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并探讨VEGF在血管瘤中的表达水平与DNA倍体、细胞增殖活性及血管瘤侵袭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几种类型的血管瘤组织中VEGF表达量荧光指数FI、DNA含量(DNA指数,DI)及细胞增殖活性(增殖指数,PI).结果在血管瘤中多数为DNA异倍体、各类血管瘤FI、DI、PI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包膜完整组与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组之间FI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异倍体与二倍体之间FI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VEGF表达阳性组与VEGF表达阴性组之间PI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VEGF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侵袭性、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提示阻止VEGF表达能作为治疗血管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收集2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外源性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VEGF165)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再生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人VEGF165慢病毒表达载体,传统CCl4诱导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126只肝硬化大鼠行50%肝切除术后随机分为3组:A组(VEGF165组)、B组(空病毒组)、C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24、72 h、7、14、28 d检测各组大鼠余肝组织VEGF165 mRNA与蛋白的表达、肝再生率、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及门静脉血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结果 人VEGF165慢病毒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且可使大鼠肝脏表达VEGF165 mRNA及蛋白;肝硬化大鼠模型制模成型率为96.18%;VEGF165组术后72 h至术后28 d肝再生率分别为(34.98±6.22)%、(62.19±1.81)%、(83.54±4.50)%、(92.23±4.41)%,术后24h至术后28 d 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05 ±0.92)%、(42.89±5.52)%、(35.56±3.86)%、(26.37±1.35)%、( 19.48±2.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72 h至术后28 d血清ALT含量分别为(258.14±12.94)、(215.67±22.12)、(175.92±8.78)、(133.26±13.92) U/L,血清AST含量分别为(553.34±14.10)、(481.37±14.74)、(425.95±5.04)、(388.29±15.99) U/L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外源性人VEGF165可促进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肝细胞癌 (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抗癌靶点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生长抑素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 2 0只小鼠随机分为 2组 ,每组各10只。每只小鼠于左腋窝皮下注射小鼠肝癌细胞株细胞。A组为实验组 ,皮下接种肿瘤 2 4h后予奥曲肽 (10 0 ug·kg- 1·d- 1 )腹腔注射 ,连用 14d;B组为对照组 ,予以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连用 14d。 14d后处死小白鼠 ,检测肿瘤大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结果 皮下接种 7d天及 14d天后 A组皮下肿瘤的体积均明显小于 B组 (P<0 .0 5 ,P<0 .0 1) .A组 VEGF表达明显低于 B组 ,并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Ridit检验 ,P<0 .0 5 ) ;A组 MVD亦较 B组为低 ,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P=0 .0 75 )。结论 生长抑素对小白鼠肝癌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 ,对肿瘤 VEGF的抑制作可能为其机理之一 ,对肿瘤组织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亦可能为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DLL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在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elta样配体(DLL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5例肝细胞癌(HCC)中DLL4和VEGF的表达,用CD34进行微血管内皮细胞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DLL4和VEGF表达在HCC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P<0.01),与HCC的临床病理学分级相关(P<0.01),HCC组中的CD34表达与DLL4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r=-0.778);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r=0.747),32例共表达DLL4和VECF蛋白者,其平均微血管数(19.70±5.82)个/HP,明显高于非共表达组(7.60±2.12)个/HP(P<0.01).结论 DLL4、VEGF在肝细胞癌血管生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的46例HCC切除标本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分析它们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随机资料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SD-t检验或Tamhane's-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内皮抑素主要见于HCC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平均光密度(MOD)分别为0.11±0.02、0.14-4±0.01、0.09±0.01,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8±1.2)×10~4、(3.8±2.2)×10~4、(0.9±0.4)×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7.927,P<0.05).VEGF主要见于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MOD分别为0.13±0.02、0.12±0.02、0.11±0.02,IOD分别为(5.4±3.1)×10~4、(3.9±2.5)×10~4、(3.0±3.0)×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强,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1,8.723,P<0.05).内皮抑素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0.669,P<0.05).VEGF不影响术后复发时间(t=0.892,P>0.05).结论 内皮抑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与HCC预后有关,可作为HCC的预后判断指标.VEGF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但无法作为HCC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化内皮生长因子(PD-ECGF)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组织微阵列技术(tissue mi-croarray)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研究200例AFP阴性肝癌患者肿瘤中VEGF及PD-ECGF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细胞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 V EGF及PD-ECGF表达阳性组与相应阴性组患者之间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及PD-ECGF表达阳性组的术后复发率比相应阴性组显著增高(P<0.05).VEGF和PD.ECGF同时阳性表达组其复发率更显著高于同时阴性组(P<0.01),其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于甲胎蛋白阴性肝癌患者,VEGF和PD-ECGF同时表达阳性提示术后易发生复发,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栓塞术前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考察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边界、门脉癌栓、远隔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介入治疗前HCC患者46例,VEGF定量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ABC ELISA法。根据血浆VEFG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阳性组(32例)和阴性组(14例),对肿瘤大小、边界、门脉癌栓、远隔转移情况进行组间对比。CT和DSA间接门脉造影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评估。结果VEGF阳性表达率69.56%(32/46),阴性表达率30.44%(14/46)。VEGF阳性组肿瘤直径>5cm者26例(81.25%),阴性组12例(85.7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T片上阳性组肿瘤边界清楚15例(46.88%),阴性组边界清楚8例(57.1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阳性组门脉癌栓发生率62.50%(20/32),阴性组14.29%(2/14),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组远隔转移8例;阴性组无远隔转移,经检验P<0.05。结论血浆VEGF高表达可以提示门脉癌栓或远隔转移的存在,而与肿瘤大小、边界无关。血浆VEGF可能成为观察肿瘤门脉癌栓及远隔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肝癌Surviv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 (HCC)Surviv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5 6例HCC中Survivin与VEGF的表达。结果 HCC中 3 4例Survivin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60 .7%。 3 5例VEGF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62 .5 %。HCC组织Survivin与VEGF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 (P <0 .0 5 )。Survivin的表达与HCC肿瘤镜下门静脉癌栓发生密切相关 (P <0 .0 5 )。VEGF的表达与HCC肿瘤大小、肿瘤镜下门静脉癌栓发生以及肿瘤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5 )。相关性检验示Survivin与VEGF之间有相关性 (χ2 =4.491,P <0 .0 5 )。结论 HCC中Survivin、VEGF蛋白表达均上调 ,共同参与HCC发生和发展 ,VEGF与Survivin有协同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 VE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 VEGF mRNA表达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P<0.001)。尿脱落细胞与相应膀胱癌组织的 VEGF mRNA表达水平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r=0.982,P<0.001)。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各参数密切相关,肿瘤直径>2 cm组与≤2 cm组相比(分别为P=0.001,P=0.002)、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分别为P=0.022,P=0.029)、多灶性肿瘤组与单灶性肿瘤组相比(分别为P=0.005,P=0.006)、低分化膀胱癌组(G3)与中高分化组(G1~G2)相比(分别为P=0.003,P=0.003)以及浸润性膀胱癌组(T2~T4)与浅表性膀胱癌组(Tis~T1)相比(分别为P=0.001,P=0.003)差异皆有显著性。结论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 VEGF mRNA的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检测尿脱落细胞VEGF mRNA的表达能很好的反应癌组织 VEGF的表达情况,可作为膀胱肿瘤辅助诊断、预后监测的一种非侵袭性方法。 相似文献
12.
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肝细胞癌(HCC)、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VEGF的表达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肿瘤和畸形的双重特性 ,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其表达及临床意义 ,我们对 17例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进行了分析。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 海绵状血管瘤 17例 ,2~ 5 1岁 ,15岁以下 11例 ,15岁以上 6例 ,男 7例 ,女 10例。发病部位在四肢、颈面部及胸背部等 ,皮下海绵状血管瘤 14例 ,肌肉海绵状血管瘤3例 ,均为手术后病理证实。另取正常动脉、静脉组织 6例为对照组。1.2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 ,用鼠抗人VEGF试剂盒 ,按说明书操作。VEGF以内皮细胞胞浆出现特异性棕黄色着色… 相似文献
14.
肝癌的微血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连续切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肝癌组织标本50例,采用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人VEGF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组织中微血管及VEGF阳性表达细胞。结果 50例肝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者28例,阳性率为56%。肝癌及癌旁正常肝组织MVD测定结果显示,VEGF阳性表达组明显谪于阴性表达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 ,探讨其与肾细胞癌的相关性。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肾癌组织和癌周组织标本各 14例。年龄 34~ 76岁。患者经检查除外其他部位肿瘤病变及转移。肾透明细胞癌 11例 ,颗粒细胞癌 3例。高发化 10例 (G1) ,中度分化 3例 (G2 ) ,低分化 1例 (G3 )。按Robson法分期 ,Ⅰ期8例 ,Ⅱ~Ⅳ期 6例。VEGF免疫组化检测 :组织切片厚 4~ 5 μm。用 3%H2 O2 甲醛溶液处理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依次加入正常山羊血清、VEGFMcAb、生物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及MMP-9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VEGF和MMP-9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0%(43/50)和68.0%(34/50),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3.3%(16/30)和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8,P<0.01),二者的协同表达与肝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及包膜形成有关(P<0.05).结论VEGF和MMP-9在肝细胞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预测肝细胞癌复发、转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Tie2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Angiopietin)及其受体Tie2在启动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中的调控机制及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新鲜HCC标本及癌旁肝组织38例,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Ang-1、Ang-2、Tie2和VEGF在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以CD34标记新生血管内皮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上述因子在HCC组织和非癌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相互作用及其与MVD、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Ang-1、Tie2在HCC和非癌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4 7±0.086 2比0.232 6±0.109 8,1.601 6±0.900 7比1.340 0±0.703 7,P均>0.05),而VEGF和Ang-2在HCC组织的表达高于非癌肝组织(1.038 0±0.572 0比0.832 3±0.182 4,0.621 3±0.417 6比0.442 9±0.330 1,P均<0.05);VEGF、Ang-2、Ang-2/1都与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P<0.01),但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Ang-2/1的失衡表达及其与VEGF和Tie2的共同作用是启动肝组织血管生成并诱发HC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在HCC中的持续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和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表达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pVEGFR1/2在35例EH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EHCC细胞系中VEGF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与肿瘤进展、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VEGF、pVEGFR1和pVEGFR2阳性的病例数分别为20(57.1%)、14(40.0%)和14(40.0%)例。pVEGFR1的高表达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Erk1/2水平、神经侵犯、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静脉侵犯程度均相关(P均小于0.05)。pVEGFR1的高表达增加EHCC患者的死亡风险(HR=4.45,95% CI 38.66~61.62,P=0.035)。
结论pVEGFR1/2的表达程度与EHCC的进展呈正相关,高表达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提示pVEGFR1/2有可能作为EHCC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在器官的正常生理过程、组织修复,还是在各种各样的肿瘤病理的过程中,血管发生是一个基本过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在血管发生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子。在人类各种肿瘤如乳腺癌、胃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中,VEGF的高表达总是和癌的恶性行为和较差的预后相关联。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试图探索VEGF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这种表达和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肝外胆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外胆管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由于其解剖和生理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而且预后不良[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过表达是多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肝外胆管癌VEGF和MVD的表达和意义。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986年6月~2000年12月住院并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胆管癌的病例40例及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非肿瘤的病例10例。病例组40例,为胆管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3~72岁,平均53.6岁。此组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TNM分期标准分为期4例,期7例,期12例,期17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