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去卵巢结合蔗糖铁诱导家兔铁蓄积状态骨质疏松模型,以期为有关铁蓄积状态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方法将30只5月龄的新西兰雌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去势组和铁蓄积组;每组分别于术前1天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1型胶原羟基末端肽(CTX)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并行腰椎骨密度测量;去势组和铁蓄积组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对照组仅切开卵巢周围部分脂肪;1周后铁蓄积组耳缘静脉注射蔗糖铁,剂量为15 mg/kg,每周1次,共12周;对照组和去势组以同样方式和频次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所有组分别于术后4、8、12、16、20、24周检测血清P1NP,CTX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并行腰椎骨密度测量。结果 (1)所有家兔注射蔗糖铁后均未出现昏迷、抽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或致死的情况;(2)铁蓄积组血清铁蛋白水平在造模后8、12、16、20及24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铁蓄积组与去势组血清P1NP,CTX水平在造模后12周、16周、20周及24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铁蓄积组血清P1NP,CTX水平在造模后20周及24周均明显高于去势组(P0.05);(4)铁蓄积组与去势组腰椎骨密度丢失百分率均在造模后第24周超过25%(33.72%、25.92%)。结论去卵巢结合蔗糖铁可成功建立家兔铁蓄积状态骨质疏松模型。  相似文献   

2.
铁蓄积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铁蓄积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目前,骨内血管是骨质疏松研究的热点,骨中特殊的血管亚型偶联了骨形成与血管形成。那么,铁蓄积能否通过影响骨内特殊血管亚型,进而引起骨量下降?本文就铁蓄积与血管的关系作一综述,探讨铁与骨内血管调控骨代谢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铁过载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铁作为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起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是铁过多也会对细胞和组织产生危害.已经发现铁过载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某些联系.铁过载可能引起骨质疏松,但是此病理过程及铁的具体作用尚未明确.最近的报道认为:在实验水平上,铁过载可能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并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在临床水平上,骨质疏松症发生于多种与铁过载相关的疾病患者中.因此本文就体内铁过载和骨质疏松的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绝经后女性罹患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的风险亦呈现高发趋势,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研究证实血管形成及功能异常是加剧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病理退变的重要事件。H型血管(内皮细胞)在骨与软骨损伤修复中兼具成骨和成血管偶联功能,其形态与功能异常将影响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的损伤修复。铁死亡作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模式,其主要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诱导损伤引起细胞膜断裂,线粒体变小等改变。而H型血管铁死亡对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病程的影响途径及调节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旨在为今后以H型血管铁死亡为切入点进而防治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开辟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内铁储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探讨铁蓄积对T2DM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的独立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 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血清铁蛋白以及血脂等生化指标。首先对T2DM患者骨密度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通过分层分析和曲线拟合探究不同性别T2DM患者中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的变化关系。最后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分析血清铁蛋白对T2DM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1名T2DM患者(188名女性,223名男性)。T2DM女性和男性患者体内血清铁蛋白的中位浓度分别为139.65 μg/L和243.10 μg/L,两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38.83 %和25.56 %。单因素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铁蛋白浓度与骨密度成负相关;曲线拟合显示,T2DM患者的骨密度随着血清铁蛋白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T2DM女性和男性患者中血清铁蛋白高浓度组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分别是低浓度组的17.163和3.732倍(P<0.05)。结论 T2DM患者中铁储量与不同部位骨密度之间存在负性关系。血清铁蛋白浓度上升是T2DM患者骨密度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铁蓄积可能会增加T2DM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铁蓄积与骨代谢及机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将117名绝经后女性体检者按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分成3组:骨量正常组(T≥-1)、骨量减少组(-2.5T-1)和骨质疏松组(T≤-2.5)。所有体检者均测定:血清生化指标[钙、磷、25(OH)D、血红蛋白、CRP、白细胞、肌酐、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空腹血糖]、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Fer)、转铁蛋白(TRF)]、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代谢产物(β-CTX、PINP)]。结果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大,体内血清铁蛋白升高,铁蓄积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加,同时伴随β-CTX、PINP、CRP升高。其中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与β-CTX、PINP、CRP呈正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体内存在铁蓄积,同时伴有慢性炎症反应,铁蓄积可促进I型胶原蛋白降解,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对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置换术后血液高凝状态、骨代谢和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两组均连续用药14 d。记录两组住院时间、完全负重下床活动时间,术前及术后14 d、3个月的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及术后14 d检测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骨代谢指标,并统计术后14 d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完全负重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4 d、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4 d血栓素B_2(TXB_2)、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4 d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高于对照组,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DVT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置换术后给予血栓通辅助治疗,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液高凝状态,调整骨代谢,有利于缩短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模型中铁调素(Hepcidin)表达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铁调素(Hepcidin)是新近发现的调节机体铁稳态的一类抗菌多肽,被人们称为铁调节激素。有研究表明在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建立的过程中Hepcidin的表达含量出现变化。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有许多因素发生明显的改变,其中一些因素对Hepcidin的表达起着正性调节的作用,而一些因素则起着负性调节的作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Hepcidin表达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去势手术对绵羊皮质骨和松质骨的骨密度、骨小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20只雌性成年绵羊(4±1.5)随机分为去势4个月组(OVX-4months)(4只)、去势12个月组(OVX-12months)(8只)和假手术(Sham)组(8只)。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仅显露双侧卵巢,术中测定腰椎骨密度。分别与术后4、12个月处死动物,测定股骨颈、股骨干及股骨髁的骨密度,并行MicroCT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去势12个月后(OVX-12months)组腰椎、股骨颈及股骨髁的骨密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皮质骨骨密度无明显降低。其松质骨的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表面积体积比(BS/BV)、骨小梁间隙(Tb.Sp)则较对照显著增高。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去势12个月后,腰椎松质骨的最大压缩应力分别较Sham组和OVX-12months组下降82.5%和85.9%,力学强度显著下降,而皮质骨的力学强度无显著变化。结论去势12个月后,绵羊腰椎、股骨部的松质骨BMD及骨小梁空间结构参数明显降低,力学强度也显著下降,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的大动物模型。而皮质骨的骨密度和力学强度下降不明显,需要更长的去势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动物骨及血清柠檬酸的变化,为研究柠檬酸对骨结构/功能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构建激素缺失/药物诱导或年龄增长相关的大小鼠骨质疏松模型,收集骨组织,micro CT测量骨密度。对骨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TRAP染色、HE染色等,确定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并对骨质疏松动物的骨组织及血浆柠檬酸进行检测。结果去卵巢三个月后,小鼠子宫萎缩、体重增加、骨密度降低,发生明显骨质疏松。与对照组相比,其每克骨组织中柠檬酸水平显著降低。维甲酸诱导14 d后,大鼠骨密度明显下降,发生骨量丢失,其每克骨组织中柠檬酸含量相比对照组显著减少。20月龄自然衰老组小鼠骨密度显著降低,每克老年鼠骨组织中柠檬酸水平明显低于年轻小鼠。发生骨质疏松的大/小鼠,其血浆中柠檬酸水平显著低于各自对照组。结论通过构建不同的骨质疏松模型首次阐明了骨组织与血清柠檬酸水平与骨量丢失相关疾病骨质疏松的关系,血清柠檬酸水平可能是预测骨量丢失相关疾病如增龄性或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一个标志分子,为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骨中柠檬酸代谢的阐明为骨代谢提供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铁代谢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密切。绝经后女性常常合并铁蓄积状态,铁蓄积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铁调素作为机体铁代谢和铁稳态的主要调节者,通过铁调素降低铁蓄积可能成为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新靶点之一。因此本文拟对铁调素通过降低铁蓄积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动物实验中的骨物理密度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骨组织物理密度的测量在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判断及药物药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固体物理密度仪和DEXA分别测量大鼠的股骨和腰椎的骨密度,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量股骨抗弯和压缩试验测量L4的抗压等力学特性,观察骨质疏松切除卵巢模型的骨特性改变及双膦酸盐和降钙素药物的作用。结果 OVX组大鼠腰椎(L2)和股骨物理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P<0.001),L2的物理密度值与L1-5的面密度呈高度相关(r=0.934),L2和股骨物理密度变化与其最大载荷值有良好相关性(r=0.404,r=0.455)。药物对腰椎和股骨物理密度和骨生物力学等指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利用固体密度仪直接测量实验大鼠骨标本的密度,可灵敏反映出各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与DEXA数据比较具有高度相关性,与骨生物力学功能的改变有良好听合。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In 87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 osteoporosis was detected in 25%, and osteopenia in 41%. Bone mineral density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BMI, ALP levels, hypogonadism/menopause, and the amount of iron removed to reach depletion, but not with cirrhosis. Osteoporosis is influenced by iron overload in hemochromatosis. Introduction  To analyze prevalenc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background associated with osteoporosis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Italian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 (HHC). Methods  In 8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HHC, bone mineral density was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of the lumbar spine (n = 87) and femoral neck (n = 66). Results  Osteoporosis was detected in 22 (25.3%), and osteopenia in 36 (41.4%) patients. Mean Z scores were −0.92 ± 1.42 at lumbar spine and −0.35 ± 1.41 at femoral neck. Lumbar spine T-score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otal ALP (p = 0.002), hypogonadism/menopause (p = 0.026), and iron overload (p = 0.033 for ferritin and p = 0.017 for iron removed). We observed a borderline significance for BMI (p = 0.069) and smoking status (p = 0.086). Lumbar spine osteoporosis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BMI (OR 0.73, 95% CI 0.54–0.94), total ALP (OR 1.17, 95% CI 1–1.39 per 10 unit increase) and the amount of iron removed (OR 1.53, 95% CI 1–2.5 per 5 g increase). HFE genotyp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osteoporosis. Conclusions  Osteoporosis is observed in a quarter of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HHC, independently of the genetic background,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LP, hypogonadism, body weight, and severity of iron overload.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维甲酸制作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肝脏内铁调素(Hepcidin)基因在不同时间表达变化,探讨其与骨质疏松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取80只SD大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维甲酸(70mg/kg.d)每天灌胃,14d后形成骨质疏松模型;在实验组中采用RT-PCR方法分别观察灌胃第1、3、5、8、9、10、12、14d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变化;在第14d还检测大鼠骨密度、分析脱钙骨切片、观察肝组织切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在维甲酸灌胃的不同时间组存在明显不同:早期铁调素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在第8、9d达到最低值,随后有回升。另外,维甲酸灌胃第14d的骨密度比灌胃前明显降低、骨切片中骨小梁稀松皮质骨变薄;维甲酸灌胃第14d的肝组织切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本研究骨质疏松模型采用人工干预方法,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实验结束时大鼠骨密度、骨组织学检查表明骨质疏松形成;因此,同期不同时间组大鼠体内铁调素基因表达可以代表体内铁代谢不同时间的变化。②在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结果的差异表明:铁调素基因RT-PCR变化与维甲酸制作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形成有实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成骨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卵巢切除法(OVX)对30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去势,5个月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将所有骨质疏松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一组为体外冲击波(ESW)能流密度0.28 mJ/mm~2处理组(B组),另一组为体外冲击波能流密度0.47 mJ/mm~2处理组(C组),脉冲次数均为2000次,在实验组兔右侧股骨髁部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于处理后4、8周时分二批每组处死5只动物,分离右侧股骨远端,进行显微CT(micro-CT)测量分析.结果 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不同能流密度冲击波处理后4周时B组和C组在骨组织体积比(BV/TV)、骨小梁数目(Tb.N)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时B组和C组分别在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BV/TV、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ectivity Density)等指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的BMD和BMC分别较B组增高16.8%和10.6%,尽管C组在其他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等指标方面均较B组优,但两组测量结果 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局部治疗后,不同时间,其成骨作用不同,较高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在治疗后8周时,促进骨质疏松被处理局部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密度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分析肥胖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为肥胖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切实可信的数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人员1192例,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糖(FBG)的值。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双侧股骨及腰椎进行骨密度检测,根据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并结合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分为全身性肥胖、复合型肥胖、中心性肥胖,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各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男性群体中50~59岁年龄组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升高(12.06%),80~89岁组达到最高(16.67%);女性群体中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检出率有所增加,而70~79岁组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最高为54.55%。在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3组中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组间比较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一种代谢异常与骨质疏松的研究中,高血糖、血脂异常合并骨质疏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种代谢异常合并骨质疏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型肥胖、中心性肥胖合并骨质疏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肥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骨质疏松和骨坏死的大白兔模型,比较骨质疏松与骨坏死病理学变化的异同点。 方法 取32只3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即A组(肌注激素组,8只。)B组(去势组,8 只。)C组(去势+肌注激素组,8只。)D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肌注生理盐水组,8只。)B、C两组动物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双侧卵巢,A、D两组除未行卵巢结扎切除外,其余步骤同B、C两 组。分别在给药后5周、10周后处死4只,取双侧股骨头,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测。结果 造模后5周,A、B、C三组空骨陷窝阳性率(%)较D组明显增高(15.20 ±1.09、14. 13 ±1. 05、18.53 ±0. 67 vs 10.40 ±0.97,P <0.05)。A、B、C三组骨小梁可见不同程度的稀疏,部分断裂。造模 后10周,A、B、C三组空骨陷窝阳性率较D组明显增高(22.43 ±0.78、21. 20 ± 1. 19、26. 78 ± 1.21 vs 11. 13 ±0. 87,P <0. 05)。A、B、C三组股骨头成不同程度的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增生,骨小梁稀疏变细,结构紊乱、断裂,空骨陷窝增多。D组股骨头骨小梁致密,骨陷窝内骨细胞形态正常,分布均匀,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形态正常,含量适中。结论 骨质疏松病变主要是骨小梁的超微结构退化;骨坏死 的发生由脂肪细胞的增生、骨细胞脂肪变性起主导作用。这对进一步讨论骨坏死与骨质疏松的发病相关性及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长春市16019例汉族人群骨密度,分析本地区峰值骨量及骨密度变化的人群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BMD).将16019例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每5岁为一年龄组,应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骨密度均值、T评分及骨量丢失百分率.结果 长春市男、女性人群骨密度峰值分别为0.625±0.109、0.506±0.058,其峰值年龄为30~39岁年龄段,40岁以后开始缓慢下降,50~59岁年龄段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7.7%,女性为6.97%;60~69岁年龄段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18.13%,女性为35.97%;70~79岁年龄段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36.41%,女性为59.55%,8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7.53%,女性为75.56%.结论 不同年龄及同年龄组两性之间比较骨密度测定值差异显著(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本研究报告的骨密度峰值高于日本、丹麦同类型骨密度仪检测结果;与北京地区骨密度检测结果相近.与西双版纳傣族、西藏、甘肃东乡族比较,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过程及期问的细胞学变化情况。方法切除成年雌犬双侧卵巢,造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并人为造成胫骨骨折用螺钉内固定,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两周左右,骨折骨小梁表面及周围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细胞增殖,骨吸收陷窝内有胶原纤维形成,但比较稀疏、紊乱。在骨折塑形改造期,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活动显得异常活跃,而成骨细胞性骨形成显得异常微弱。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但要使骨折良好复位,坚强固定,而且在骨折塑形改造期,更应该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使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