,4.3%)高(P=0.043,0.021)。结论:高水平的Lp(a)、低LAA-PEV及LAA-EF是NR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高D-D水平和LASEC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65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LA)和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208例非瓣膜性AF患者,根据食管超声(TEE)结果分为两组:LA和LAA血栓组(23例)和无血栓组(185例).对患者既往病史、烟酒嗜好、临床检验指标和超声影像学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左心房内径为(42.2±6.5)mm比(34.9±4.4)mm,P=0.000);左室舒张未内径为(48.5±5.7)mm比(45.7±4.1)mm,P=0.000;左室射血分数为(59.3±1.3)mm比(65.1±6.6)mm,P=0.050;纤维蛋白原为(3.5±1.0)g/L比(3.0±0.7)g/L,P=0.000;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史分别为6/23、7/185,P=0.000;胸片心胸比增大分别为20/23、60/18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211,95%C/1.062~1.381),胸片心胸比(OR=5.242,95%CI 1.138~24.144),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5.881,95%CI 1.152~30.008)和纤维蛋白原量(OR=2.242,95%CI 1.152~4.805)是LA和LAA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当≤65岁非瓣膜性AF患者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时应该加强抗凝治疗,以预防左心房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