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切开复位内固定后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06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2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2例术后石膏外固定(石膏组),10例安装铰链式外固定架(外固定架组)。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5(12~26)个月。末次随访时,石膏组肘关节屈伸(68.5±16.5)°,前臂旋转(85.6±16.1)°,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71.4±4.2)分;外固定架组肘关节屈伸(118.5±22.7)°,前臂旋转(151.3±18.4)°,Mayo评分(92.8±3.6)分。外固定架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均优于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可靠,其牵开作用可维持关节高度,患者可早期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从而恢复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清理联合活动外固定架对创伤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合并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松解结合活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HO合并肘关节僵硬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14~60岁,平均37.7岁;手术松解距受伤时间7~18个月,平均9.3个月。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的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角度,并进行Mayo评分。结果:1例术后3周出现外固定架针孔慢性感染,给予去除外固定架,余所有患者伤口Ⅰ期甲级愈合。26例均获随访,时间24~40个月,平均34个月。1例术后8个月出现2次HO。术后2年所有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及Mayo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松解结合活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创伤后HO合并肘关节僵硬可有效改善肘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肘关节松解术联合铰链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粘连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肘关节粘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肘关节松解术联合铰链外固定架治疗。记录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疼痛VAS评分、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术后肘关节功能,采用屈伸活动范围评估肘关节活动程度。结果患者均随访6个月。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对照组均长于观察组(P 0. 05)。术后6个月,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对照组为46. 7%,低于观察组的76. 7%(P 0. 05);肘关节Mayo评分及屈伸活动范围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P 0. 05);生活质量评分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 0. 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肘关节松解术联合铰链外固定架可显著提高肘关节粘连松解疗效,促使肘关节功能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开放手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方法:46名实施开放肘关节联合外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中,38人为后正中入路,8人为内侧入路,同时联合使用外固定支架辅助患者早期康复和锻炼。并对全部患者实施常规尺神经松解前置。通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判断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接受8~24个月的随访。患者在术前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为(11.0°±10.5°),术后改善为(117.8°±24.5°);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术前平均为(48.8±10.1)分,术后提升至(89.5±11.6)分,手术前后的两项指标差异明显。结论:开放手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僵硬可以实现肘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并且对关节术后不稳存在预防作用,有利于术后的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7例因创伤导致的肘关节僵硬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行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松解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原始损伤诊断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采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观察组术后发生钉道感染1例,尺神经症状2例,肘关节异位骨化1例,肘关节中度疼痛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钉道感染2例,尺神经症状2例,肘关节中度疼痛3例。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周~12个月,平均6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观察组获优27例、良10例、中1例,优良率97.4%;对照组获优12例、良21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8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结论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型肘关节僵硬能够显著改善肘关节功能,疗效优于传统松解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使用垂直双钢板或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垂直双钢板固定组(A组)和平行双钢板固定组(B组)。A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7.56±9.24)岁;B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0~53岁,平均(41.35±9.03)岁;两组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血管及神经损伤。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影像学变化、肘关节活动范围、Mayo肘关节评分、肘关节屈伸肌肌肉力量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两组术后各出现1例骨化性肌炎;A组2例、B组1例出现肘关节僵硬,术后骨折均获骨性愈合。A组随访20~36个月,平均(25.2±7.1)个月,B组随访18~35个月,平均(24.3±6.0)个月。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手术切口、住院天数、肌肉力量、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Mayo肘关节评分为82.27±10.43,优6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B组为81.94±12.02,优5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垂直双钢板与平行双钢板对中青年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具体术式的选择仍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以及术者对术式的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7例因创伤导致的肘关节僵硬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行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松解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原始损伤诊断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采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观察组术后发生钉道感染1例,尺神经症状2例,肘关节异位骨化1例,肘关节中度疼痛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钉道感染2例,尺神经症状2例,肘关节中度疼痛3例。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周~12个月,平均6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观察组获优27例、良10例、中1例,优良率97.4%;对照组获优12例、良21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8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结论开放松解术联合桡骨远端固定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型肘关节僵硬能够显著改善肘关节功能,疗效优于传统松解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肘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获得完整随访39例,纳入研究。18例采用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为联合固定组;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36.2岁(21~58岁)。21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为内固定组,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35.3岁(18~66岁)。术后门诊随访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对肘关节功能行Mayo评分,并记录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对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联合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6、8.3周。Mayo评分:外固定联合组为(88.8±8.9)分,优良率88.9%;内固定组为(76.5±11.8)分,优良率为66.7%。肘关节平均活动度(ROM):联合固定组为(116.2±10.5)°;内固定组为(85.6±13.6)°。两组对比联合固定组肘关节功能明显好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能增加肘关节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并允许患者术后早期在铰链控制下进行功能锻炼,与单纯内固定相比,能有效预防关节僵硬、软组织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使肘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O'BrienⅡ型桡骨颈骨折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使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50例)与对照组(使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50例)。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2~18(14. 20±3. 05)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2~19(14. 70±3. 10)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 0. 01);术后12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疗效满意,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钛针-钛缆张力带与锁定钢板螺钉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7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按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采用钛针-钛缆张力带治疗,15例)和B组(采用锁定钢板螺钉治疗,32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度评价肘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手术时间B组明显长于A组(P<0.01);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组出现1例骨折不愈合;两组均无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针-钛缆张力带和锁定钢板螺钉均可以有效治疗尺骨鹰嘴骨折,但钛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感染风险,更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采用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19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0~75(40.50±7.62)岁;左侧10例,右侧9例。19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等损伤。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前、术后12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17(13.51±3.17)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2~6(3.77±1.24)个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螺钉松动、感染、内固定激惹、异位骨化、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侧肘关节MEPS评分(91.26±3.87)分与术前(56.18±9.5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优11例,良7例,中1例。结论:采用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手术切口小,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内固定对皮肤激惹小,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苏正兵  李杰  代宇驰  罗刚  郝勇  张峡  周跃 《中国骨伤》2020,33(7):631-635
目的:比较动态锁定螺钉与普通螺钉在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诊治的4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动态锁定螺钉内固定组(治疗组)和普通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0~61(36.8±10.9)岁;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9~60(35.9±12.8)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3、9个月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4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43(18.6±7.9)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2±3.2)周,对照组为(15.6±4.7)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Mayo评分分别为(84.9±5.9)分、(81.8±6.7)分,对照组分别为(74.6±9.2)分、(71.5±1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9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Mayo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桡神经麻痹1例;对照组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2例,断钉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锁定螺钉和普通螺钉均能有效治疗肱骨干骨折,前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早期肩肘功能恢复更好,但此项技术在国内开展时间不长,还需进一步观察大样本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4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分为CBT组和PS组,每组21例。CBT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1(72.52±9.25)岁;骨密度T值(-2.69±0.17) g/cm~3;行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PS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63~85(71.42±9.81)岁;骨密度T值(-2.70±0.21) g/cm~3;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1(15.00±3.5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腰椎结核复发及螺钉松动情况。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1、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节段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和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均取得满意疗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范围较长,创伤大,而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仅需固定病变相邻节段减少了固定范围,具有创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8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7~72(49.5±13.5)岁.83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  相似文献   

15.
劈肱三头肌入路双侧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力  孙程  杨峰 《中国骨伤》2019,32(4):368-371
目的:探讨经劈肱三头肌入路内外侧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肱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5~68(40.7±3.4)岁;伤后至手术时间3~10(5.0±1.2) d。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价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24(14.0±2.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4.0(3.0±1.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91.0±2.3,优15例,良4例,中2例;术后3个月VAS评分1.95±0.34。结论:经劈肱三头肌入路内外侧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能提供满意的术野暴露,便于关节骨折复位和内固定,获得良好肘关节功能,且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腕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术治疗25例晚期腕关节结核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40~74 (60.72±8.45)岁;病程5~24 (11.52±7.61)个月;左腕结核11例,右腕结核14例,合并窦道形成者5例。术后继续规律抗结核,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炎症指标、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结果: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19.7±6.3)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切口愈合可,均无结核、感染复发。术前1周与术后3个月VAS分别为(5.16±1.14)、(1.68±0.80)分,红细胞沉降率(en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分别为(44.20±20.56)、(14.44±1.14) mm·h-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为(12.37±7.95)、(4.30±3.37) mg·L-1,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周与术后1年Gartland -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21.32±3.44)、(14.96±1.3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SH由术前1周的(70.52±7.95)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28.84±2.30)分(P<0.01)。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病无复发。结论: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术治疗腕关节结核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颈椎结核.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术前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记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根治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和肘部关节镜技术的提升效应。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连续收治顽固性网球肘患者36例(36肘),均采用关节镜结合小切口开放清理修补,两种方式交替进行,在核心操作上,前18例[A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3.89±9.71)岁,保守治疗时间(17.39±10.53)个月]直视下操作关节镜下验证,后18例[B组,男7例,女11例,年龄(44.28±8.04)岁,保守治疗时间(15.50±9.18)个月],关节镜下操作直视下验证。术中观察镜下及大体病理表现,术后观察患者神经血管并发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7.22±8.47)个月,B组(17.83±8.83)个月。无感染,有1例神经损伤。VAS评分,A组术前4.33±1.24,术后0.61±0.70;B组术前4.50±1.47,术后0.67±0.69;Mayo功能评分,A组术前62.22±7.90,术后93.06±5.18;B组术前61.94±8.93,术后92.22±5.2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B组(54.06±8.43)min小于A组(73.39±12.78)min。32例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3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例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神经损伤。结论:肘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结合传统切开与关节镜手术的优势,为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带来根治的治疗效果;此种术式适合致力于尝试探索及提升肘关节镜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Ⅰ期经椎弓根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椎弓根固定加RBK混合链霉素填充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7年7月采用Ⅰ期经椎弓根病灶清除后路固定和OSTEOSET~(R)RBK混合链霉素植骨术进行治疗的20例老年胸椎或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2~83(72.4±6.9)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 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根据X线观察病变节段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和病灶区骨生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60.9±23.8) min,术中出血量为(317.9±112.7) ml。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窦道及切口延迟愈合。脊柱结核完全治愈,Frankel分级有1个或多个等级的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7.50±1.15下降到术后12个月的1.70±1.39(P0.05)。ODI由术前的(92.50±1.17)%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2.80±0.89)%(P0.05)。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4.2±1.6)。下降到术后12个月的(8.3±0.7)。(P0.05),脊柱后凸畸形得到明显纠正。所有病例填充植骨区达到骨性融合,无骨不连和器械断裂并发症。结论:Ⅰ期经椎弓根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固定加RBK混合链霉素填充治疗老年脊柱结核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椎体破坏较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灶旷置术在上颈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例上颈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寰枢椎椎体破坏程度,分别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2例)、单纯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3例)、枕颈融合内固定融合术(2例)治疗,均未行结核病灶清除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上颈椎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估结核控制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 5例手术治疗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65±32)min,术中出血量(152±45)mL;术后随访18个月~10年,平均38.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结核无复发,抗结核治疗18个月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末次随访时,上颈椎VAS评分由治疗前(5.3±1.8)分降至(1.6±1.3)分,JOA评分由治疗前(13.5±2.8)分升至(15.9±0.8)分,ESR由治疗前(65.0±12.6)mm/h降至(13.0±2.6)mm/h。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继发上颈椎骨性畸形。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期前路清创治疗。结论一期前路上颈椎结核病灶旷置术通过稳定上颈椎并结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可控制结核病灶的发展,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