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SDRS对腰椎退行性变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作者随访了2000—200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行腰椎退行性变SDRS内固定治疗的18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平均随访17个月。结果:术后16个月内SDRS内固定在改善症状及X线表现方面的优良率为94.4%。结论:SDRS是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一种有效的内固定系统,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262500)张英杰,刘元梅,马厚平采用手法整复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2例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7~47岁;病程9个月~5年;L4-5间隙不稳者29例,L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38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龄52~78岁,平均6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术前Cobb角为23.5°±8.5°;腰椎前凸角(LLA)21.4°±10.8°;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即矢状位平衡(SVA)为(6.9±5.5)cm;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7.2±5.6)cm。所有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5~4.8年,平均4.2年。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Cobb角、LLA、SVA和CSV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F-36评分结果评价疗效,优22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34例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肺部感染2例,内固定钉棒松动1例,交界性后凸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共使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19~75岁,平均48.0岁.手术开窗摘除突出的间盘,置入Walli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进行VAS及ODI评分.术后随访(12.1~25.4)月,平均(17.9±4.0)个月.结果 1例术后半年出现腰痛复发,保守治疗缓解.VAS及ODI术前评分(7.8±1.0)分,(77.9±4.8)%;术后1月评分(1.6±1.0)分,(24.2±4.6)%;术后1年评分(0.8±0.7)分,(13.0±3.8)%.运用SPSS 13.0分析,P<0.01,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Wallis系统作为一种弹性固定系统,能够保留固定节段一定的活动度,维持腰椎稳定,预防临近节段退变,是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的69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椎管内组织退行性变是狭窄的根本因素,但也有个体的差异。作者介绍了一种测量方法,经脊髓造影及手术证实符合率达78%,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63例,占91.3%,无1例加重者。  相似文献   

7.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卧位动力学摄片台拍摄腰椎过屈及过伸位X线片。根据Nachemson建议的标准,进行椎体间位移值测量,并结合临床诊治下腰椎退变性不稳症45例,认为此方法比较可靠和实用。诊断要点及发病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寿华捷  黄伟 《浙江创伤外科》2023,(11):2036-203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退变性腰椎评估中的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71例疑似不稳定性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其腰椎的稳定情况分为稳定组31例和不稳定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退变情况、小关节退变情况、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和小关节积液厚度。结果 不稳组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情况,较稳定组更为严重,差异具备统计意义,P<0.05。不稳组的腰骶角和小关节积液厚度均大于稳定组,差异具备统计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黄韧带厚度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磁共振能够在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腰骶角和小关节积液厚度等方面对腰椎的稳定性具有较好评估能力,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2009年5月~2011年12月,回顾性研究84例单节段腰椎退变并接受单边或双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内置物费用。术前和术后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来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侧凸角用来评估2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5个月。2组患者之间的植骨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边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内置物费用明显少于双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术后VAS评分、ODI和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2个月的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高度和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腰椎侧凸角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共有2例硬膜囊破裂,3例术后浅表伤口感染。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钉棒断裂及融合器脱出情况。结论单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患者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手法治疗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科自1993年,运用手法点穴治疗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滑膜嵌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前侧方腹膜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9月,本院采用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6例。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6例患者均在OLIF微创管道下顺利完成所有手术,随访时间7~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均未见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或Cage移位。至末次随访,仅1例椎间隙尚未融合,其余所有节段均已融合;2例Cage下沉,未见置入物松动;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腰椎JOA、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前缘、后缘及椎间孔高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手术效果佳、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选取84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临床路径进行手术设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Top-ping-off 手术治疗组42例(改良Topping-off组)及多节段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  相似文献   

13.
陆文整骨三步五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规范陆文整骨手法,评价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方法:采用三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规范化研究,按照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手法组和热敷牵引组。陆文整骨手法组122例,男38例,女84例;平均年龄(48.30~9.95)岁;病程0.1~24个月;病情轻度7例,中度47例,重度68例。热敷牵引组111例,男41例,女70例;平均年龄(47.38±9.59)岁;病程0.1~24个月;病情轻度14例,中度38例,重度59例。结果:经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评价,研究组优36例(29.5%),良53例(43.4%),可19例(15.6%),差14例(11.5%),有效108例(88.5%);对照组优22例(19.8%),良34例(30.6%),可27例(24.3%),差28例(25.2%),有效83例(74.8%)。经统计学处理,χ2=13.097,P=0.004<0.05,两者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陆文整骨三步五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易于操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是由Harms等~([1])于1998年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标准方法~([2-3]),然而该术式需广泛剥离和长时间强力牵拉椎旁肌,导致椎旁肌肉去神经化~([4])。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借助管状通道对肌肉组织均匀撑开,减压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不必广泛剥离椎旁肌肉,降低了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5-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3种不同脊柱旋转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180例收治入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坐位定点旋转组、侧卧位斜扳组和仰卧位旋转组,每组60例。最终剔除和脱落10例,纳入统计坐位定点旋转组57例,侧卧位斜扳组57例,仰卧位旋转组56例。各组的年龄、性别、BMI、节段性放射痛、直腿抬高痛、部分神经功能缺失、突出节段及类型、SF-36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隔日1次,3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疗程结束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SF-36躯体疼痛指数(BP)、躯体功能指数(PF)和ODI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BP、PF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ODI得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明显和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基于中医"骨错缝"病机理论运用3种不同脊柱旋转手法均能有效、安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6.
旋转手法对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华  熊昌源  韩国武 《中国骨伤》2012,25(7):582-586
目的:研究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结构位移和应力的特点。方法:使用腰椎CT片,以Mimics10.01软件建立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几何模型,经Geomagic9对模型进行修改后导入Hypermesh10划分4面体网格并添加椎间盘与韧带。根据手法作用原理,将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导入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求解模块对4工况下模型的位移和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腰椎旋转手法作用时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变化。结果:①相同工况下腰椎位移的大小顺序是:L1>L2>L3>L4>L5,前柱>中柱>后柱。②不同工况下腰椎的位移大小顺序是:工况3>工况1>工况4>工况2。③相同工况下椎间盘从L1,2-L5S1各椎间盘位移大小顺序是:L1,2>L2,3>L3,4>L4,5>L5S1,同一椎间盘内各象限位移大小顺序为:第2象限>第3象限>第1象限>第4象限。④不同工况下各椎间盘的位移大小顺序是:L1,2>L2,3>L3,4>L4,5>L5S1,同一椎间盘不同工况下位移大小顺序是:工况3>工况4>工况1>工况2。⑤骨盆和髋关节在手法作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位移和应力集中。结论:①旋转手法的作用原理与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相应解剖部位因旋转而引起的相对位移有关;②在手法的操作过程中,不能随意加大侧弯和前屈的角度;③在腰椎旋转手法的施术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部位的具体情况以确定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及传统开放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6例,采用MIS-TLIF治疗26例(MIS-TLIF组)、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30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肌酸激酶(CK)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Bridwell分级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在术后腰椎CT上采用Ra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4.7±2.1)个月。MIS-TLIF组较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T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TLIF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12个月时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2组椎间融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A型螺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型螺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共发生硬膜撕裂4例、下肢麻木加重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临床疗效类似,且在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暴露情况及椎旁肌肉损伤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建议选择传统开放TLIF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治疗的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及手术节段椎间Cobb角,并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0~12年,平均11.3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I及影像学测量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总融合率为94.7%(36/38)。12例(31.6%)患者相邻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凸,未见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创伤小,疗效显著,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K-Rod动态固定对邻近节段保护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 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1例患者.A组(K-Rod组)24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B组(单节段融合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行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2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椎间隙高度、腰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头侧邻近第一节段活动度(ROM1)、头侧邻近第二节段或尾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ROM2)、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随访 24~37个月.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腰椎总ROM术前及末次随访之间均无差异.A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2组ROM1及ROM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出现11(11/138,8%)枚螺钉松动;B组无螺钉松动.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的动态固定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单节段融合邻椎病的风险,因此适应证选择合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放  方忠  刘广武  郭建峰  徐勇  曾恒  熊伟  李锋 《骨科》2018,9(4):260-267
目的 评估导航辅助经皮置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60例,其中行导航辅助MIS-TLIF手术病人26例(导航辅助MIS-TLIF组),行开放TLIF手术34例(开放TLIF组)。收集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等情况;记录病人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痛、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通过其腰椎X线、CT、MRI检查结果,评估椎间融合率、置钉精准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 病人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所有病人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永久性并发症。导航辅助MIS-TLIF组的手术时间为(146.8±20.9) min,显著长于开放TLIF组的(133.6±15.8) min,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72.4±71.2) ml、(130.0±40.6) ml、(5.8±2.2) d,显著低于开放TLIF组的(253.3±88.6) ml、(206.1±38.8) ml、(7.5±1.9) d,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导航辅助MIS-TLIF组术后2 d腰痛VAS评分为(3.1±1.6)分,显著低于开放TLIF组的(4.4±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37,P<0.001);但两组病人术后3、6、12、24个月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腰痛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导航辅助MIS-TLIF组和开放TLIF组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80.77%、82.35%,置钉精准率分别为90.38%、88.9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导航辅助MIS-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置钉精准、安全性高,并且更加微创、出血少、术后腰痛轻微、康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