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①目的 提高原发性气管癌的诊断水平。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 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原发性气管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及 C T表现。③结果 11 例中腺样囊性癌6 例,鳞状细胞癌4 例,腺癌1 例。主要 C T 表现为向腔内突出的结节6 例,局部气管壁弥漫性增厚5 例。④结论  C T检查是发现和诊断原发性气管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文 《当代医学》2013,(26):81-8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气管憩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气管憩室的64排螺旋CT表现。结果 42例气管憩室全部位于胸廓入口区气管右旁区域,CT表现边界清楚的含气囊腔,形态不一,内外缘光整或不整,囊内可见嵴状、皱襞样结构或分隔线改变,结合MPR绝大多数(34/42)可发现与气管间的通道。结论 MDCT是确诊气管憩室高度敏感和高度特异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贾西中 《当代医学》2010,16(24):73-74
目的探讨CT在气管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气管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CT表现。结果气管下段肿瘤10例,中段肿瘤6例,上段肿瘤8例。3例气管良性肿瘤均较小,21例气管恶性肿瘤大小不一。肿瘤形状各异,乳头状者5例,息肉状者4例,分叶状者7例,扁平附壁状生长者3例,沿管壁环状浸润者2例。肿瘤以软组织密度为主。气管肿瘤腔内型15例、管壁型5例、腔外型1例、混合型3例。肿瘤浸润周围器官6例。结论 CT能够显示气管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密度,肿瘤向气管腔内外生长情况及气管狭窄的程度,气管肿瘤沿气管壁纵向、环状浸润范围,肿瘤浸润周围器官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及临床表现.方法 总结45例胸部常规CT扫描中发现的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分析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临床症状及肺部CT表现.以40例非患有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肺功能、气管指数及肺气肿计数.结果 45例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均位于胸腔入口区的气管旁右后外侧,其中20例(44%)位于第2胸椎水平,38例(84%)位于气管旁右侧.CT均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卵圆形的含气囊肿,囊内有不规则线状、索条状分隔(53%),平均大小为1 cm×1 cm×2 cm,外缘多呈不规则分叶状,壁厚薄不一(16%).薄层扫描可见到囊肿和气管间的含气交通细管,三维重建图像可见到软组织密度的交通管道和在气管内壁上的开口.病例组FEV1/FVC和FEF25%~75%显著低于对照组(F=5.474、11.355,P<0.05),而两组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气管指数及肺气肿计数的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32.600、29.740,P<0.01).结论 位于胸腔入口处气管右外后侧和气管间有细管状交通的含气囊肿影是本病最可靠的CT征象.它的发生与慢性肺疾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透、胸片及高分辨CT在不典型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经纤维支气管内镜诊治的不典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胸透、胸片及高分辨CT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5例经纤维支气管内镜验证:胸透阳性率52.94%,假阳性率17.65%,假阴性率11.76%,不确诊17.65%;胸片阳性率53.85%,假阳性率15.38%,假阴性率15.38%,不确诊15.38%;高分辨CT阳性率100.00%,假阳性和假阴性均为0。胸透与胸片对不典型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分辨CT及重建的诊断阳性率均高于胸透和胸片阳性率(P〈0.05)。结论:胸部透视、胸片简单、经济,但对不典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敏感性不高。高分辨CT对不典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是不典型气管支气管异物无创检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气管及支气管异物X线与CT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支气管异物多发生在婴幼儿 ,临床多依靠病史,症状与体征及影像检查来确定异物的有无与位置. CT检查可准确显示异物的大小,位置及肺部改变,并对临床治疗起指导做用.对我院经纤维支气管镜取出物证实的2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X线, CT的表现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了106例颅内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着重研究了其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6例。并讨论了动态CT的扫描技术、造影方法及在颅内肿瘤定性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认为:①动态CT扫描简单、安全、可靠,无损伤和痛苦。②各种不同组织类型脑瘤,由于其血供或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不同,有其典型的时间-密度曲线.③依据时间-密度曲线,确诊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并将它们与颅内肿瘤鉴别.④动态CT对各类脑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在脑瘤与肉芽肿性病变的鉴别中也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支气管内窥镜检取异物的31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术前影像学资料.31例患儿X线诊断物不明确.螺旋CT扫描须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40 mA,时间1 s,螺距0.75,层厚3 mm,重建间隔1.5 mm及MPR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 低剂量螺旋CT及MRR图像显示异物呈结节状附着或嵌顿于气道内导致局段气道连续性中断27例,异物阻塞肺叶或肺段形成不张4例.与支气管镜检结果对照,其对中心气道异物诊断准确性为100%,3级以上支气管异物诊断准确性为96.77%.结论 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MPR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明确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并可作为支气管镜检前的筛查.确定手术路径.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4例怀疑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患者,实施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与支气管镜下手术情况对比,分析CT对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54例患者均获清晰图像,45例异物部位与术中所见一致,异物咳出后检查3例,位移1例,假阴性5例。结论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CTV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2例临床疑似小肠疾病患者,常规肠道准备后,小肠腔注气,行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后,将数据进行CTVE重建,其中35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 62例患者中阴性17例,CTVE能够显示正常小肠肠腔及黏膜情况;阳性45例,其中恶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17例、小肠炎性病变10例,显示腔内肿块占位18例。结论小肠充气后行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CTVE是安全、无创性检查小肠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管切除手术在气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0至2012年之间10例气管狭窄患者,5例为良性气管狭窄,6例为肿瘤相关性气管狭窄,余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10例患者完成狭窄段气管切除及重建,气管平均切除长度为(3.55±0.98)cm。1例良性气管狭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行吻合口瘘修复术,术后无复发;1例上段食管癌继发气管狭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于术后12d死亡;余8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气管切除是一种治疗气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完全肿瘤切除和狭窄段切除重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05例接受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资料,分动脉期和门脉期薄层重建,使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容积重组(MPVR)进行CT血管成像,观察胰周动脉、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①腹腔干动脉(CTA)、肝总动脉(CHA)、胃左动脉(LCA)、脾动脉(SA)、胃十二指肠动脉(GDA)、胃网膜右动脉(RGEA)、肠系膜上动脉(SMA)、门静脉(PV)、脾静脉(SV)以及肠系膜上静脉(SMV)的显示率均为100%;②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PSPDA)、胰十二指肠后下动脉(PIPDA)、胰背动脉(PDA)、胰横动脉(PTA)、胰尾动脉(PCA)的显示率为43.3%-97.2%;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PSPDV)和胰十二指肠后下静脉(PIPDV)的显示率分别为71.4%和30.5%;③MPVR和VR对胰腺周围小血管的显示率比较,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具有可靠、稳定的显示率,MPVR对胰周小血管的显示较VR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评价CT扫描在慢性鼻副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慢性鼻副窦炎患者83例(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行冠状位扫描,21例加作轴位扫描,对疑有窦壁骨质破坏的2例加作高分辨率CT(HRCT),分析对照慢性副鼻窦疾病病变的类型和范围。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窦壁粘膜不同程度增厚和窦内积液,窦壁粘膜增厚伴软组织影16例,上颌窦内斑点6例,上颌窦窦壁骨质吸收2例,中、下鼻甲肥大63例,鼻腔内软组织影充塞60例。结论对慢性副鼻窦炎CT扫描能准确描述其病变的类型、范围、程度,清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和比邻关系,对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185例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x线及CT表现。胸部闭合性损伤包括肺挫伤185例,其中合并肺撕裂伤35例,Macklin效应5例,肺疝1例。肺挫伤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9例,小点状影12例,斑片状影48例,小片状影10例,磨玻璃影16例,大片状或肺段影5例,广泛性云絮状影17例,混合性病灶68例。肺撕裂伤表现为肺血肿8例(12个病灶),肺气囊腔14例(19个病灶),液气囊腔25例(53个病灶)。支气管血管束周围条状气体密度影5例;含气的肺组织疝人右侧前胸壁皮下组织内1例。首次CT漏诊肺挫伤1例,肺撕裂伤2例。  相似文献   

17.
CT冠状位与轴位扫描对眼眶爆裂骨折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强  张昱苹  谢东  苏丹柯 《广西医学》2000,22(6):1187-1189
目的:探讨冠状位和轴位CT扫描在眼眶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分别进行轴扫及冠扫,将两种扫描技术所获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位扫描图像显示骨折线14例(占93.3%)及软组织疝8例(占100%);轴位扫描图像仅显示骨折线9例(占60%)及软组织疝3例(占37.5%)。结论:CT冠状扫描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轴位扫描;凝有此类骨折患者应首选冠状位CT扫描;辅以轴位扫描更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脑血管成像方法及其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6例、栓塞术12例患者术后复查,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从颅顶向颅底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的减影数据。对未减影和减影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成像(MPR)重建。结果颅内动脉密度较静脉密度明显高,血管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二者图像质量相似(P〉0.05)。减影图像去除了颅骨和瘤夹、弹簧圈的干扰;未减影图像则同时显示血管和颅骨、瘤夹、弹簧圈,对颅内血管与瘤夹关系显示直观,但弹簧圈伪影干扰大。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夹闭术后载瘤动脉中断,1例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中断,所有患者全部动脉瘤夹无脱移,未见残动脉瘤残留。结论 64层螺旋CT同步扫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减影与未减影结合运用可准确评价颅内动脉瘤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CT高分辨薄层扫描的影像表现分析,以探讨高分辨薄层扫描对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在CT常规平扫之后,再加一组间断高分辨薄层扫描。结果常规CT平扫的阳性率较低,加扫一组的间断高分辨薄层扫描后,可显著提高超早期患者的阳性率。结论CT高分辨薄层扫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应用中,快速、方便,可以提高超早期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增加噪声模拟低剂量胸部CT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为原始图像添加噪声的模拟低剂量胸部CT的可行性、准确度及其适用范围。方法:为标准剂量下胸部常规CT、薄层高分辨CT各10例和肺结节体模的原始图像添加噪声,模拟常规CT60mA、30mA和薄层高分辨CT160mA、80mA及270mA。10mA(间隔10mA)的低剂量图像。测量主动脉弓水平和肝顶水平主动脉的噪音指数(NI),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体模实际扫描图像与模拟图像NI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呈线性相关;常规CT的NI于主动脉弓层面无差异(P〉0.05);于肝顶层面有差异(P〈0.05),呈线性相关;薄层高分辨CT在两层面均存在差异(P〈0.05),亦存在线性相关。结论:添加噪声取得的模拟图像与实际图像噪声相当,可应用于常规胸部CT平扫的低剂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