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异常改变,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仪(PSG)对2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抑郁症组与正常组比较:睡眠潜伏期延长,慢波睡眠减少,维持率低;REM潜伏期缩短,密度增加。结论我们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及浅睡为主的睡眠障碍,多导睡眠图特征性变化是以快动眼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表现为REM潜伏期(RL)缩短,REM密度增加,原因可能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5-HT/NE)能神经传递减少及/或胆碱能传递增加有关。笔者认为抑郁症患者REM睡眠的特征性改变对抑郁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自杀倾向与多导睡眠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与多导睡眠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例有明显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自杀组)、20例无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非自杀组)、2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多导睡眠图,并进行睡眠参数比较。结果:①抑郁症自杀组与非自杀组均存在诸多睡眠指标的异常,包括睡眠总时间减少、慢波睡眠百分比降低、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降低、觉醒时间和觉醒次数增加、觉睡比和睡眠阶段s1百分比增加、REM睡眠潜伏期缩短以及REM密度增加。②自杀组与非自杀组相比,前者在睡眠进程方面表现为更加频繁的觉醒、更长的觉醒时间、更高的觉睡比以及更低的睡眠维持率,在REM睡眠方面,前者表现为更加严重的REM睡眠脱抑制,如REM睡眠潜伏期更短、整夜REM睡眠时间更长,整夜及第一个REM睡眠百分比更高、REM活动度和强度更高。结论:抑郁症的睡眠维持障碍和REM睡眠紊乱与其自杀倾向可能具有密切联系,表现为频繁的觉醒、REM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度和强度增加以及REM睡眠时间延长的抑郁症患者可能预示更高的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患的睡眠图异常改变及与抑郁症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图对62例脑卒中和30例抑郁症患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SD组与对照组和非抑郁组比较多项睡眠指标均有显性差异(P<0.05-0.01);PSD组的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PSD状态病人除具有睡眠障碍在多导睡眠图改变外,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改变,PSD的发生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5-TH)递质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患者的睡眠图异常改变及与抑郁症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图对62例脑卒中和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SD组与对照组和非抑郁组比较多项睡眠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PSD组的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SD状态病人除具有睡眠障碍在多导睡眠图改变外,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改变,PSD的发生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5-TH)递质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并且持久的心境低落,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我国目前抑郁症患病率约1.6%~([1])。抑郁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其中睡眠障碍症状较为突出~([2])。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有助于抑郁症疾病的进一步治疗。本研究选取了我院收治的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拟探讨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生理结构的变化,并与正常人比较。方法:抑郁症组为2002—01/2004—1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部分职工和广州医学院部分学生,共选择30人。使用英国Oxford工厂生产的Medilog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记录整夜的脑电图信号。主要观察①睡眠进程:包括总记录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等。②睡眠结构:包括各阶段(非快速眼动S1、S2、S3、S4、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和百分比,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睡后觉醒的次数、时间和百分比。③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对此项检查获患者及家属全面知情同意。结果:抑郁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完成多导睡眠图的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进程分析:总记录时间两组无差异,抑郁症组睡眠总时间比正常对照组少,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长,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组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②睡眠结构分析:抑郁症组非快速眼动S1时间比正常对照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S2时间比正常对照组短,[(212.72&;#177;92.9),(224.63&;#177;8.1)min,F=9.388,P=-0.004];而非快速眼动(S3+S4)时间比正常组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抑郁症组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睡后觉醒时间长。(爹抑郁症组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低于正常对照组[(81.90&;#177;7.2),(96.73&;#177;8.6)min,P=0.818]。结论: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长、睡后觉醒时间长,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快速眼动潜伏期缩短,S1睡眠延长,S3,S4睡眠缩短,部分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提示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有不同的睡眠模式,其睡眠障碍模式以快速眼动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并通过多导睡眠图来评估睡眠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多导睡眠图各睡眠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结果分为对照组(n=81)和观察组(n=99)。对照组PSQI总分<8分,观察组PSQI总分≥8分。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抑郁症病程、学历背景、婚姻状态等)、负性情绪[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评估,使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5.00%;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的性别、学历背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的年龄、抑郁症病程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睡眠障碍组的HAMD评分、HAMA评分高于无睡眠障碍组,SSRS评分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抑郁症病程、HAMD评分、HAMA评分、SSRS评分均...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康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睡眠障碍与疾病康复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组患进行检测并分组,经同样治疗后比较存在严重睡眠障碍患和睡眠障碍不明显患的康复情况。结果:存在严重睡眠障碍患的康复明显滞后于睡眠障碍不明显患,睡眠障碍和患的病情轻重及发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抑郁症的睡眠障碍直接影响其康复和预后,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相关疗效。方法:脑卒中后伴PLMS患者21例,均有严重睡眠障碍及患侧肌张力增高或抽搐、疼痛,改良Ashworth评分>2级。给予相关治疗7d后,评价其临床表现和多导睡眠描记图。结果: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多导睡眠描记图结果改善。结论:对有严重失眠和白天睡眠过度的脑卒中患者要高度怀疑PLMS,鉴别诊断有赖于多导睡眠描述图。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睡眠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睡眠脑电图异常改变及与抑郁症患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图对32例脑卒中抑郁患者和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SD组的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SD患者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改变,提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递质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根据多导睡眠图实施针对性睡眠护理在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接受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40例和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睡眠护理干预)40例,观察时间为4周,通过多导睡眠图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4周后整夜的睡眠进程、睡眠结构进行分析比对。通过焦虑自评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对两组疗效进行比对。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睡眠总时间明显长于治疗护理前,卧床时间、睡后清醒时间、清醒次数、睡眠潜伏期较治疗护理前明显缩短,睡眠效率高于治疗护理前;睡眠结构中浅睡眠比例小于治疗护理前,深睡眠及快速动眼睡眠比例大于治疗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下降。干预后上述各项效应指标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多导睡眠图的监测结果给予广泛焦虑障碍患者针对性的睡眠护理能尽快改善睡眠,控制患者的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与不伴抑郁失眠症患者睡眠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验证抑郁症和失眠症同源性假说。方法 采用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记录并分析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失眠症患者整夜的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等。结果 抑郁症患者快动眼(REM)睡眠明显活跃,各项 REM指标均与失眠症患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失眠症患者以睡眠持续性差、浅睡和觉醒增多以及深睡和REM睡眠明显受抑制为特征,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结论 抑郁症与不伴抑郁情绪的失眠症睡眠模式不同,抑郁症以 REM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而失眠症以非REM睡眠明显紊乱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生理结构的变化,并与正常人比较。方法:抑郁症组为2002-01/2004-1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部分职工和广州医学院部分学生,共选择30人。使用英国Oxford工厂生产的Medilog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记录整夜的脑电图信号。主要观察①睡眠进程:包括总记录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等。②睡眠结构:包括各阶段(非快速眼动S1、S2、S3、S4、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和百分比,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睡后觉醒的次数、时间和百分比。③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对此项检查获患者及家属全面知情同意。结果:抑郁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完成多导睡眠图的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进程分析:总记录时间两组无差异,抑郁症组睡眠总时间比正常对照组少,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长,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组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②睡眠结构分析:抑郁症组非快速眼动S1时间比正常对照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S2时间比正常对照组短,[(212.72±22.9),(224.63±8.1)min,F=9.388,P=0.004];而非快速眼动(S3+S4)时间比正常组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抑郁症组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睡后觉醒时间长。③抑郁症组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低于正常对照组(81.90±7.2),(96.73±8.6)min,P=0.818。结论: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长、睡后觉醒时间长,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快速眼动潜伏期缩短,S1睡眠延长,S3,S4睡眠缩短,部分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提示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有不同的睡眠模式,其睡眠障碍模式以快速眼动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结合CT头影测量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以分析阻鼾器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气道。睡眠结构以及呼吸情况的影响,并结合有关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旨在提出阻鼾器是一种经济的,有效的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睡眠特征。方法将46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设为单相抑郁组,28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设为双相抑郁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职工20名设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测评并分析多导睡眠图。结果多导睡眠图描记观察指标中,3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期时间、慢波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快速眼球运动潜伏期、快速眼球运动时间、快速眼球运动周期数、N2睡眠比例、N3潜伏期、N3睡眠时间、N3睡眠比例、觉醒睡眠比例、微觉醒总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单相抑郁组慢波睡眠时间、N2睡眠比例、N3睡眠时间、N3睡眠比例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常存在各种睡眠问题,与健康者比较多导睡眠图有特征性的改变。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多导睡眠图相似,但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深睡眠更少。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康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疾病康复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组患者进行检测并分组,经同样治疗后比较存在严重睡眠障碍患者和睡眠障碍不明显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存在严重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明显滞后于睡眠障碍不明显患者,睡眠障碍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及发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抑郁症的睡眠障碍直接影响其康复和预后,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睡眠医学及呼吸病学的发展,以及多导睡眠图等相关检查手段的运用,人们对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特别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结构与呼吸紊乱的变化作一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共60例,其中正常对照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30~69岁,平均51.3岁,体检正常,无打鼾,多导睡眠图检查无异常。SAS患者41例,临床表现有睡眠打鼾、憋气和呼吸暂停,经多导睡眠图确诊为SAS,其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55.1岁;均采用北京明思公司生产的电脑多导睡眠仪进行检查,同步记录脑电C_3-A_1、C_4-A_2、眼动图、肌电图、心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式呼吸运动及血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对多导睡眠图各参数的影响,及其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多导睡眠图各参数,包括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觉醒次数(AT)、睡眠效率(SE)、睡眠维持率(SMT)、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L)、快速动眼睡眠时间(RT)、快速动眼睡眠活动度(RA)、快速动眼睡眠密度(RD)以及睡眠结构。同时选择35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并作为参考指标。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有显著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多导睡眠图参数治疗前、后比较,除S1、S2和对照组RA无明显变化(P&rt;0.05)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除S1、S2无明显变化外(P&rt;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低频电刺激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和睡眠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各种形式及其原因进行调查,探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自行设计的睡眠障碍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形式为早醒(52.4%)和入睡困难(47.6%)。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依次为抑郁情绪、躯体因素、睡眠环境、药物因素。结论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有效的护理措施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积极、早期采用综合护理,以减轻患者心身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