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溶栓药物降纤酶治疗的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结果在不同测定方法间的差异:方法 亚硫酸钠盐分析法、免疫比浊法与克劳斯法分别对40例健康人和20例降纤酶治疗后病人的血浆进行测定:结果 三种方法对40例正常血浆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对降纤酶治疗后病人的血浆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硫酸钠盐析法、免疫比浊法对纤维蛋白测定结果偏高,克劳斯法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溶栓药物降纤酶治疗的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结果在不同测定方法间的差异。方法 亚硫酸钠盐分析法、免疫比浊法与克劳斯法分别对40例健康人和20例降纤酶治疗后病人的血浆进行测定。结果 三种方法对40例正常血浆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对降纤酶治疗后病人的血浆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硫酸钠盐析法、免疫比浊法对纤维蛋白测定结果偏高,克劳斯法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3.
PT—der法与Cluass法血浆纤维蛋白原方法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性疾病、脑梗塞、糖尿病,血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倍受临床上的重视。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方法较多,如免疫浊度法;热沉淀法;亚硫酸盐析法等。随着自动血凝仪与半自动血凝仪的发展与应用,由凝血酶原检测直接演算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方法日趋完善。这种方法称为PT-衍生法,即PT-der法。同时,在自动血凝仪上还可以用直接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称为克劳斯法(Cluass)。这种方法在国外已普遍使用,国内相关实验…  相似文献   

4.
PT-衍生法和克劳斯法测定FIB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测定纤维蛋白原(FIB)的两种方法PT-衍生法和克劳斯法进行对比,说明克劳斯法的优越性。方法:随机抽取12例患者,用两种方法在ACL-9000进行F IB测试。结果:用PT-衍生法测出的F IB明显高于用Clauss法测出的FIB。结论: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大差异,克劳斯法更为准确,快捷和实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心绞痛、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CRP采用免疫比浊法,FIB采用PT-DER演算法。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FIB、CRP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结论:高水平的CRP、FIB与不稳定心绞痛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检测在正常孕产妇中的变化及其对产科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72例生育期妊娠及非妊娠妇女样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分别用Clauss法、产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电阻法进行PT、FIB、FM、DD、PLT检测。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FM、FIB、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L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经方差检验除PT外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DD与FM、FIB存在正等级相关,DD与PLT存在负等级相关;PT与DD、FM、FIB无相关关系。结论: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PT不能及时灵敏反映妊娠期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DD、FM对早期诊断产科DIC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20例(AMI组),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24例(UAP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的SAP患者18例(SAP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的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AMI组与LAP组患者之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抗凝和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前子痫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围产期处理方法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产前子痫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输温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治疗。其中阴道分娩10例,剖宫产15例。结论:去除病因的同时及时输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是治疗产前子痫并发DI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D—D)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D—D的检测对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VT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其它多种血栓相关性疾病都有着特殊的诊断价值。近几年来,D—D的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给临床提供出血相关性疾病的各项指标的检测,我院自2008年以来先后引进两台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除进行常规凝血指标检测外,还使用该仪器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D—D的定量检测,结果准确、稳定、有较好的重复性。现将使用该设备检测D—D的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常规凝血纤溶实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实用实验诊断指标.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DIC患者33例,早期可疑DIC最后确诊为DIC的患者3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35例进行检测.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乳胶凝集半定量试验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活性(AT:A).结果 DIC患者组D-D和FDP显著升高,AT:A显著下降,PT、APTT、TT均显著延长;D-D和FDP的阳性率均达100%,AT:A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 P)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82%,与早期可疑DIC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可疑DIC阶段,D-D、AT:A、FDP的阳性率分别为87%、63%和53%,而PT、APTT、TT、3P试验的异常率仅为40%、33%、23%和20%.结论 D-D、FDP、AT:A检测在DIC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敏感性高于PT、APTT、TT等.  相似文献   

11.
5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对我国裳睡的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亚硫酸钠盐析法、热浊度法、免疫浊度法地和PT-dcr法与NCCLS推荐的克劳斯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盐析法、热浊度法等物理化学方法与克劳斯法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免疫浊度法差异也较大,PT-der法与克劳斯法差异较小,建议我国临床实验室应尽快采用准确、快速和简便的克劳斯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vWF含量、PLT数量和凝血因子时间变化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血清vWF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使用日本产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g测定采用凝固法,使用日本产sysmex CA-530凝血分析仪测定;PLT计数用EDTA—K2抗凝静脉血,使用日本产sysmex K-1000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结果DIC病例组血清vWF和Fig含量、PLT数量及PT、APTT、TT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随着DIC的发展而逐步升高。结论vWF含量、PLT数量和凝血因子时间变化,可以作为DIC早期预测、诊断的重要指标,而且其动态测定结果还可以作为监测DIC病情发展情况、评价疗效、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围产期孕妇的凝血和纤溶状态,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的急性DIC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510例围产期孕妇(孕38周以上)使用真空管静脉采血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并与正常非妊娠妇女50例做对照。结果:围产期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都明显高于正常非妊娠女性。结论:围产期孕妇血液呈现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增强状态,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IC的发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FIB能及早发现和预防围产期孕妇DIC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纤维蛋白原(Fg)测定在没有条件使用克劳斯法和PTder的情况下,免疫比浊测定Fg是目前较为简便、快速、特异和准确性较高的方法,但试剂盒应用要使用多点定标,用半自动分析仪和手工操作较为繁琐。由于在合适的反应体系、高亲和抗体和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分析物在一定  相似文献   

15.
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升高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Fbg的检测越来越受到临床实验的重视,目前临床中应用的检测方法有很多,有磁珠法(Clause法)、PT衍生法(PT—der法)、免疫比浊法等,其中磁珠法使用最广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IC的可能。如存在D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17.
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DIC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予伤口清创,应用抗蛇毒血清,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山莨菪碱,补液;3例中度贫血予输血,1例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予输血小板,6例均输新鲜血浆。结果:6例DIC均获纠正,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平均时间6.3天(5-8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4.5天(3-8天),纤维蛋白原5.0(4-6天),3P试验6.5天(5-8天)。结论:及早应用足量有效抗蛇毒血清,补充足够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潘爱萍 《江西医学检验》2003,21(1):26-26,10
目的:比较二种方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22例健康者,28例糖尿病患者尿中微量白蛋白。结果:免疫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二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5。结论: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和放射免疫法同样准确,而免疫比浊法更简单快速,重复性好,更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张红  赵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594-759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贝克曼ACL8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200例妊娠晚期妇女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妊娠晚期妇女的凝血四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晚期检测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产妇血栓的形成,防止DIC的发生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纤维蛋白原(FIB)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自动血凝仪测定51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与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减少,平均血小板容积增大,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说明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更易黏附聚集而活化,凝血活性明显增强。结论血小板及其参数和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