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颌骨内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9例患者47颗埋伏牙进行CBCT扫描,确定埋伏牙具体位置并获得其表面三维立体图像、任意曲面断层图像和任意平面图像,并以此为指导,采用微创手术拔除42颗,开窗牵引5颗。结果 CBCT可以从各角度清晰完整地显示颌骨内埋伏牙大小、形态、数目、冠根方向、三维空间分布以及与邻牙、上颌窦、鼻底、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术中发现埋伏牙的位置关系与术前影像学表现一致。术后伤口肿痛反应较轻,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CBCT在颌骨内埋伏牙的定位中能提供三维清晰直观影像,定位埋伏牙的准确位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锥束CT、螺旋CT与传统曲面断层片对埋伏牙诊断的精确性,评价锥束CT和螺旋CT在埋伏牙拔除手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3名患者的93个完全骨埋伏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7名患者下颌完全骨埋伏牙,56名患者上颌完全骨埋伏牙。拍摄曲面断层片后,均诊断需要拔除埋伏牙,其中31位患者单纯拍摄曲面断层片,31位患者增加拍摄螺旋CT,31位患者增加拍摄锥束CT。在3组影像上测量埋伏牙大小,及其与预备开窗处骨面距离,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埋伏牙拔除,手术过程中测量埋伏牙与开窗处骨板距离,埋伏牙拔除后测量牙体大小。对3组患者的各项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拍摄螺旋CT和锥束CT的患者离体牙与影片测量的差值显著小于拍摄曲面断层片的患者(P〈0.01),拍摄锥束CT的患者离体牙和影片测量的差值小于拍摄螺旋CT的患者(P〈0.01)。结论:与二维影像相比,螺旋CT和锥束CT是一种更有效的检查埋伏牙的方法,能更精确埋伏牙在复杂颌骨结构中的位置,有利于埋伏牙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锥形束CT在颌骨囊肿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影像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5例曲面断层片难以确定颌骨囊肿边缘的患者进行锥形束CT扫描,依据锥形束CT图像,观察囊肿三维方向上的位置、与颌骨骨壁的距离,了解囊肿与牙齿、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采用相应的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案。术中核对锥形束CT观察结果。结果锥形束CT清楚地显示了颌骨囊肿的准确部位、边缘位置、受累牙情况、与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锥形束CT对手术方案、手术入路、切口设计和受累牙处理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结论锥形束CT在颌骨囊肿诊治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优于传统的曲面断层片和根尖片。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在颌骨前部埋伏牙诊断及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诊断和定位上颌前部埋伏牙并确定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常规全口曲面断层片不能明确诊断和定位的上颌骨前部埋伏牙25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以显示埋伏牙个数、形态、唇腭向位置、骨质厚度及与邻近组织关系,以手术验证。结果 上颌骨前部埋伏牙25例,共计27颗牙,均准确定位并测量埋伏牙唇腭侧骨质厚度,选择手术入路,顺利拔除,术中未伤及邻牙、鼻腭神经。结论 螺旋CT诊断及定位上颌骨前部埋伏牙为选择手术入路提供准确的参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正畸埋伏牙定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正畸埋伏牙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埋伏牙患者作螺旋CT扫描,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获得牙体表面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曲面的断层影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术可作为埋伏牙进行正畸治疗前的准确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piral CT,3DSCT)在颌骨内埋伏牙定位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6例埋伏牙患者作牙列轴位螺旋CT扫描,应用表面遮盖技术(shadedsurface display,SSD)、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齿科软件(DENTALSCAN)获得牙体表面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曲面断层影像。结果3DSCT能清晰显示颌骨埋伏牙形态、唇腭侧位置及与牙列、邻牙关系。结论3DSCT无论对正畸牵引治疗、还是颌骨外科手术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发展前景,是显示颌骨内埋伏牙形态的影像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用于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诊治的,用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定位片无法清楚判断埋伏牙形态、大小及与邻牙位置关系的颌骨内埋伏牙患者28例。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对所得数据处理后获得牙体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结果        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唇腭侧位置及与邻牙位置的关系。根据CBCT图像,18例26颗埋伏牙采用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10例10颗形态正常且非倒置的埋伏牙采用去骨开窗正畸治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邻牙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BCT可直接、准确地反映埋伏多生牙的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8.
治疗埋伏牙前常常需要判断其在颌骨内的位置、牙体形态、与邻牙及上颌窦的位置关系等,以便确定正确的手术方案。锥形束CT(CB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影像技术,能够快速提供准确的三维图像,弥补了传统平面影像的诸多不足。本文就传统平面影像和CBCT在埋伏牙定位诊断上的优缺点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辅助下埋伏牙的诊断和治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对埋伏牙进行诊断以及制定治疗计划。方法:对18例患者共32颗全颌曲面断层难以定位的埋伏牙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应用MPR、SSD和MIP技术形成三维重建影像,结合临床检查确立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提供埋伏牙的三维信息,包括位置、形态、萌出方向以及与邻牙的关系,18例患者通过三维影像信息帮助确立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达到预期的效果。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精确反映埋伏牙在颌骨内的位置以及与邻牙的位置关系,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CT三维重建在口腔埋伏牙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埋伏牙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埋伏牙患者应用三维螺旋CT的图像处理功能,采用表面遮盖法(SS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获得牙体表面立体图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一种能展示牙体表面立体形态影像的新技术,对埋伏牙的定性、定位准确,弥补了传统X线片及二位CT的不足,可作为骨内埋伏牙外科处理和正畸治疗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埋伏牙定位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埋伏牙定位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37例患者均行曲面体层片和多层螺旋CT轴位扫描,层厚1.25 mm,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将横轴位图像与不同重建的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SSD可以显示牙齿与颌骨的外部轮廓、整体形态以及牙齿排列与颌骨之间的关系; MIP能显示牙齿全貌、牙齿纵向排列关系;MPR则对根尖骨质、根尖与牙槽骨的局部关系显示更清晰.在37例中均能清晰显示牙齿的位置、数目以及与邻牙的关系,但有15例对根尖的弯曲程度以及多根牙的根分叉显示不够清晰.曲面体层片显示3例位于上颌窦内, 2例上颌后牙颊舌向水平埋伏阻生.结论 对怀疑有埋伏牙的患者,均先作曲面体层片检查,如临床需要精确图像(如正畸等)才作多层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在上颌骨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颌骨埋伏牙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清楚定位的上颌骨埋伏牙31例,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用Dentascan软件包及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再现技术重建图像。结果:本组共37颗埋伏牙被精确定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准确显示上颌骨埋伏牙的数量、牙冠牙根形态、唇腭侧位置、埋伏牙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解剖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是检查上颌骨埋伏牙准确有效的方法,在上颌骨埋伏牙设计牵引导萌的方案和疗效评价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锥束CT三维重建在上颌埋伏前牙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常规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片后不能准确判断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的患者应用锥束CT进行扫描,再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法(VR)获得立体三维图像,显示上颌埋伏前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运用正畸开辟间隙和外科暴露联合正畸牵引导萌术,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直接粘贴托槽牵引导萌上颌埋伏牙。结果经三种方式重建处理后,48例病例均清晰显示上颌埋伏前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结论锥束CT多方式三维重建为上颌埋伏前牙定位诊断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上颌骨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清楚定位上颌骨埋伏牙的47例患者行螺旋CT轴面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2种方式重建图像,以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上颌埋伏牙47例,共计67颗牙,螺旋CT扫描重建清楚显示了埋伏牙的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弥补了传统X线片的不足,在上颌骨埋伏牙的正畸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多方式三维重建在上颌埋伏前牙定位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颖  赵春洋  严斌  王林 《口腔医学》2010,30(10):577-580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颌埋伏前牙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常规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片不易清楚判断埋伏牙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的72例患者,应用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法(volume rendering,VR)获得立体的牙体表面图像,显示上颌埋伏前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 经MIP、MPR、VR三种方式重建处理后,72例病例均清晰显示了上颌埋伏前牙的牙体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 螺旋CT多方式三维重建的综合运用可为上颌埋伏前牙的定位诊断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下颌阻生智齿微创拔牙中的参考价值。方法 :在下颌阻生智齿(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拔除术前拍曲面断层X线片检查,筛选出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接触或部分影像重叠的49例(50颗牙)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了解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及神经的关系。49例采用外科专用高速涡轮牙钻及微创拔牙技术行IMTM拔除术。结果:锥形束CT对IMTM拔除在阻力分析、合理去除骨组织、保护邻牙及防止下牙槽神经损伤方面具有明显的参考意义。结论:锥形束CT在IMTM微创拔牙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颌后牙区舌侧埋伏阻生牙拔除术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综合科就诊需拔除下颌后牙区埋伏阻生牙的患者19例,术前经锥形束CT(CBCT)准确定位,选择舌侧翻瓣,利用气动式外科专用切割手机与外科动力钻精确去骨和分牙,微创拔除患牙。结果 19例患牙及牙根均顺利拔除,手术时间14~26 min,平均20 min。所有患者术后反应较轻,均无明显肿胀。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舌麻木、损伤邻牙等并发症,创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对于下颌后牙区舌侧埋伏阻生牙,术前经CBCT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舌侧切口,利用气动式外科专用切割手机联合外科动力钻微创拔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Maxillary impacted mesiodens a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pediatric dentistry. Much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concerning their incidence, position, and form. Supernumerary teeth erupting in the primary dentition with maxillary impacted mesiodens are very rare. In January 2011, a nine-year-old boy presented for dental treatment and was found to have supernumerary deciduous teeth. Upon panoramic radiography, multiple impacted mesiodens were found; therefor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as performed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One month later, the boy was referred to our department for extraction of the deciduous supernumeraries and impacted mesiodens. We suspected that these supernumeraries, mesiodens, and remaining primary teeth would lead to problems with the eruption of the permanent teeth. Therefore, by ascertaining the exact position of the mesiodens and the successional permanent teeth using CT, extraction was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March 2011 without any error.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anoramic radiographs showed no superfluous structure that appeared to be a tooth. We suggest that when multiple maxillary impacted mesiodens are found, their exact positions can be located using CT before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