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和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MVD)及淋巴结转移程度的相关性,说明该因子在结直肠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对印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并采用免疫组化及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染法检测VEGF—D和LMVD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 60例大肠癌标本中VEGF—D阳性44例(73.3%)。VEGF—D表达程度和LMVD呈线性相关。VEGF—D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受侵程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VEGF—D通过结直肠癌旁微淋巴管密度增加促使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VEGFR-3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标本来自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普外科2006年1~6月手术根治性切除大肠癌56例,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病理情况,并以同时期同科室手术切除20例结肠良性腺瘤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VEGFR-3蛋白表达,并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强度明显较大肠腺瘤中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肠癌中LMVD数值高于大肠腺瘤中的LMV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R-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可能与大肠癌的经淋巴道转移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近年来被发现的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通过与VEGFR-2、VEGFR-3结合而发挥促血管、淋巴管生成的作用,临床上利用这一机制来控制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胃癌转移最重要的途径,淋巴结中肿瘤灶的出现常常是胃癌预后不良的最重要因素。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VEGF-D在评价胃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VEGF-D的作用、机制、预后评价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淋巴管结构和分布特点,探讨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肿瘤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临床各期胃癌患者,施行胃癌切除术获得胃癌癌周组织和正常区胃组织标本切片,VEGFR-3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淋巴管,计数组织中LMVD。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MVD变化。结果胃癌癌周组织与正常区组织石蜡切片各56例,在癌周区处于开放状态的功能性微淋巴管增多。胃癌癌周组织LMVD(22.10±6.99个/HP×200)较远离癌肿区正常胃组织LMVD(10.63±1.90个/HP×200)增多(P=0.000)。胃癌癌周LMVD与淋巴转移、肿瘤大小和分期有关(P<0.05),与分型和是否侵及浆膜无关(P>0.05)。结论胃癌癌周LMVD与肿瘤大小、分期和淋巴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肿瘤诱导生成淋巴管研究的量化指标,有助于胃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的研究近年有了新进展。作者主要对近年来关于肿瘤淋巴管生成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转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正常组织和40例大肠癌组织中EMNPRIN的表达及病理类型和转移方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40例大肠癌标本中有28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0%。而40例对照组中只有2例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结论 EMMPRIN与病理类型、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有关系。在分化程度中未分化癌有显著高表达(P〈0.01)。血行和淋巴转移者高表达。  相似文献   

7.
易成  王国庆 《华西医学》2006,21(1):213-215
肿瘤转移扩散是肿瘤难于治疗、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肿瘤扩散方式包括直接侵润、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转移几种。其中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方式。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主要指毛细淋巴管从已有的淋巴管上发芽生长。近年来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淋巴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宫颈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方法收集84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鳞癌组织(按有无淋巴转移、分化及临床分期分组)。进行SP免疫组化染色,测定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及胞膜内。它在正常宫颈、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的表达显著增高。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富颈癌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结论提示VEGF-C有促进宫颈癌发展、促进淋巴管生成、抑制癌细胞分化的作用。由于VEGF-C与淋巴道转移的密切关系,故可在临床工作中通过检测宫颈癌活检组织中VEGF-C的表达估计其预后,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艳  金延安  刘俐敏 《临床荟萃》2009,24(23):2061-2063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胃癌新生血管和淋巴管是肿瘤侵袭转移机制中重要的一环,而淋巴转移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胃癌早期以淋巴道转移为主,晚期才发生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定位于淋巴管的内皮生成因子受体3(VEGFR-3),受淋巴管内皮生成因子C、D诱导并与之结合,在肿瘤淋巴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240为新近发现标记淋巴管密度特异和敏感均高的单克隆抗体,它不标记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肿瘤转移往往提示不良预后,淋巴转移是多数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淋巴结转移可以是肿瘤转移的早期事件,也是判断肿瘤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1]。大量临床及实验数据表明淋巴管生成易化了肿瘤转移的过程,是肿瘤淋巴转移的重要机制,而相关淋巴管生长因子的研究,以及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odoplanin)等特异性淋巴内皮标记的发现为肿瘤淋巴转移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一、淋巴内皮细胞的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11.
D2-40标记人乳腺癌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2-40标记人乳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2-40的表达,观察其染色情况,并计数D2-40阳性微淋巴管,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肿瘤边缘区LMVD均值显著高于肿瘤中心区(P<0.01);肿瘤边缘区LMVD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与年龄、组织学分型、ER、PR及Her-2受体状态无关(P>0.05);癌瘤中心区LMVD与上述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D2-40 可以特异性识别人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周组织;LMVD 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可用来评估乳腺癌淋巴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在淋巴道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常规平扫未见转移或可疑有淋巴道转移瘤的患者行高分辨扫描,在小叶结构上对病变征像进行分析,作出诊断及肿瘤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对20例可疑患者加用HRCT,结合病史对9例患者作出诊断,在淋巴道转移瘤诊断中得到充分认识,补充了常规CT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磷酸化JNK(p-JNK)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Hca-F、Hca-P)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这两个细胞株中表达的关系及意义,以进一步探讨JNK基因在肝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株(Hca-F)和低转移株(Hca-P)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JNK在Hca-F和Hca-P两细胞株的表达。结果p-JNK在Hca-F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高于Hca-P,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JNK可能在促进肝癌淋巴道转移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其机制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细胞经淋巴管道播散到邻近组织或者远处器官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发生淋巴结转移常标志着肿瘤的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淋巴管生长因子和淋巴管标志物研究的不断进展,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逐步深入,抗淋巴管生成研究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领域新的热点[1]。为此,本文就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淋巴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癌间质中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的表达,并计数MLVD。结果MLVD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明显相关,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腋下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淋巴管密度越大(P〈0.05)。结论MLVD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探讨其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16例(胃癌组)及同期收治的胃良性病变25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两组的FIB浓度;化学发光仪测定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72—4(CA72—4)、癌抗原12—5(CA12—5)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IB水平胃癌组较良性病变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转移组较未转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水平与CA12—5、CA72—4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4、P=0.031)。[结论]FIB与胃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含量在术前可以作为预测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确诊时淋巴或脏器的转移率较高,其早期检测及诊断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作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对P535-8外显子点突变及采用免疫放射技术(IRA)对血清CEA进行检测,探讨P53基因点突变、血清灰A对早期诊断大肠癌转移的临床意义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三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作者自1996年11月一1997年12月收治大肠癌病例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32-72岁,平均52.9岁,均行手术治疗,结合临床进行Duke“s分期及病理证实,并于术前行血清CEA检测。1.2标本采集及DNA提取①手…  相似文献   

18.
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癌症的最主要的转移途径,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发生淋巴道转移的肿瘤基质,常发现新的淋巴管形成和扩张,但分子机制至今未充分明确。近来发现一些特异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及受体,如VEGF-C、VEGF-D、Prox-1、LYVE-1、Podoplanin。现将它们与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1与淋巴管生长和形成有关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1.1VEGF-C、VEGF-D和VEGFR-3VEGF-C和VEGF-D属于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都是二聚体的糖蛋白,拥有8个完全保守、相隔排列、以二硫键维持二聚…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又称淋巴管生成因子,是近年发现的VEGF家族中的新成员,是惟一能使淋巴管增生的因子,在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关VEGF—C在甲状腺癌中研究非常少见.笔通过研究VEGF—C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sp5B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骨肉瘤淋巴转移的关系,初步探索其作为骨肉瘤淋巴转移及预后判断可能。方法收集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肿瘤组织手术标本,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sp5B在骨肉瘤组织表达,Fisher统计分析Hsp5B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提示Hsp5B mRNA在无淋巴结转移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在有淋巴结转移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sp5B表达与骨肉瘤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Hsp5B表达水平可作为骨肉瘤患者淋巴转移判断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