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 ,国外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已取得初步疗效 ,国内也开始用于临床。最近 ,我们应用双心室、右房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 1例获成功 ,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6 2岁 ,因反复发作心慌、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全身浮肿 10年 ,再发加重 10天于 2 0 0 0年 11月 12日第13次入院。前 12次均因心衰入院 ,最严重时 1年住院 4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全心扩大、二尖瓣中度返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宽度 0 .16ms。入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经药物治疗控制心衰后 ,于 2 0 0 0年 12月 2 1日行双心室、右心…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7岁。因反复头晕、黑暖、胸闷3个月伴晕厥一次于1995年10月9日10时入院。查体:心界正常,心率45次/分,节律整齐,心尖部听及对/6级收缩期杂音,SI强弱不等,可听及大炮音,两肺清、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三度房室阻滞、交界区逸搏心律。入院诊断三度房室阻滞。经系统药物治疗一周无效于1995年10月17日进行VVI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起搏系统选择Biotronik,pikpsIpol。首选途径为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由鞘管送入心室起搏电极,在透视下见电极进至上腔静脉下端时受阻。经反复调整角度、方位均未能使电极送入右心房。遂由…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90岁 ,因反复头昏 15年加重伴黑蒙、气短、乏力 2年入院 ,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入院时心电图示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最长R R间隙 2 48秒 ,夜间心室率常仅有 3 0余次 分 ,由于当时该患者窦房结功能正常 ,于 2 0 0 2阵 7月安置SORIN MiniswingVDDR起搏器一台 ,低限频率 60次 分 ,高限追踪频率 14 0次 分。术中电极头置于右室心尖部 ,心房感知电极置于右房中上部 ,测得心室电极起搏阈值 0 3V ,阻抗 790Ω ,R波振幅 11 5mV ;心房电极P波振幅 1 6mV。术后10天拆线出院 ,出院前多次心电图均示 :VAT起搏方式 ,房室同步率为 10…  相似文献   

4.
梅峰 《临床内科杂志》2003,20(1):37-37,41
患者 ,男性 ,6 6岁。因胸闷、气短 3天于 2 0 0 1年 11月 2 4日入院。BP 178/76mmHg ,双肺查体无异常发现 ,叩诊心界不大 ,心率 42次 /min ,律齐、心音强弱不等 ,无杂音。心电图显示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QRS波增宽至 0 .15mS ,阻滞点在希斯束下。于 11月 2 6日置入美国St .Jude的Pacesetter公司的型号为Affinity 5 2 30起搏器 ,术中测试好起搏参数。术后心电监护示全自动起搏方式 (DDD)和心房同步心室起搏方式 (VAT )交替出现。于 2 7日晚患者诉心悸不适 ,心电监护下发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5.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本院 90年代以来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结果。在 2 6例病人中 ,男 15例、女 11例 ,年龄 6 3 .9± 13.6 ( 19~ 90 )岁。Ⅲ度房室阻滞 14例、病窦综合征 12例。在更换手术中 ,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起搏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114.2± 2 7.4( 5 8~ 179)个月。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9± 0 .2 7V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1.6 0± 0 .75V(P <0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的幅度为198.1%± 141.1% ( 2 0 %~ 5 6 7%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0± 0 .7( 0 .1~ 3 .0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 ,起搏电极阻抗 5 5 8.5± 136 .3Ω。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起搏电极 2 2例。术后随访 48.7± 30 .6 ( 6~ 96 )个月。 2例于更换术后 12 ,2 4个月 (即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分别为 98,12 0个月 )分别出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重新手术时发现 ,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其余病人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植入性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 ,大部分电极的直接测量参数仍在良好范围 ,可以考虑继续使用 ,但必须注意随访 ,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6.
双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永久性双心室起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0例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阻滞患者 ,常规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线的同时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于左室侧静脉、心大或心中静脉 ,行双心室同步起搏 (其中 2例为四腔起搏 )。通过临床观察、超声心动图测定及 6分钟平地行走评定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行双心室起搏 ,产生较窄 QRS波 ,临床心功能从 ~ 级提高至 ~ 级 ( NYHA) ,同时使二尖瓣返流减少 ,射血分数提高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 ,6分钟平地行走距离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双心室起搏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可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0岁,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Ⅲ°房室传阻滞(AVB).心率慢17年,加重9天,最慢心率为24次/分,晕厥2次.曾在外院临时起搏脱位1次,永久起搏脱位2次,电极退回到右心房.转来我院准备使用螺旋电极固定.相隔1周于术前作心  相似文献   

8.
单导线永久双心腔心脏起搏(DDD)是一种新技术 ,我科安装 1例 ,现报告如下。图 1 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呈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工作时的心电图 (白天 )图 2 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呈双心腔心脏起搏工作时的心电图 (晚上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78岁 ,因头晕 1月余 ,于1999年 8月入院。做心电图及 Holter显示 : °~ °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 30~ 80次 /分 ,伴有窦性心动过缓。X线胸片 :心胸比例 0 .6 0。心脏 B型超声 :右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 ,左心室射血分数 0 .45。根据患者为高龄 ,有慢性气管炎 ,夜间显著窦性心动过缓 ,右心房明显扩大 ,…  相似文献   

9.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分析了 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117例 ,其中男性 86例 ,女性 31例 ,平均年龄 (5 3 0 0±8 2 5 )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 (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 )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 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 ,成功率为 95 %。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 :冠状静脉窦夹层 4例(3 4 % % ) ,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 2例 (1 7% ) ;电极导线脱位 2例 (1 7% ) ,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withbiventricular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 ,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必须规范操作 ,严密观察 ,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扩张性或缺血性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的治疗效果。方法 5例患者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QRS时限120~183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左心室舒张末直径≥60mm,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发作史。药物治疗无效。分别植入右心房和心脏静脉左心室分支起搏电极导线,并植入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及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LVEF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 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要求、右心室导线除颤阈值佳。起搏后QRS时限明显缩短,起搏前平均155ms,起搏后平均133ms,随访3~20个月,心功能术前平均3.4级,术后3个月平均2.4级;LVEF术前平均0.25,术后3个月0.29,1例术后6个月LVEF为0.34;5例患者共发生室速4次,均以31J的能量1次除颤成功。结论 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双心室同步起搏ICD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 ,4岁 ,因精神萎靡、乏力、抽搐就诊 ,心电图示Ⅲ度房室阻滞 (AVB)。化验检查提示重症心肌炎。遂利用漂浮电极床旁临时起搏成功 ,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 ,阈电压为 0 .5V。进行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后第 10天拔出临时起搏电极 ,第 3周复查心肌酶谱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普通电极导线行右房左室或双心室起搏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室的可行性。选择 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扩张型心肌病 3例、缺血性心脏病 3例、其他 3例 ,均伴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 ,心功能Ⅱ~Ⅳ级。所有患者都安置DDD起搏器。窦性心律伴房室阻滞 (AVB)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CLBBB)患者 ,行右房左室顺序起搏 ;房颤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是将普通右心室导线 (MedtronicCapSureSP 4 0 2 3)通过冠状窦送入心脏静脉施行的。结果 :7例成功 ,2例失败。导线定位在左室后静脉 1例、后侧静脉 3例、侧静脉 3例。术中测左室起搏阈电压、阻抗和R波振幅分别是 0 .7± 0 .2V、6 2 3± 6 6Ω、10 .1± 6 .0mV。术后 2~ 18个月阈电压、阻抗分别是 0 .5± 0V、5 2 1± 5 1Ω。术后 1~ 2周平均心功能从2 .9级改善到 1.9级 ,平均心胸比值从 0 .6 1缩小到 0 .5 7,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从 0 .39升至 0 .4 4。随访期未发现左室导线脱位 ,膈肌起搏等并发症。结论 :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长期起搏左心室是可行的、牢靠的。  相似文献   

13.
InSync 8040起搏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观察InSync 80 4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8例DCM伴CHF患者 ,男 7例、女 1例。其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6例 ,左前分支阻滞、右室起搏后宽QRS波 (>0 .2 0s)各 1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起搏左室 ,右房电极和左、右室电极分别与InSync 80 40起搏器A、V1、V2 孔相连接。术后起搏阈值 3.75± 0 .6 (3.0~ 5 .0 )V。患者CHF的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胸比例较术前均有改善 (分别为 6 6 .1± 6 .93mmvs 72 .5± 8.1mm、0 .374± 0 .0 31vs 0 .2 81± 0 .0 5 3、19.8%± 2 .2 %vs12 .2 %± 2 .7%、0 .5 9± 0 .4vs 0 .6 4± 0 .2 0 ;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 ,以InSync 80 40起搏器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双腔起搏器电极断裂二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例 1 男性 ,77岁 ,因陈旧性心肌梗死、Ⅲ度房室阻滞(AVB)于 1999年 7月安装VDDR永久起搏器 (电极型号 4 2 5- 0 4 )。当时经右侧头静脉途径置入心房、心室电极 ,手术顺利。 1999年 9月突然出现阵发性头晕、晕厥 3次 ,心电图示Ⅲ度AVB ,起搏器功能失灵。入院时体格检查 :血压 12 0 / 80mmHg ,肺部听诊无异常 ,心界向左下扩大 ,心率 4 0次 /分 ,律齐 ,可闻及大炮音 ,轻轻按压脉冲发生器部位有时可呈起搏心律 ,心率增至 60次 /分。初步诊断为起搏器电极断裂。遂在局麻下行起搏器电极探查、更换术。切开原切口 ,见电极与脉冲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 sp2 188电极及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左心房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例患者 ,其中 9例选用 sp2 188电极 ,7例选用普通心室电极。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或左前斜位植入冠状窦电极 ,寻找最佳的起搏和感知部位 ,同时高能量也不致心室夺获。结果  15例患者成功植入于冠状窦中、远端 ,术中起搏参数如下 (单极 ,脉宽 0 .5 4 m s) ,sp2 188电极组 :电压 ( 1.4 5± 1.4 5 ) V,感知 ( 4 .2 6± 0 .77) m V,阻抗 ( 5 0 5 .6±10 8.1) Ω;普通心室电极组 :电压 ( 1.4 3± 0 .91) V,感知 ( 3.93± 1.4 4 ) m V,阻抗 ( 4 6 8.3± 14 5 .1) Ω。两组起搏电压、感知、阻抗差异无显著性 ( P值均 >0 .0 5 )。随访 2~ 32 (平均 15 .0 )月 ,无一例死亡。其中 2例 sp2 188电极者发生脱位及微脱位 ,各有 1例 sp2 188电极者及普通心室电极发生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最后一次随访结束 ,两组患者冠状窦电极起搏和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中、远端行左心房起搏可行、安全 ,且价格便宜 ,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23岁。因发热咳嗽、胸痛3天伴黑噱1次入院。体检:BP120/60mmHg,神志清。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右心房、右心室扩大。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QRS波群形态正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行动脉导管封堵术后数天植入双腔起搏器(Briotm D-220,心房双极,心室单极)。术中测试起搏参数为心房、心室起搏电压分别为0.5、0.5V,心房、心室阻抗分别为650、500Ω;腔内P波电压3.9mV,R波电压6.0mV,低限频率60次/min,高限频率120次/min。植入3天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示A中的前半部分为窦性心律,频率83次/min,窦性P波后紧跟心室起搏,QRS波群增宽,主波向下,T波与心室除极波相反,心室起搏率与心房率相同。中间箭头所示起搏器出现心房感知不良,连续出现3次与前部分不同的“起搏”图形伴“钉样”信号,心室起搏QRS波群主波向上,与前部分不同;B中前半部分和最后两个心搏出现类似A中的起搏心电图,QRS波群主波朝上,中间出现P—R间期0.28s的正常QRS波群。X线胸片显示电极未脱位。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起搏器间歇性心房感知不良,安全起搏和干扰抑制,室性逸搏节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4.7岁。心功能均在Ⅲ-Ⅳ(NYHA分级),体表心电图平均QRS时限为142.6ms。患者均进行了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起搏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右心房、右心室以及经由冠状静脉窦置于一支心脏静脉起搏左心室。观察双心室起搏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体表心电图QRS波变化。结果 双心室同步起搏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TF)从24.4%提高至32.1%,左心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返流量减少,心功能从Ⅲ-Ⅳ级改善至Ⅱ-Ⅲ级,QRS时限由术前的142.6ms缩短至124.8ms。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5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6年"入院,入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心内电生理检查示心室S1S1500~600 ms刺激时显示室房分离,当心室起搏间期减至400~310 ms时,室房传导恢复为1∶1,当进一步减小心室起搏间期至300 ms时,室房偏心性传导呈2∶1形式,提示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伴3相、4相阻滞。采用激动标测行射频消融成功,分级递增心室刺激室房分离。  相似文献   

19.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方法 患者男性 2例 ,女性 1例 ,平均年龄 5 7岁 ,为充血性心功能衰竭伴左束支阻滞 ,植入三 (四 )腔双心室起搏器。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7或 2 188电极导线 ,置于心后静脉起搏左心室 ,左右心室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室起搏并辅以合适的 AV延迟后 ,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 ,N YHA分级从 ~ 级改善至 级 ,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 ,83岁 ,1995年 6月因胸闷 ,心前区不适伴晕厥入院 ,确诊为“冠心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月 2 1日置入SSI型永久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 ,起搏阈值 0 6伏 ,脉冲宽度 0 5ms ,起搏频率 72次 分 ,R波振幅5 3V ,感知 2 4mV。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生活可自理。出院后 ,每半年复查一次。 1998年 6月 15日复查时起搏器功能正常 ,起搏电极位置如初 ,位于右心室心尖部 ,心电图示间右心室起搏。 1999年 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划割感 ,进食困难 ,来院sjg心电图示心房起搏。超声心动图显示 :起搏电极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