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药物利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8月份10 475张门诊处方,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法,分析药物利用指数(DUI)和用药频度(DDDs).结果:使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处方有532张(4.90%),共有9种药物,大部分药物的DUI≤1,其中西替利嗪的用药频率最高,酮替芬次之.结论:我院H1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应用频度分析法对我院2005~2007年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来我院抗组胺药DDDs和消耗金额逐年稳定增长。DDDs排序稳居前3名的药品为西替利嗪片、左西替利嗪片和氯雷他定片,3种药品的DDDs之和占全部抗组胺药DDDs的90%以上。结论:第2代和第3代抗组胺药物是医院治疗过敏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吴杏梅  谢燕萍 《北方药学》2014,(12):151-151
目的:研究我院2013年组胺H1受体拮抗剂药物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DDD分析法,分析我院2013年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用药频度及费用。结果:安全、高效、低毒、价格适中的第2代H1受体拮抗剂药物应用最多,是抗过敏治疗的主导药物。结论:疗效确切和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应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我院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口服抗组胺药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口服抗组胺药用药金额逐年下降。第2代口服抗组胺药及其改良品种的使用量远远大于第1代,占到总额的96%以上。2008-2011年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一直位于DDDs排序的前2位,咪唑斯汀由2008年第5位上升至2011年第3位。结论我院主要选择安全、高效、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的第2代口服抗组胺药及其改良品种作为抗过敏治疗的主导药物,符合临床合理用药的要求。传统抗组胺药的改良剂型以及安全性更可靠的抗组胺药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芳 《医药导报》2007,26(1):86-87
目的 了解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及趋势. 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3~2005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抗组胺药的年用药金额和总用药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较快.其中酮替芬的DDDs一直徘徊在前2位,化学成分为西替利嗪的西可韦、仙特敏排在前4位,左西替利嗪(迪皿)排在2005年的第1位. 结论 第2代和第3代抗组胺药物作用强,使用经济,不良反应较小,是医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04-2006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额(D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用药金额、DDDs和DDDc均呈增长趋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的增长幅度最大,利尿剂则明显下降。结论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7.
陈煜  蒋珍藕 《今日药学》2010,20(3):45-48
目的 了解本院抗变态反应药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5~2008年抗变态反应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用药金额(DDD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变态反应药销售金额及消耗DDDs占皮肤病用药比例逐年上升.第三代抗组胺药在本院占主导地位.依巴斯汀片、左西替利嗪及曲尼司特胶囊是本院主要应用品种.结论 抗组胺药应该向研制更高的抗过敏、抗炎症性能,更低的镇静作用,无心脏毒性,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药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容易复发的疾病.目前,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慢性荨麻疹的主要治疗药物.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第二代抗组胺药及其活性代谢产物.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极少通过血脑屏障,相对无镇静作用,对认知和精神运动功能无损害,与H1受体的亲和力更高,且有半衰期长和疗效较长的特点,可以通过肝脏代谢产生具有很强活性的物质.临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的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比拉斯汀、卢帕他定等.对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采用联合用药,如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联合H2受体拮抗剂或与其他药物一起联合应用.多数研究显示,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比单一用药疗效高.既往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功能存在异常,与免疫抑制及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2017~2018年两年门诊口服组胺H1受体拮抗剂使用情况并加以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7~2018年门诊口服组胺H1受体拮抗剂相关信息,包括药物规格、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西替利嗪连续两年销售金额最高,其次为依巴斯汀和非索非那定;DDDs排名前4位分别为左西替利嗪、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和依巴斯汀,DDC中奥洛他定最贵,西替利嗪最便宜。结论我院门诊口服组胺H1受体拮抗剂使用基本合理,总体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5年至2007年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邵晓旦 《中国医药》2009,4(6):466-467
目的了解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分析统计2005年至2007年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品种、数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品限定日费用(DDDc)等指标。结果3年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年平均增长率为一2.09%;第三代头孢菌素用量金额最大,但DDDc增幅很小;第二代头孢菌素DDDs增长最快,但DDDc降幅最大;第四代头孢菌素DDDs增长列第二位;各代头孢菌素药物的DDDc均在下降。结论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逐步趋于合理,选择抗菌药应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结合患者体征、药敏情况等因素,制定最佳给药方案,防止浪费并减少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及2004年我院口服抗消化性溃疡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1999年与2004年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变化。方法:对我院1999年与2004年消化科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用药金额、品种、刚药频率(DDDs)、进口、合资国产药品用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与1999年相比.用药金额与总用药金额同步增长。H2受体拮抗剂DDDs排序仍保持前列,而奥美拉唑DDDs呈上升趋势。结论:H2受体拈抗剂,仍是当前主要的口服抗消化性溃疡药。  相似文献   

12.
抗组胺药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1受体拮抗剂(即抗组胺药),是季节性和持久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治疗药物,这些药物也可用来治疗结膜炎、遗传性过敏性鼻炎、风疹、哮喘以及其他过敏性疾病。抗组胺药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已发现的组胺受体有3种,分别为H1、H2、H3受体。其中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过敏性症状;H2受体拮抗剂则用于抑制胃液分泌过多;H3受体发现较晚,其拮抗剂主要是抑制交感神经传导和抑制大脑血管的扩张,其临床重要性正在研究中。我们讨论了H1受体拮抗剂的药动学性质,尤其是第2代、第3代口服抗组胺药,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2006~2008年的H2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状况及趋势。方法:采用药品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法,对H2受体拮抗剂的品种、消耗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进行汇总、排序、分析。结果:H2受体拮抗剂整体使用量、DDC呈下降趋势。其中枸橼酸雷尼替丁DDDs有所上升,其他H2受体拮抗剂DDDs均逐年下降。结论:我院H2受体拮抗剂使用基本合理,H2受体拮抗剂所占份额逐年缩小,但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徐剑英 《海峡药学》2013,(6):100-101
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种类、限定日费用(DDDc)、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以及药物利用度(DUI)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其使用情况。我院2009~2010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种类、限定日费用(DDDc)、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呈逐年增长,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和DDDs有所下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金额和DDDs大幅度增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金额和DDDs增长也较快。2009和2010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DUI范围分别为0.76~1.04,0.77~1.02。说明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5.
我院口服抗组胺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斌  郭晶 《中国医药》2009,4(3):193-194
目的探讨抗组胺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治疗变态反应相关性皮肤病及瘙痒性皮肤病中的机制。方法采用我院门诊日处方查询系统,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门诊处方中,H1受体(H1-R)拮抗剂与其他抗炎性反应介质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结果我院H1-R拮抗剂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第一代与第二代H1-R拮抗剂联合应用的情况较多,单用H1-R拮抗剂只占我院口服抗组胺药物处方中的8.44%。结论口服抗组胺药物的联合应用,对变态反应相关性皮肤病及瘙痒性皮肤病有早期干预作用,可以阻止炎性级联反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4~2008年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株洲一医院2004年1月~2008年8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对该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医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DDDs和DDDc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其年度用药金额占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10.14%-13.62%、占抗感染药物销售金额35.57%~47.54%;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金额最高(27.79%-43.70%)。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金额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居首位。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增长幅度最快。2004—2008年该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DDDs、DDDc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28%、5.07%、11.62%;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DDDs均居首位,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86%、1.3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DDDs值前6位排序变化不大,以头孢氨苄、头孢氨苄,甲氧苄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克肟、头孢他美酯等的DDDs较高。结论:该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但应控制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复合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2018年门诊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2018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抗组胺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8年抗组胺药物的总金额呈上升趋势,占抗变态反应药总金额的构成比浮动于50%上下。抗组胺药物的品种数保持不变,均为11种。销售金额和DDDs整体呈上升趋势。第2代抗组胺药所占销售金额和DDDs的比例均高,占主导地位。左西替利嗪的销售金额和DDDs连续3年稳居第1位。抗组胺药物的DDC保持相对稳定,左西替利嗪和异丙嗪的B/A为1。结论 2016-2018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抗组胺药物的品种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抗组胺药物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第2代抗组胺药是临床使用的主力军,与各指南推荐相符,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8.
潘艳琳  陈玉心 《海峡药学》2009,21(10):174-175
对我院2006-2008年使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用药金额(D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6-2008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及DDDs逐年上涨,在DDDc方面,2007年比2006年均明显下降,但2008年比2007年又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广州市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应用情况作回顾性分析,探索用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的用药频度分析法,对广州市2000-2003年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 (DDDs)、日均用药频度(DDDs/d)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市2000-2003年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消耗金额逐 年增加,质子泵拮抗剂、消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药和H2受体拮抗剂稳居前3位。日均用药频度结果显示价格低廉的药品 如碳酸氢钠4年来仍居首位。结论 质子泵拮抗剂和消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药使用量高。疗效好,价格合理,不良反应少 的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是临床的要求和趋势,因此此类药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0.
李应婷 《中国药业》2013,(24):78-79
目的评价医院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对医院2010年至2012年口服抗组胺药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口服抗组胺药用药金额逐年上升,第2代、第3代抗组胺药使用率远远大于第1代,占到总销售额的98%以上,其中氯雷他定糖浆和左西替利嗪片2010年至2012年一直位于DDDs排序的前两位。结论该院主要选择安全高效的第2代、第3代抗组胺药使用,基本符合临床合理用药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