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T引导下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行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对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治疗,CT引导下行腰椎间盘穿刺注射60μg/ml臭氧7~30ml治疗,分别在治疗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出现头晕2例、腹胀1例、双下肢无力1例,并发症发生率5.5%(4/73),经对症治疗均康复。按MacNab评价标准,治疗后3个月显效29例(39.7%),有效35例(48.0%),无效9例(12.3%);12个月显效32例(43.8%),有效33例(45.3%),无效8例(10.9%)。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臭氧髓核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在盘内及神经根注射臭氧.结果:术后随访3-12月,优88例,良2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3.3%.结论:经皮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极射频热凝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在CT引导下行椎间盘双极射频热凝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术治疗。采用改良Macnab方法评估术后7、14、30、180天的疗效,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7、14、30、180天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2.9%、85.4%、90.3%、93.5%。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远期疗效满意;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双极射频热凝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的优点,是可供选择的微创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臭氧盘内、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在CT引导下行盘内穿刺注射浓度为60μg/ml的氧气-臭氧混合气体5~8ml,盘外(椎间孔)注射浓度为40μg/ml氧气-臭氧混合气体10ml,得保松1ml,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进行随访,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7例(36.9%),良26例(56.5%),差3例(6.5%),优良率93.2%。无一例脊髓、神经、硬膜囊、血管、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臭氧盘内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有发病率逐渐增加和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医学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不尽相同。我科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臭氧消融术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总结.方法 我科自2007年5月~2010年4月共收治1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病人分成治疗组(n=104)和对照组(n=80),治疗组采用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药物和物理)治疗,分别进行疗效评价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依据MacNab疗效标准评定:实验组104例,其中显效29例,有效49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75%;对照组80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35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58.75%.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统计学有差异(χ2=5.48,P=0.019).结论 臭氧消融术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8.
CT导向下医疗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CT导向下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在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盘内注入浓度为60μg/ml臭氧10-20 ml,退针出纤维环至椎间孔附近,注入浓度为40μg/ml臭氧5 ml。结果随访时间1-6个月,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3%,未发生任何明显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10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方法。结果临床效果满意,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详细的围手术期护理对基本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极射频椎间盘髓核成形术联合臭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5例,随机分为双极组(n=47)和联合组(n=48),分别在CT引导下行双极射频椎间盘髓核成形术、双极射频椎间盘髓核成形术联合臭氧减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30、90、180d的疗效以及是否出现椎间盘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按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联合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优良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射频组(P0.05)。结论双极射频椎间盘髓核成形术联合臭氧减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元的模式与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疗管理的新模式,包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针灸、中药、牵引、推拿手法、支具、运动疗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等)。该模式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最为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脊柱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6,自引:6,他引:56
采用模拟手法对3具新鲜尸体的脊柱标本,进行了L4.5、L5S1椎间盘后外缘应力变化的测定,和脊柱不同位置变化下腰椎小关节突相互关系改变的观察。结果发现前屈侧弯旋转法对腰椎小关节突的活动幅度最大,直立旋转法次之,向左侧旋转时小关节突作切面的旋转滑动,右侧小关节间隙增大;向右侧旋转时反之。做前屈侧弯旋转法时,当脊柱向左侧旋转时,椎间盘左后外侧压力增高,同时右后外侧压力减低;向右旋时则反之。而当旋转动作结束复原时,出现负压的一侧均出现一个微小的正压,这种正负压力多次反复的变化,可以使突出的髓核变位或变形,从而使受压的神经根减张。 相似文献
14.
三维牵引加复方丹参、强的松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2005年对143例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且有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将其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①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5.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根管狭窄的诊断与术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手术证实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神经根管狭窄症32例及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68例,回顾分析其临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手术结果,总结出三者之间的共性及各处不同的临床特点,对在手术前作出较准确的诊断、指导术者掌握手术程序及明了骓易程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延迟诊断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1988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9例中发生延迟诊断的26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延迟诊断原因有(1)诊治医生经验不足,过分依赖CT检查而忽视临床表现。(2)对游离型,极外侧型和高位椎间盘突出症缺乏系统认识。(3)常规CT检查只作椎间隙平扫易遗漏病变。(4)病情复杂,情况特殊导致诊断困难。结论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不能完全依赖CT影像。(2)特殊病例增加椎体CT扫描或MRI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3)提高经验,增强对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的认识,提高阅片基本功能有效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手术系统(M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选择及手术技巧。方法2000年12月至2008年6月,使用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详细介绍了手术过程、手术适应证及操作技巧。治疗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一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MED手术组进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及住院费进行术后短期项目比较。结果术后短期疗效评价依照Nakai分级,优良率91.7%。治疗组有2例脑脊液漏,其中1例转为开放手术,余无严重并发症。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比较除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外,其余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行腰、腿疼平均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分)显示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明显下降。Oswestry功能指数(ODI)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从术前平均45.6降至术后22.4(P〈0.01)。结论对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类型进行分类,术前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操作技巧是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牵引、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方法学、干预措施、疗效等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方法根据国际Coe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制定检索策略,以“牵引、熏蒸、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Ndise)和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3—2007年的文献。结论参照循证医学原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方法、疗效评价方法、干预方法存在部分问题,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