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钛夹标记联合腹部平片在大肠癌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定位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联合组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肿瘤病灶行活检后在瘤体旁组织放置钛夹标记,镜检结束立即腹平片确定钛夹位置而定位,对照组单纯结肠镜检定位,两组定位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大肠癌结肠镜下钛夹标记联合腹部平片定位38例,与手术结果符合率100%;对照组定位37例,与手术结果符合率8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夹联合腹平片对大肠癌术前定位准确,可为手术切口及术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裸角质膜同源蛋白(NKD1)和β-连环素(β-caten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8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38例距肿癌10 cm外的正常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NKD1和β-catenin表达;对比NKD1和β-catenin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NKD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β-catenin异常率高于对照组( P均<0.01)。结直肠癌组织中,NKD1与β-catenin表达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 P 均<0.05)。结直肠癌组织中, NKD1阳性率与β-catenin 异常率呈负相关( r =-0.673,P<0.01)。结论 NKD1阳性率降低及β-catenin异常率升高可能是影响结直肠肿瘤发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粟连秀 《山东医药》2013,(47):84-85
目的观察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同期手术留取的80份结直肠癌组织及50份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采用快捷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两者间质细胞中CD10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问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0%(5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组织间质细胞中CD10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无关(P均〉0.05),而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间质细胞中呈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基于磁示踪技术、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包括示踪磁体和寻踪磁体两部分,均为圆环状钕铁硼磁体。以8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结肠镜下在结直肠不同部位假定肿瘤位置,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送至假定的肿瘤附近,并钳夹固定于肿瘤附近的肠壁。24 h后行腹腔镜手术,经主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于待切除的结直肠附近,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相吸,从而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时对肿瘤位置的定位和识别。结果 成功设计并加工了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均采用N45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镍镀层,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在零距离时的吸力为16 N。8只Beagle犬均顺利接受结肠镜下示踪磁体的留置,24 h后均未出现示踪磁体脱落、移位等。腹腔镜下置入寻踪磁体后,两个磁体迅速精准相吸,顺利完成对肿瘤所在部位的定位,术中未出现任何副损伤。结论 基于磁示踪技术的结肠镜联合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基于超声内镜检查(EUS)和基于CT勾画的大体肿瘤靶体积(GTVEUS、GTVCT)的差异.方法 2008年3月到2010年2月间连续收治的36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CT模拟定位前行EUS,在EUS确定的食管病变上下界用止血夹标记.治疗体位CT模拟定位,在定位CT片上勾画GTVCT和根据止血夹标记勾画GTVEUs.分别对纵向GTVCT和纵向GTVEUS长度(LCT、LEus)和空间位置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LCT为(7.79±3.15)cm,LEUS为(7.42±2.72)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05),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61(P<0.001).2例CT无法显示病变部位,故对其余34例进行空间位置差异比较:纵向GTVCT与纵向GTVEUS空间位置吻合度(CI)为0.79±0.18,71%(24/34)患者两者空间位置不一致.8例近端不一致,21例远端不一致.未发现与EUS放置止血夹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内镜止血夹定位术安全、可靠.在胸段食管鳞癌(尤其是在浅表生长的肿瘤和黏膜下生长的肿瘤)纵向GTV定位中,超声内镜能够为CT提供额外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临床特点, 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45例心脏肿瘤手术患者(3例为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右胸前外侧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疗效。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19例(42.2%),年龄52±18岁,术前9例(20%)合并心功能不全。左房占位33例,右房占位9例,左室、右室和多发占位各1例。胸骨正中切口34例,右胸前外侧切口微创手术11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右侧微创切口与正中切口组相比,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全组良性肿瘤42例(93.3%),其中粘液瘤33例;恶性肿瘤3例(6.7%)。随访无死亡、无复发。结论:心脏肿瘤良性疾病多见,手术效果优良,完整切除是预防复发的重要因素。经右胸微创切口切除心脏肿瘤技术可行,疗效确切,可作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结肠镜普查及随访对老年人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通过对老年人进行结肠镜临床普及及随访,提高老年人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方法 结合每年查体对2196例60-89岁老年人进行结肠镜临床普查及随访,结肠镜随访1740例,随访率为79.2%。结果 共检出结直肠癌52例,检出率为2.4%,早期结直肠癌19例,占36.5%,结肠镜随访中检出早期结肠癌9例,占随访检出直肠癌20例的45.0%。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率及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7.7%和80.9%。结肠镜插镜成功率为98.9%,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05%。结论 开展老年人结肠镜临床普查及随访,使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提高了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及结直肠癌的Ⅱ级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金属钛夹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一般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治疗。目前临床上许多内科不能控制的胃肠道出血,肿瘤仍需要手术治疗,病变位置超音影响手术切口和术式的选择,因此术前病变定位十分重要。以往采用消化道钡餐(灌肠)造影来确定,但有其局限性。近年本院采用内镜下钛夹标记定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在全结肠镜检查行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实行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定期反馈制度是否可提高内镜医师ADR。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研究分为3个阶段:干预前的基线阶段(简称干预前)、定期反馈阶段(简称干预期)和干预后阶段(简称干预后)。干预前:回顾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所有患者资料,计算每名内镜医师的ADR。干预期:2018年6月—2018年11月由参与反馈的内镜医师对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每个月初计算每名内镜医师前一个月的ADR并以报告单的形式提供反馈。干预后:2018年12月—2019年1月由参与反馈的内镜医师对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计算反馈干预停止后每名内镜医师的ADR。比较3个阶段的ADR和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结果干预前、干预期和干预后分别纳入1 768例、1 308例和344例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患者。共有8名内镜医师参与研究全过程。总ADR从干预前的23.70%(419/1 768)升高至干预期的33.72%(441/1 308)(χ2=37.449,P<0.05)。干预后2个月,ADR轻度下降至33.14%(114/344),但与干预前相比,仍然升高(χ2=13.602,P<0.05)。总PDR从干预前的47.17%(834/1 768)提高至干预期的52.68%(689/1 30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1,P<0.05)。停止干预后,PDR轻度上升至53.78%(185/344),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5,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对内镜医师进行ADR的定期反馈可以提高结直肠AD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肿瘤标志物CEA、CA19-9联合检测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在结直肠癌远处转移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R0根治术的2 758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位置、CEA、CA19-9、肿瘤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等临床资料,通过对可能反映结直肠癌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变量构建列线图,并通过校准曲线来验证列线图的识别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列线图对于伴随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测性能。 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示,术前CEA、CA19-9、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是反映结直肠癌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P<0.05)。上述变量构建列线图,该预测模型的ROC值为0.771(95%置信区间:0.730~0.813)。 结论术前CEA、CA19-9联合临床病理信息构建的预测模型是无创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与全腹腔镜在外科治疗结直肠癌中的近期疗效,另外对手辅助腹腔镜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做出评估。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的79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者41例,接受手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者38例。根据2种术式分为全腹腔镜组(LAC组)和手助腹腔镜组(HALS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病理类型、分期、ASA分级、BMI指数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取标本切口长度、Trocar数目等;术后资料包括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HALS组和LAC组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Trocar使用数目、取标本切口长度、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存在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钛夹钳夹后电刀治疗结直肠道粗蒂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钛夹联合高频电切技术切除对于2cm以上结直肠粗蒂息肉102例患者(152枚息肉),均先用钛夹钳夹根部后再用电刀切除原钛夹钳夹处远端。结果在所有102例患者(152枚息肉)中均能安全切除,恢复良好,术后5d内痊愈出院,均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结肠镜下消化内镜钛夹钳夹后电刀治疗结直肠道粗蒂息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有效避免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到2017年11月海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探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分析患者的低剂量CT结肠成像及MRI影像特征,比较低剂量CT结肠成像、MRI及二者联合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60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直肠癌患者52例(86. 67%),良性病变8例(13. 33%)。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检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 932,P 0. 05)。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检查的敏感性(98. 08%)和阴性预测值(88. 89%)均高于两者单独检查,特异性(100%)和阳性预测值(100%)高于低剂量CT检查。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对结直肠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86. 27%)高于两者单独诊断,且kappa值为0. 807(P 0. 05),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高。结论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检查,可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与病理诊断及分期的一致性高,可用于临床对结直肠癌开展的早期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LDMSCT)结肠成像对结直肠癌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50mAs LDMSCT扫描法对33例结肠癌进行术前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诊断性实验分析.结果LDMSCT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为75.7%(25/33),对局限于黏膜肌层肿瘤的阳性预测(PPV)为63.6%,对浸润浆膜层及突破浆膜肿瘤的阴性预测(NPV)为86.4%.LDMSCT术前N分期的敏感度为85.71%(18/21),N分期阳性诊断准确度为83.3%(15/18).结论LDMSCT能够预测结肠癌,对结直肠癌能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但对早期病变T分期还有一定限度,准确N分期必须结合肿瘤大小、形态及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利用创新的结直肠癌无创筛查手段以提高大肠癌筛查的效率,为今后在我国开展结直肠癌早筛项目奠定基础。 方法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体检人群中,开展基于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并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共有594名体检人群进行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61人检测为阳性,总体阳性率为10.27%(61/594),其中32人进行了肠镜检查,肠镜依从率为52.46%(32/61);31人具有肠镜检查结果,其中肠镜异常21人,异常检出率为67.74%(21/31),肠镜未见异常10人;男性和女性的肠镜异常率分别为64.29%(18/28)和100.00%(3/3)。此外,对已确诊的结直肠癌及腺瘤患者进行了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2.31%(24/26)和42.86%(12/28)。 结论本研究数据初步提示了在体检人群中结合一定新型技术可能对于提高肠镜依从性和检出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RhoGTP酶解离抑制因子2(RhoGTPase dissociation inhibitor 2,RhoGDI2)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RhoGDI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07月至2014年07月采取手术切除的153例结直肠癌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53例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标本中RhoGDI2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RhoGDI2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主要在胞浆中表达;但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阳性表达(57.5% vs 0.00%)。结直肠癌组织中RhoGDI2蛋白的表达在低分化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χ2=2.090,P<0.05)。RhoGDI2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肿瘤越大阳性表达率越高(χ2=4.293,P<0.05),并随着肿瘤浸润深度阳性表达率增加(χ2=1.711,P<0.05),其在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5.925,P<0.05)、有远处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者(χ2=5.519,P<0.05),并且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分期较晚的显著高于分期较早的(χ2=5.683,P<0.05)。RhoGDI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与年龄(<60 years vs ≥60 years)(χ2=0.054,P>0.05),性别(χ2=0.037,P>0.05)无相关性。 结论RhoGDI2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RhoGDI2可能在结直肠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桢  朱强  贺键祥  严祖佑 《山东医药》2008,48(48):55-56
对67例老年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于入院后3 h-5 d行手术治疗,2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一期行切除吻合术21例,因广泛转移而仅行造瘘术2例;44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一期行切除吻合术16例,一期行Hartmann术、二期行闭瘘吻合术17例,行乙状结肠切除吻合加横结肠造口术3例,行肿瘤切除永久性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口术4例,行姑息性单纯结肠造口术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和肠瘘)12例,死亡3例。认为对老年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治疗原则为积极处理合并症,根据病变部位和病情合理选择术式,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8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59例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常规ESD组(对照组,n=28)和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组(试验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ESD手术时间、病灶面积、黏膜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2.3±1.1)次比(3.7±1.4)次,t=4.557,P<0.001];试验组的病灶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7±2.6)cm2比(11.7±2.7)cm2,t=1.485,P=0.143];试验组ESD手术时间[(72.4±24.7)min比(93.6±28.9)min,t=3.043,P=0.004]和黏膜剥离时间[(67.7±23.3)min比(88.2±28.3)min,t=3.054,P=0.003]短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20.2±3.2)mm2/min比(14.3±3.4)mm2/min,t=6.879,P<0.001]。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及术后出血等,试验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19.4%(6/31)比35.7%(10/28), χ2=1.992,P=0.158]。结论 使用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技术可降低胃角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梗阻性结直肠癌支架置入的安全性,比较支架减压后手术与急诊手术的短、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10/2008-02我院248例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支架与否分为两组,统计结肠镜下留置结肠腔内支架本身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Ⅰ期切除吻合例数、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脾撕裂、腹腔脓肿等短期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两组生存曲线.结果:内镜下留置结肠腔内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成功率98.4%,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4.5%,其中严重并发症(穿孔、支架移位)发生率4.8%.Ⅰ期吻合支架组明显高于急诊手术组(87.1%vs 34.4%,P=0.001).总的并发症支架组明显低于急诊手术组(17.7% vs 47.3%,P=0.000).两组患者2年生存曲线几乎重叠,之后支架组生存率略高于急诊手术组,但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97).结论:对于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患者.结肠镜下留置结肠腔内支架术前减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辅助方法,增加I期切除吻合机会,避免造口,降低短期并发症,长期生存率也较急诊手术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内镜下自体血标记定位在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术前应用的临床价值,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行结肠镜下自体血定位并随后行腹腔镜手术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资料30例。腹腔镜手术中根据结肠浆膜面局部红色标记判断病灶所在位置。术中探查评估染色清晰度,观察有无注射自体血泄漏情况。所有患者在结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定位,无出血、穿孔和发热等并发症。腹腔镜探查可见清晰的自体血染色部位,未见染色弥散、泄漏污染术野情况。术后病理证实标本切缘阴性。说明经结肠镜下注射自体血是一种理想的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前病灶定位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