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琛  于圆圆  王旭惠  王航 《中国康复》2020,35(3):150-152
目的:比较2种床旁筛查法在高龄老年患者的吞咽障碍及误吸中的应用,并研究临床高龄老年患者的吞咽障碍及误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1例高龄老年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WST)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观察患者吞咽障碍的阳性率,比较2种方法对误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高龄老年患者吞咽障碍、误吸的情况。结果:WST和SSA评估吞咽障碍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A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WST(均P<0.05),WST和SSA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ST筛查出53例有吞咽障碍,且WST 3级的患病率高于WST 4级(P<0.01);SSA筛查出57例有吞咽障碍,“头部和躯干部控制中能维持坐位平衡但不能持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各项异常总和的发生率(P<0.01)。共有22例患者出现误吸,误吸Ⅱ度的发生率高于误吸Ⅲ度(P<0.01)。结论:高龄老年患者吞咽障碍的患病率较高,对高龄老年患者误吸的筛查标准SSA准确性优于WST,WST 3级异常及SSA“头部和躯干部控制中维持坐位平衡”异常的发生率高,高龄老年患者Ⅱ度误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 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方法 选取115例经吞咽造影检查确定存在误吸的吞咽障碍患者,均在吞咽造影检查后当日进行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以吞咽造影检查结果(显性误吸/隐性误吸)为标准,分析不同评价标准下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隐性误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经吞咽造影检查发现,115例误吸患者中,显性误吸44例,隐性误吸71例。经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发现,咳嗽反射正常36例、减弱22例、缺失57例。以未发生咳嗽作为吞咽异常的判断标准时,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70.42%,特异度为84.09%,Youden指数为0.545;以咳嗽减弱及未发生咳嗽作为吞咽异常的判断标准时,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85.92%,特异度为59.09%,Youden指数为0.45。 结论 利用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识别吞咽障碍患者存在隐性误吸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以发生强烈咳嗽作为吞咽正常的判断标准时,其识别隐性误吸的敏感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伦多床旁吞咽筛查试验(TOR-BSST)在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筛查中的筛检效果。方法:采用TOR-BSST对148例急性期脑卒中后住院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筛查当天或24小时之内行吞咽障碍诊断金标准——视频透视检查(VFSS),以金标准为参考标准,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进行筛检效果评价。结果:TOR-BSST(+)共46例(31.08%),TOR-BSST(-)共102例(68.92%),结果显示TOR-BSST判断吞咽障碍的灵敏度为61.8%,特异度为87.1%,阳性预测值为73.9%,阴性预测值79.4%,阳性似然比为4.7907,阴性似然比0.4386。结论:与TOR-BSST研发原作者的研究相比较,此研究结果显示筛检效果不够理想,两者的研究环境与使用环境均有差距,未来需要更严谨的研究方法学设计、更多的吞咽障碍评估方法的引进或开发,且加强VFSS评价的准确性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柠檬酸进行咳嗽反射试验(CRT),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风险,并与金标准对比探讨其诊断价值,为探索新的误吸筛查方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62例康复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别接受4种不同浓度梯度柠檬酸(0.2mol/L,0.4mol/L,0.6mol/L,0.8mol/L)以及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评估(VFSS)或纤维光学内窥镜吞咽评估(FEES)。以VFSS/FEES为金标准,计算不同浓度梯度柠檬酸咳嗽反射试验对于误吸和隐匿性误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等。结果: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升高,误吸筛查的敏感性降低而特异性升高。0.4mol/L柠檬酸CRT对于卒中后误吸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6.9%和特异性69.4%,约登指数0.46。同样浓度对于隐匿性误吸的敏感性达80%,特异性55.8%,约登指数为0.36;而0.6mol/L柠檬酸CRT对SA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71.2%,约登指数0.38。结论:柠檬酸CRT是脑卒中误吸评估中有价值的筛查工具,其中较低浓度柠檬酸CRT对误吸和隐匿性误吸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碘海醇和硫酸钡作为电视荧光放射技术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比剂在卒中后吞咽障碍 患者误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脑卒中患者164例,随机分为硫酸钡组和碘海醇组各82例。 硫酸钡组采用硫酸钡作为对比剂,碘海醇组采用碘海醇作为对比剂。观察2组误吸发生率、VFSS后吸入性 肺炎的发生率。结果:2组稀对比剂口通过时间、稀对比剂咽通过时间、稠糊状对比剂口通过时间、稠糊状 对比剂咽通过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口咽腔滞留、反流、隐匿性误吸、自主清除等 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钡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高于碘海醇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采用碘海醇做对比剂行VFSS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误吸诊断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且可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在卒中后误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在卒中后误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SSA筛查和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以FEES检查为金标准,计算SS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比SSA筛查阳性患者和SSA筛查阴性患者的肺炎发生率.结果 SSA对卒中后误吸诊断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53.7%,阳性预测值66.7%,阴性预测值91.7%.SSA筛查阳性患者的肺炎发生率高于SSA阴性患者(P<0.05).结论 SSA在卒中后误吸的评估中是一个有价值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物误吸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严重异常表现,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气道阻塞、气管痉挛,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In。及时、正确的评估食物误吸,对脑卒中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是针对渗透误吸的诊断性评价方法。本研究对420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VFSS,旨在了解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应用不同剂量饮水试验评估脑卒中吞咽障碍误吸的差异,并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估吞咽障碍误吸的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饮水试验(5ml、10ml、20ml),并记录误吸的阳性率;再吞咽5ml硫酸钡混悬液进行VFSS检查,记录阳性率。采用Bonferroni检验对不同剂量饮水试验的阳性率进行两两比较;另采用χ2检验比较5ml饮水试验与VFSS检查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经Bonferroni方法校正检验水平分析,5ml饮水试验的阳性率[14例(35.00%)]与20ml饮水试验的阳性率[25例(6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χ2检验分析,5ml饮水试验误吸阳性率与VFSS 5ml的误吸阳性率呈正相关性(r=0.68,P<0.05)。 结论 增加饮水试验的剂量会增加饮水试验阳性率;5ml饮水试验与VFSS检查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误吸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普通导尿管为扩张工具,对其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达6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经口进食人数、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和临床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11例(68.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仅4例(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以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VFSS评分仅口腔期和总分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FSS评分中的咽期、误吸程度、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电刺激联合环咽肌球囊扩张术可促进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经口进食,并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恢复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口喂食功能食品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筛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饮食护理基础上采用功能食品进行治疗性经口喂食,然后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对照组则给予常规饮食护理。经干预1个月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技术和误吸渗漏评分量表(PAS)评估2组患者吞咽改善情况。 结果 通过VFSS数字化分析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腔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启动时间(IPS)及喉前庭关闭时间(LCT)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渗漏误吸情况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 经口喂食功能食品不仅能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而且对其吞咽功能也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在住院高龄(≥80岁)患者误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0例住院高龄患者进行SSA筛查和吞钡电视透视检查(VFSS).以VFSS检查为金标准,计算SSA对高龄患者误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比SSA筛查阳性患者和SSA筛查阴性患者的肺炎发生率.结果SSA对高龄患者误吸诊断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81.0%,阳性预测值为69.4%,阴性预测值为90.1%.SSA筛查阳性患者的肺炎发生率高于SSA阴性患者(P<0.01).结论 SSA在高龄患者误吸的评估中是一个有价值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食管清除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卒中后食管清除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与口咽期吞咽生理及渗漏误吸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住院、并完成吞咽造影检查(含正位像食管清除观察)的17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医疗记录中收集临床资料数据,并针对患者吞咽5 ml高稠度食物的正位像及侧位像造影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改良钡剂吞咽障碍造影评估量表(MBSImP)的食管清除(EC)项目对患者的食管清除功能进行评级,并对其口腔期及咽期的各吞咽生理成分进行评分。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对患者进食的安全性进行评级。 结果 在174例入选患者中,共发现70例(40.23%)患者有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且大部分(共43例)患者表现为食管中到远端滞留。与食管清除正常组患者比较,食管清除异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高、咽期总体障碍程度更严重(P<0.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入选患者食管清除功能与口腔期范畴的各吞咽生理成分及渗漏误吸评级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咽期范畴的喉上抬(r=0.229,P=0.002)、舌骨前移运动(r=0.244,P=0.001)、咽蠕动(r=0.521,P<0.001)、咽收缩(r=0.309,P<0.001)、食管上括约肌开放(r=0.337,P<0.001)、舌根收缩(r=0.261,P=0.001)及咽部残留(r=0.260,P=0.001)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可同时合并食管清除功能障碍。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与年龄及咽期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相关。咽期吞咽生理异常可能伴随更高的食管清除异常发生率,咽蠕动减弱常提示伴随更严重的食管清除异常。将正位像食管清除观察纳入常规吞咽造影检查中,有助于筛查食管功能异常以早期识别临床问题,提高吞咽评估的全面性及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环咽肌功能障碍(CPD)的临床及影像学评定,旨在找到有效治疗CPD的依据和方法。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均在入院24h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定,入院7d内完成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以确定患者的吞咽异常模式及客观判断环咽肌功能。结果:100例患者中存在吞咽障碍40例,能完成VFSS 30例,其中环咽肌功能正常24例;存在CPD 6例,其病变部位在脑干及小脑,临床上表现为中重度吞咽障碍,其中口咽期均受损2例,咽期障碍4例。6例中环咽肌打开不能1例,打开不全5例,同一患者可以存在多种吞咽异常模式,包括喉上抬不足、梨状窝较多钡剂残留、喉渗透及误吸。结论:脑卒中后CPD主要发生在脑干的损伤部位,表现为环咽肌打开困难,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为环咽肌的皮质延髓通道发生退行性变,使之呈现去抑制的后果。CPD对患者生活影响很大,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康复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与分析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VFSS)检查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37例脑卒中非吞咽功能障碍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行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检查的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吞咽次数较少、无渗透误吸率较低、轻度渗透率较高、重度渗透率较高、误吸发生率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在检查诊断脑卒中口咽期吞咽功能障碍及非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时可见较大的差异,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指导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VFSS检查,治疗组另外每周进行1次VFSS检查。2组均接受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第1次VFSS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训练方法及冰刺激;治疗组除给予冰刺激外,还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选择对应训练方法。于治疗4周后采用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患者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2、3、4周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6%、40.7%和15.8%。2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检查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碘剂口、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VFSS指导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由饮水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并保留管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4周间歇性管饲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增加自由饮水训练。观察治疗前后吞咽造影功能检查(VFSS)评分、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和例数及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52%)优于对照组(12%)(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天)少于对照组[(18.48±5.28)天,(23.76±5.22)天,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率高于对照组(80%,48%,P<0.05),SWAL-QOL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率(误吸20%、吸入性肺炎0%)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吸40%、吸入性肺炎20%),P<0.05。结论:自由饮水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吞咽障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影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分析脑卒中部位与吞咽障碍发生类型的关系。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分为单侧大脑半球组、双侧大脑半球组、脑干与小脑组及多发性卒中组。入院后3d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入院7d进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记录分析吞咽障碍的类型和脑卒中的病变部位。结果:入院3d内临床吞咽评定4组患者中有29例(46.8%)存在吞咽困难,其中脑干及小脑组发生吞咽困难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于7d时VFSS检测11例能完成,其中单侧大脑半球组3例、双侧大脑半球组2例,多出现口腔期困难;脑干及小脑组2例,多出现咽期困难;多发卒中组4例,口腔期和咽期均受影响。吞咽异常表现类型为唇闭合无力、舌运动减弱、误吸及环咽肌功能不全、吞咽反射延迟、喉上抬差、会厌谷和/或梨状窝滞留、喉渗透等。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定可明确吞咽口阶段的生理状态,VFSS可明确咽阶段及有无误吸。为避免吞咽困难所致的并发症及预防或治疗吞咽困难,需尽早完成吞咽评定,且可以节省患者总体费用及加快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临床表现与其影像学异常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56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及电视透视检查(VF检查),并对上述2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食物或水从口角漏出(P=0.037)可预测唇闭合异常,仰头动作(P=0.010)及构音障碍(P=0.025)可预测舌运动障碍,喉上抬差(P=0.024)、咽反射减弱或消失(P=0.005)可预测会厌返折不全,用力吞咽(P=0.016)可预测喉上提异常,进食呛咳可预测声门关闭不全(P=0.011)及误吸(P=0.042);未发现有临床表现可准确预测软腭运动障碍、咽蠕动减弱、环咽肌打开不全等影像学异常改变。结论 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某些临床表现可以有效预测影像学检查下的部分器官功能异常改变,增强了临床评估的准确性及客观性,有利于指导那些不能接受VF检查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吞咽障碍患者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FSS)结果.方法 16例知情同意吞咽障碍患者接受VFSS检查.分别采用稀钡餐(50% w/v)、稠钡餐(270% w/v)、饼干沾稠钡餐进行咀嚼测试.一口量为10 ml.采用正位、侧位动态造影测试,依次观察双侧梨状窝对称情况、口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咽期时长、滞留、误吸及其时间、剂量等.结果5例为口期吞咽障碍;3例为咽期吞咽障碍,显示存在咽期起始迟缓,并且有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8例为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5例不伴误吸,3例伴有误吸,其中2例为安静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前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梨状窝滞留引起),1例无法判断误吸时间.4例误吸患者中,3例存在钡剂25%以上的重度误吸,1例存在5%的轻度误吸,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结论VFSS检测可为制订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