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究Revolution CT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指导肝棘球蚴病精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12例经手术治疗的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Revolution CT上腹平扫+增强检查,将DICOM格式的0.625 mm扫描数据导入人体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模拟切割、体积测量并制定手术规划。结果 12例患者均完成了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棘球蚴病病灶大小、所在肝段及肝内血管系统均显示清晰,并准确测得全肝体积、棘球蚴病病灶体积、模拟切除体积和残肝比。11例手术患者平均全肝体积为(2 429.8 ± 335.9) mL,平均棘球蚴病病灶体积为(919.6 ± 262.8) mL,实际切除病灶体积与模拟切除病灶体积具有高度相关性(r = 0.979,P < 0.01)。结论 Revolution CT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实现术前准确诊断并制定最佳手术规划,对指导难度较大的肝多房棘球蚴病精准切除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行自体肝移植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接受自体肝移植术的8例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对8例患者术前行腹部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将患者CT原始数据传输至人体三维可视化虚拟手术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重建测定多房棘球绦虫体积、预切肝体积,并观察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比术中实际所见,评估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行自体肝移植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三维可视化重建模型能清晰显示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三维可视化重建模型术前测得预切肝体积与术中实际切除的肝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83,[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用于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行自体肝移植术前制定合理的肝脏切除及血管吻合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Revolution CT全肝灌注分析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边缘区域血供及代谢情况。方法 利用Revolution CT对青海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行全肝灌注CT扫描并分析图像,比较病灶内、病灶边缘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血流量、达峰时间、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肝动脉分数值的差异。结果 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内、病灶边缘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血流量、达峰时间、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579、8.343、20.535、21.843,P均 < 0.05),但病灶内、病灶周围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肝动脉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621,P > 0.05)。结论 Revolution CT全肝灌注能够对肝多房棘球绦虫,尤其是其浸润带进行更精确的定量分析,对肝多房棘球蚴病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在我国传播范围广、危害较大。目前肝多房棘球蚴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超声、CT及MRI,但其术前诊断及评估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兴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衍生技术在肝多房棘球蚴病的精准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指导作用,以期为以后的肝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诊断及手术治疗,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确诊3例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其中1例经术前CT检查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并在术中得到证实;另2例经术前彩超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细粒棘球蚴病,但根据术中病灶形态和术后病理学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2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探查后仅行肝细粒棘球蚴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结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术前易漏诊、误诊,影像学检查联合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才能最终确诊。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手术相对复杂、困难,针对不同感染类型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属绦虫幼虫所致的人畜共患性疾病。我国主要致病绦虫类型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目前,棘球蚴病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对于部分就诊时已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以及病灶侵及肝门、重要血管及胆管的复杂性棘球蚴病病例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结合临床经验,对复杂性肝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肝泡型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宿主体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肝泡型棘球蚴病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一些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在外科系统各领域的普及,微创外科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肝泡型棘球蚴病的临床治疗。本文就肝泡型棘球蚴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青海省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中胆囊相关疾病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未满18周岁的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中胆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51例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按照WHO棘球蚴病PNM影像学分型标准,P1、P2、P3型分别占37.25%(19/51)、41.18%(21/51)和19.60%(10/51)。按照《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诊断标准,51例患者中浸润型、钙化型、液化空洞型分别占66.67%(34/51)、21.57%(11/51)和11.76%(6/51)。患者中术前有胆道系统临床症状者占78.43%(40/51),有胆囊相关并发症者占58.82% (30/51)。对40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实施手术,术后有并发症者占77.50%(31/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WHO影像学分型、《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分型、病灶位置、病灶肝段分布、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等是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胆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海省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中胆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影响较大,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4 月收治的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的患者(并发组)以及肝泡型棘球蚴病未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患者 49 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未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患者 55 例,两组间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 164、2. 780, P均>0. 05)。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HBeAg 以及肝内病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情况是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的影响因素。 二元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内病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和肝内病灶侵犯肝静脉是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肺部病灶界定不明确的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可以根据术前肝内病灶影像学特征并结合肺部病灶影像学结果作出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实现患者临床受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是其中间宿主。当误食虫卵后,六钩蚴经肠壁随血循环侵入组织,主要是肺和肝。孤立的原发性脾棘球蚴病很罕见。继发性的脾棘球蚴病主要是自发的或者手术引起的肝棘球蚴囊的破裂导致原头节向脾播散。这里介绍第一例用超声介导的细针诊断技术诊断的原发性脾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用于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174例,术前均行上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获取高质量薄层CT数据,借助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3D重建和术前评估,拟定手术方案。结果 在所有患者,完成三维重建,仿真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完全吻合;在174例患者中,81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93例因出现多发结石和萎缩肝叶或肝段而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为(241.8±26.5)mm3,术中实际切除肝脏体积为(239.4±24.8)mm3;术后随访24~32个月,174例患者均生存,CT检查发现结石复发11例(6.3%)。结论 对于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术前CT检查,应用软件行3DVT技术重建,制定手术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肝组织,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近远期结石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MRI联合血清铁蛋白用于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肝脏铁沉积评估的效果。方法 对96例肝多房棘球蚴病确诊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1.5T 磁共振扫描,并采集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肝脏/肌肉信号强度比、血清铁蛋白水平、肝功能指标及其相关性等。结果 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肝脏/肌肉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95 ± 0.57)和(2.22 ± 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22,P < 0.05),且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肝脏/肌肉信号强度比与血清铁蛋白水平呈中度负相关( rs = –0.446,P < 0.01)。 结论 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肝脏内多存在异常铁沉积,而血清铁蛋白检测可辅助判断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肝脏内异常铁沉积。MRI测量的肝脏/肌肉信号强度比可作为无创性评估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肝脏铁沉积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巨大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98例巨大PLC患者,其中20例接受ALPPS治疗(A组),38例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肿瘤(B组),和40例接受直接手术切除肿瘤(C组).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256排CT检查在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肝囊肿患者77例和肝包虫病患者34例接受256排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囊液抗原抗体(EgCF)、抗头节抗原抗体(EgP)、抗囊液半纯化抗原抗体(EgB)和抗泡球蚴抗体(Em2)。结果 本组肝包虫病患者术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0.1)×109/L,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0.1±0.1)×109/L,P<0.05】;肝包虫病患者血清抗EgCF抗体和抗E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3%和61.8%,均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分别为31.2%和0.0%,P<0.05】;增强CT扫描,肝包虫病患者肝内存在类圆形、圆形或分叶状囊性灶,囊壁钙化;在入组的111例患者中,CT检查将3例(2.7%)肝包虫病误诊为肝囊肿,1例(1.0%)肝包虫病被误诊为肝转移癌,2例(1.8%)肝囊肿被误诊为肝包虫病。结论 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肝包虫病囊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对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有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使用CT成像评估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与下腔静脉、肝静脉关系的准确性。 方法 100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行腹部CT三期扫描,得到下腔静脉、肝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观察棘球蚴病病变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关系,将结果与术中结果对比,分析使用CT成像评估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侵犯下腔静脉、肝静脉的可靠性。结果 CT成像评估血管推移、伴抱球征、界限不清楚、血管狭窄等与术中所见一致。有4例患者CT成像判断为病灶与下腔静脉界限清楚,而术中示病灶与血管有一定黏连。对于有血管狭窄判断为受侵犯的结果中,有3例为过度诊断。结论 肝静脉、下腔静脉CT成像能清晰显示肝棘球蚴囊肿与肝静脉、下腔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