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精灵在结肠镜检查中对结肠息肉检出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8 667例,按时间段分为5组: A组3 131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B组3 703例(2017年5—9月),C组3 134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D组4 347例(2018年3—7月),E组4 352例(2018年8—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A、B、C组单纯行电子结肠镜检查,D、E组应用内镜精灵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各组息肉检出率,大、小息肉检出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 667例患者中5 770例患者检出息肉,共检出息肉18 797个。A、B、C 3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1.88%(685/3 131)、26.55%(983/3 703)、22.94%(719/3 134),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87.31%(2 161/2 475)、87.70%(2 751/3 137)、84.57%(2 356/2 78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86,P=0.151; χ2=2.177,P=0.377)。D、E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6.16%(1 572/4 347)、41.61%(1 811/4 352),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90.67%(4 390/4 842)、88.68%(4 928/5 557),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4,P=0.087; χ2=2.416,P=0.120)。内镜精灵结肠镜检查组(D+E组)与单纯结肠镜检查组(A+B+C组)比较,息肉检出率[38.89%(3 383/8 699)比23.95%(2 387/9 968), χ2=485.668,P<0.001]、小息肉检出个数占比[89.60%(9 318/10 399)比86.54%(7 268/8 398), χ2=29.2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内镜精灵,结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小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结肠镜检查中退镜时间对结肠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的影响,进而寻找更为适宜临床的退镜时间。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9月至12月间行非无痛性结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与PDR相关的因素,并比较不同退镜时间对PDR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PDR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退镜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多因素分析PDR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退镜时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将退镜时间分为6~<8 min、8~<10 min、≥10 min组,PDR依次为26.7%、46.0%、45.2%。Bonferroni法调整P值,退镜时间在8~<10 min组与退镜时间6~<8 min组P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退镜时间与PDR明显相关,退镜时间≥6 min可明显提高PDR,而过长的退镜时间(≥10 min)并不能提高PDR。性别、年龄亦是PDR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危人群与普通人群进行结肠镜常规体检的最佳年龄及结肠镜体检的必要性。 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经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5 213例体检者的内镜诊断报告,回顾性分析不同人群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及其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 结果5 213例受检者中高危人群772例,普通人群4 441例,其中,男3 469例、女1 744例,发现结肠息肉2 735例(占52.46%)。高危人群中59.33%受检者内镜下诊断为结肠息肉。普通人群中51.27%受检者内镜下诊断为结肠息肉。40岁及以上的普通人群与高危人群的检出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普通人群还是高危人群,男性的结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结肠息肉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结论40岁及以上要定期做结肠镜常规体检检查,而不是仅限于高危人群才进行常规结肠镜体检,特别是男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内镜护士辅助观察对内镜下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总结2014-01/06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镜室行肠镜检查病例,随机分为2组,1组由单独内镜医师观察,另外1组增加1名内镜护士共同观察屏幕寻找病变,分析内镜下息肉及腺瘤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1192例患者完成结肠镜检查,协作组息肉检出率明显提高(33.19%vs 27.81%,P=0.000),两组的腺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异(20.88%vs 20.55%,P=0.889).协作组的小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医师组(P=0.006),左半结肠及右半结肠的息肉检出率均高于医师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7).结论:训练有素的内镜护士作为一个额外的观察者参与观察是一个提高结肠镜下息肉检出率的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院1985年8月起经内镜切除直径大于2.5cm直肠结肠息肉170例,报告如下,并探讨直径大于2.5cm广基、粗蒂、不规则及分叶状的息肉镜下处理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临床资料:本组170例,男114例,占67.1%;女56例,占32.9%。息肉大小:2.5~3.0cm142例,3.1~4.0cm13例,4.1~5.0cm4例,5.0cm以上11例。部位:位于直肠71颗,乙状结肠36颗,降结肠13颗,脾曲8颗,横结肠7颗,肝曲11颗,升结肠20颗,回盲部4颗。病理类型:腺瘤122颗(管状82颗,绒毛状13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镜息肉检出率是否随着结肠镜的学习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经福建漳州正兴医院4名有经验的肠镜医师A、B、C、D及2名肠镜初学者E、F每半年的结肠镜息肉检出率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A、B、C、D、E、F医生总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43.8%(1 107/2 529)、31.8%(420/1 322)、35.3%(619/1 753)、25.2%(194/771)、42.8% (166/388)和29.3%(129/440)。6名肠镜医师之间、4名有经验肠镜医师之间及2名肠镜初学者之间的息肉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肠镜初学者E医生一年半时间,每半年息肉检出率分别为48.39%(15/31)、42.86%(42/98)和42.08%(109/259),而F医生仅为21.84%(19/87)、32.73%(36/110)和30.45%(74/243),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结肠镜息肉检出率并不随着结肠镜的学习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下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分型与病理学相关性,比较两者对慢性胃炎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对112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于FICE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胃小凹形态,评价镜下分型与病理学相关性,将内镜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FICE放大胃镜模式下,胃小凹C型、D型、E型分别占38%、22%和40%;染色放大胃镜模式下,C型、D型、E型占37%、29%和34%.两种放大模式下胃小凹分型均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相关性(P<0.05).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诊断正确率为91.9%,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5.7%,P<0.05)和普通胃镜(67.0%,P<0.01);Youden指数为0.83,高于染色放大内镜(0.70)与普通胃镜(0.33).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与病理学结果符合率较好,诊断价值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结核杆菌抗酸染色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抗酸染色中温度因索对痰涂片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比较不加热染色方法与经典萋-尼染色法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不加热染色20min以上痰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经典萋-尼染色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温度变化观察可为基层痰检的染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祁门县地区结肠息肉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黄山市祁门县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肠镜检查的1 959例患者,对内镜诊断为结肠息肉的373例患者以及其中接受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治疗的2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 959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有373例检出结肠息肉,息肉检出率为19.04%,男性多见,男女比为1.66∶1,平均发病年龄为(55.56±12.71)岁;结肠息肉以单发、山田分型Ⅰ型及Ⅱ型为多见;息肉大小以1.5 cm为多见;好发部位是直肠及乙状结肠;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01例患者共切除息肉335枚,所有患者均顺利切除,术中部分患者有出血,采用钛夹等内镜下措施成功补救,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01例息肉切除患者中有59例完成了内镜随访检查,随访率为29.4%,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59例随访的患者中有10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6.9%。结论内镜下治疗是目前结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行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息肉切除术后易复发,需重视息肉切除后的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小儿结肠息肉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结肠镜检查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对小儿结肠息肉的治疗价值,23例下消化道出血的小儿接受了肠镜检查并应用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切除所有结肠息肉,结果显示:23例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均为结肠息肉.本组病例中共发现并切除结肠息肉29个,其中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占72.4%(21/29);单发息肉占87.0%(20/23).病理学检查显示:幼年性息肉占69.2%(20/29);炎性息肉占20.7%(5/29);脉瘤性息肉占10.3%(3/29).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作者认为:明确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最好的方法是结肠镜检查,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常规内镜与窄带内镜(NBI)、染色内镜对远端大肠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foci,ACF)的发现率。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12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6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常规内镜组228例、NBI组220例、染色内镜组222例。比较三种方法对远端大肠ACF检出率及各组间所用操作时间。结果在三组中,共发现155例ACF病例数。常规内镜、NBI组及染色内镜组发现ACF病例数分别为5例(2.19%)、25例(11.36%),125例(56.3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与常规内镜相比,NBI组、染色内镜组操作时间有所延长。结论染色内镜能大幅提高远端大肠ACF发现率。NBI内镜较常规白光内镜能提高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但比染色内镜低。常规白光内镜对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低。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清洁肠道对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选取2020年5月—7月间完成肠镜检查的患者30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聚乙二醇组患者仅采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包进行清肠;联合组患者检查前选用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进行清肠,其中复方聚乙二醇服用时间、方法、用量均较前一致。分别对比2组肠道清洁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大肠癌高风险人群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500例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肠镜检查,试验组行全结肠0.2%靛胭脂喷洒染色肠镜检查,主要对比分析2组间息肉、腺瘤患者的发现率。结果研究期间72例因肠道准备差、肠镜检查失败、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等原因被剔除,最终共428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试验组209例、对照组219例,2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息肉发现率更高[61.2%(128/209)比43.8%(96/219),P<0.001],腺瘤发现率更高[35.9%(75/209)比26.0%(57/219),P=0.027];且直径<5 mm息肉发现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7.8%(58/209)比15.5%(34/219),P=0.002],直径<5 mm腺瘤发现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4.9%(52/209)比12.8%(28/219),P=0.001]。结论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用于大肠癌高风险人群的肠镜检查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结肠息肉、腺瘤的检出,尤其是小的结肠病变。  相似文献   

15.
内镜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内镜的细胞学刷片与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为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手术与内科的积极治疗,及时、准确、快速地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但实践中发现,阳性检出率并未达到满意的期望值,临床也提出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本就影响消化道内镜细胞学阳性检出率的因素提出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肠镜是检出早期结肠病变的最佳手段,但早期结肠病变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平坦型和微小型病变容易漏诊.色素内镜能发现平坦型、凹陷型腺瘤和早期癌的工具,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适用范围广和价廉的检查手段.目前国内外有关普通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后加用靛胭脂喷洒于局部病变黏膜从而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的报道较多,而常规采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结直肠病变中研究较少.我们针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常规采用全结肠染色肠镜检查与普通肠镜检查,并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五年以上随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219例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5~8年随访结果。其中多发性息肉118例,单发性101例。内镜摘除后的息肉复发及再发率分别为5.5%和41.9%;平均复发及再发时间为19.4个月及19.1个月;73.5%及75.5%的病例于2年内复发及再发。随访检出3例息肉癌变,平均间隔时间为25.7个月。认为对多发性大肠腺瘤患者应于内镜治疗后半年进行随访,连续2次无病变者可适当延长随访时间但不宜超过2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共聚焦激光微探头与染色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肠道息肉性质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间接受内镜检查发现肠道息肉的16例患者分别进行染色放大内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分型判定息肉性质,然后进行共聚焦激光微探头检查,根据共聚焦激光内镜图像判定息肉性质,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照,比较二者判断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16例患者共发现肠道息肉26颗,与病理相比,染色放大内镜对肿瘤性病变判定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77.8%,阳性预测值为88.8%,阴性预测值为87.5%,诊断符合率为88.4%;共聚焦激光微探头对肿瘤性病变判定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8.8%,阳性预测值为94.4%,阴性预测值为100.0%,诊断符合率为96.1%,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共聚焦激光微探头对肠道肿瘤性病变的判定与染色放大内镜相近,在内镜检查时可作为一种新型、可靠的及时判定息肉性质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胶囊内镜自进入临床应用以来,已逐渐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病变的检出率,国内外专家已进行了多项关于提高胶囊内镜检查质量的临床研究。胶囊内镜的图像质量和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是影响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病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提高胶囊内镜图像质量和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98—12/2002—12经内镜高频电治疗结肠息肉89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