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学组于2008年制订了《双气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草案》[1],对我国规范小肠镜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小肠镜设备及诊治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有必要对原草案进行补充更新。此次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学组对《双气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草案》进行更新修订,于2018年8月24日在南京,2018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期间经专家现场讨论定稿,形成《中国小肠镜临床应用指南》。 本版《中国小肠镜临床应用指南》(下称指南)的主要内容有小肠镜发展史(新增)、小肠镜设备(新增)、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前准备、小肠镜操作(新增)、操作中注意事项、小肠疾病内镜下诊断、小肠疾病内镜下治疗(新增)、并发症、术后处理(新增)、小肠镜报告规范格式等十一部分。相对于2008版《双气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草案》主要有以下改动:  相似文献   

2.
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方式。为进一步规范小肠胶囊内镜的检查流程、适应证和禁忌证,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和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基于现有证据,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遵循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IGHT),制定我国小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小肠疾病检查的一线检查方式。为进一步规范小肠胶囊内镜的检查流程和对检查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基于现有证据,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系统,遵循国际指南报告规范,制定我国小肠胶囊内镜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定义为常规内镜检查(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和X线小肠钡剂检查(口服钡剂或钡剂灌肠造影)未能查明出血原因的反复性或持续性消化道出血。由于解剖特点和检测手段的限制,OGIB的诊断(尤其是小肠病变)和处理一直是消化界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等新一代小肠镜的问世和应用,其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背景:血管瘤是血管源性良性肿瘤,多见于头颈部,累及消化道少见,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目的:探讨消化道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合适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消化道血管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查检验结果、治疗方法和转归,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51例消化道血管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43∶1,平均年龄为(46.2±19.2)岁。45例(88.24%)为单发消化道血管瘤,其中18例(35.29%)病变位于食管,其次为胃(15.69%)、小肠(15.69%)、结肠(11.76%)、直肠(9.80%)。大多数患者(50.98%)为无症状,15例(29.41%)表现为消化道出血。32例(62.75%)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其中25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6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例行内镜下套扎术;19例(37.25%)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包括经肛门直肠病变切除5例,小肠病变摘除术1例,病变消化道切除13例。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平均随访时间为(61±32)个月,其中1...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学组于2008年制订了《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对我国规范使用胶囊内镜提供了有力参考。胶囊内镜检查经历1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检查手段,尤其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除了小肠胶囊内镜出现了部分改进之外,食管专用胶囊内镜、结肠专用胶囊内镜和专用磁控胶囊胃镜亦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所以,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学组决定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相关规范,在经过专家广泛讨论及多次修改后,现更新我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探查术中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消化道出血16例术中用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诊断小肠溃疡出血6例,出血坏死性小肠炎3例,小肠血管畸形3例,小肠平滑肌肉瘤溃破出血2例,回肠憩室1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内镜下电凝止血3例,氩气刀喷凝止血2例,钛夹钳夹止血1例,喷洒凝血酶等止血剂止血1例。其余病例均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后成功止血。结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探查术中使用消化内镜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确定病变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减少了手术探查中的盲目性,部分出血还可以选择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胶囊内镜及器械辅助小肠镜等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小肠出血诊治效率较前明显提高,但小肠出血依然是困扰临床的难题。如何规范小肠出血诊治流程及优化诊断策略,进一步提高诊治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必要制定中国小肠出血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该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及专家经验,紧紧围绕小肠出血的相关定义、病因、诊断流程(策略)、内镜治疗、药物治疗及随访等临床问题进行梳理及充分讨论,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便规范小肠出血诊治流程,提高诊治效率并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学组于2008年制订了《双气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草案》[1],对我国规范小肠镜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小肠镜设备及诊治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有必要对原草案进行补充更新。此次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学组撰写初稿并反复讨论修改,于2018年8月24日在南京经专家现场讨论定稿。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常因发病较急而又诊断不清危及患者生命.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有多种方法,尤其是随着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普及和应用,消化内镜已成为诊治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内镜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不易做相应内镜检查而需要借助其他检查方法,其中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准确发现消化道出血部位并相应给予精确处置.  相似文献   

11.
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是指消化内镜检查阴性的不明来源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58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施行了76例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1例为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对我院近年收治的少见或罕见的下消化道出血43例病因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对这部分病因的认识和诊治永平。12种病因中以直肠孤立性溃疡,结直肠动静脉畸形,直肠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症等较多见。我们认为下消化遭出血无论何种原因结肠镜检查均应列为常规,对大多数患,肠镜检查及病理可明确诊断。而选择性血管造影、同位素扫描、PCR检测等对少见病目的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下消化道出血(Lower-GI bleeding,LGIB)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失血,LGIB约占全部消化道出血的20%。全美成人中每年因下消化道出血住院者约为21人/10万。LGIB老年人多见,80岁年龄组LGIB是20岁年龄组的200倍。出血平均年龄63~77岁。大多数出血为自限性,不需住院,病死率2%~4%。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学组于2008年制订了《双气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草案》~([1]),对我国规范小肠镜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小肠镜设备及诊治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有必要对原草案进行补充更新。此次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学组撰写初稿并反复讨论修改,于2018年8月24日在南京经专家现场讨论定稿。  相似文献   

15.
阑尾来源的下消化道出血(LGIB)临床罕见,虽然目前存在较多诊断方法,但结肠镜仍被认为是首选。本文报告一例首次结肠镜检查阴性,依次行胃镜及胶囊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再次行结肠镜检查发现阑尾腔内活动性出血导致便血的病例。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证实阑尾黏膜血管增生病变并出血。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消化出血的病因、出血部位及病因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3月经结肠镜检查17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依次为大肠癌(46.0%)、息肉(20.4%);病变部位依次为直肠(58.5%)、乙状结肠(24.1%);缺血性结肠炎女性(13.4%)、男性(0.9%),息肉女性(13.4%)、男性(24.8%),溃疡性结肠炎女性(1.5%)、男性(8.4%)。结论大肠癌、肠息肉为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直肠、乙状结肠是常见出血部位;缺血性结肠炎引起的出血女性高于男性,而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女性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下消化道出血系指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包括小肠和结肠、直肠的出血,临床常见急性大量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仅表现为鲜血或暗红色血便,少数有黑便,部分伴有腹痛等症状。但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复杂,常容易漏诊、误诊,治疗上也较困难。因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始终是消化内科领域的难点。本文总结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下消化道出血35例患者的诊治情况,来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体会,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 SMTs)的检出率大幅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提高SMTs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是改善SMTs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发布的《消化道上皮下病变内镜诊疗指南(2017)》[1],仍缺少适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的SMTs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导致目前国内存在病例选择缺乏标准,治疗并发症较高等情况。为此,依据我国SMTs的诊治现状,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各专家共同制订相关共识意见。本共识主要涉及普通胃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的SMTs。  相似文献   

19.
С����Ѫ���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疾病,其中约有5%的消化道出血发生在小肠,诊断比较困难,由于过去小肠是盲区,故这部分小肠出血又称为隐源性出血(OGIB).2000年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对隐源性出血定义为:经过包括胃镜、结肠镜在内的检查手段检查仍不明起源的持续或反复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统计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相关因素,分析消化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并比较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和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差异。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所有434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消化道出血占消化科所有住院患者的17.5%,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结肠癌为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居多,下消化道出血主要为结肠癌、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及慢性结肠炎。内镜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阳性率高(83.4%),内镜下介入治疗患者较未接受内镜介入治疗患者有更高的治愈率(91.0%vs 65.5%,P0.05)和更少的住院时间[(8.2±4.3)d vs(12.8±6.1)d,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结肠癌为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内镜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内镜介入治疗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